扈雙龍
石家莊市中山西路與維明南大街交叉路口西北角的太行國賓館,原名白樓賓館,由石家莊保育院演變而來,是省里的重要接待場所。這里,曾見證了毛澤東主席當年編發《毛澤東選集》(1—3卷)的日日夜夜。
走進一號樓
1988年6月的一天,省委辦公廳派我到當時的白樓賓館參加一個座談會,會議的小組討論,就安排在毛主席當年曾經居住、辦公的一號樓。說是“樓”,實際上只有一層,坐北朝南,起脊掛瓦,中間一個門洞,兩邊各有五六間房子。每間房子的面積比普通樓房的面積大一些,房子北側有一走廊,成為連接各個房間的通道。院內,一排排年份久遠的松柏樹,郁郁蔥蔥。二號樓、三號樓,也都掩映在林蔭之中,環境靜謐。一號樓的南北兩側,有許多株開花的灌木,紅的、紫的、黃的,賞心悅目。白樓賓館的前身是石家莊保育院,后來改為內部招待所,接待過黨和國家許多領導人。1968年河北省會從保定遷到石家莊后,由河北省委辦公廳管理。
會議休息時,應大家請求,賓館負責人安排參觀了毛主席當年居住和編發《毛澤東選集》的房間。毛主席辦公的地方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臥室。兩個臥室南側都有一張雙人床,北側是衛生間,內有坐式馬桶、浴盆。臥室的床罩都是深藍色的。兩個房間之間有相連的一大一小兩個辦公室,大辦公室在東側,有兩個臥室的面積,臨窗有一較大的寫字臺,上面擺放著筆墨硯臺和一個傘形臺燈,桌前有一把活動座椅,東面墻上掛著一張大型地圖。室內西北側擺著半圈沙發,臨門放有一個長形衣帽架。與辦公室相連,西側還有一間辦公室,辦公桌小一些,是秘書辦公的地方。據介紹,房間的擺設,大都是當年的樣式,不少家具、物品,還是毛主席使用過的。
這次參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來,我一直注意搜集一代偉人親自編發《毛選》的相關情況,積累相關資料。特別是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時間,我反復研讀了搜集到的有關文稿,觀看了有關視頻,走訪了相關人士。對毛主席當年到石家莊“休息”的主要情況進行了梳理和考尋。
名不副實的“休息”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身為黨中央主席的毛澤東,毅然把自己的愛子毛岸英送到了朝鮮戰場。志愿軍入朝一個多月,1950年11月25日下午,志愿軍司令部遭到敵機狂轟濫炸,燃燒彈形成千攝氏度高溫。毛岸英在回去取材料時,趕上敵機轟炸,不幸犧牲。此日,是毛岸英入朝的第34天,他28歲的年輕生命畫上了句號。毛岸英是毛澤東一家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的第6位親人。
周恩來總理接到彭德懷署名的“絕密”電報后,深知這對毛主席的打擊會很大,他不愿在指揮戰役的緊張時刻去讓毛主席分心,便與中央其他領導同志溝通,把電報壓下。
1951年1月2日,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次戰役取得勝利、朝鮮戰局得到基本扭轉之后,周恩來才決定將這封關于毛岸英犧牲情況的電報送給毛澤東主席。
周恩來心情沉重地寫了一封信,說明毛岸英已經犧牲和當時未將電報呈送的原因。
這天下午,毛主席的秘書葉子龍來到京西萬壽路新六所毛主席居住的一號樓,雙手遞上文件夾。
信和電報不長,但毛主席看了很久很久,強壓著悲痛說:“唉,戰爭嘛,總要有傷亡。沒的關系,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呢……岸英是個苦孩子,從小沒了娘,后來參加戰爭,沒過上幾天好日子。”
與此同時,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也將毛岸英犧牲的過程向主席作了匯報。毛主席向楊尚昆透露了自己想“下鄉休息”的想法。
1月下旬,中央考慮到日理萬機的毛主席承受著巨大精神痛苦,并且也要集中精力完成編發《毛澤東選集》的工作,于是決定讓他到北京“附近地點正式休息一時期”。
毛主席對中央警衛處處長汪東興說:“搞‘毛選,在北京事情太多,要找個地方,集中精力搞出來。‘毛選現在中國需要,蘇聯也催著要,要集中突擊一下。要找個地方,離北京不要太遠,不準占老百姓的房子,也不要住招待所。”
按照這“三不”要求,在幾個候選地點中,汪東興選中了石家莊西郊的保育院。這里西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環境優美寧靜,空氣新鮮宜人,北面是西里村的莊稼地,沒有相鄰的房屋影響,便于保衛工作,是從事編輯工作的理想之地。對此安排,毛主席表示滿意。
據《毛澤東離京巡視紀實1949-1976》(袁小榮著)載文,毛主席曾決定2月27日下午動身去石家莊,但2月21日,彭德懷飛回北京,向毛主席當面匯報朝鮮戰況。26日至28日期間,周恩來兩次陪彭德懷去毛主席處,討論關于朝鮮戰爭的重大問題。毛主席的行程因故幾次推遲,最后改為3月2日下午出發。中辦主任楊尚昆、公安部部長羅瑞卿等一同前往。
專列到達保定車站時,大雪紛飛。毛主席考慮到下雪天三更半夜到石家莊給主人造成不便,于是決定在保定停留,在專列上過夜。
3月3日上午,毛主席一行抵達石家莊市。地處西郊的保育院一號樓,成為毛主席辦公休息的地方。
有些報刊將毛主席到石家莊的時間寫成2月初,可能是筆誤。翻閱當年的新聞報道,毛主席2月份在京有許多公務活動,并未離開北京。
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第二次離開北京(第一次是去蘇聯訪問),也是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離開西柏坡近兩年后,第一次回到西柏坡的近鄰。
毛澤東入住后,與保育院一墻之隔的小白樓成了警衛值班室和電話總機房。小白樓與保育院的平房院落,中間有一道短墻相隔,將整個院落隔成了南北兩個小院。為了保密,人們對外聯系時經常稱這里為“小白樓”。若干年后,這里定名為“白樓賓館”。
工作人員回憶,毛主席的辦公桌上、床鋪一側擺的都是書籍、文件。辦公室的墻上還掛有朝鮮戰爭作戰地圖。表面上是在這里“休養”,其實除編發《毛選》外,還經常研究、指導朝鮮戰爭。
親自修改嚴之又嚴
毛主席的作息時間和在北京時一樣,一般早上8點左右睡下,下午三四點起床,然后工作。《毛選》的編輯工作,從頭到尾都是主席親自做,親自參加選稿和確定篇目,對大部分文章進行精心修改和校訂,并為一部分文章寫了題解和注釋。這些修改,絕大部分是文字性的,也有少量屬于內容方面的。毛主席選稿極為嚴格,許多原來認為不太滿意的文稿雖幾經修改,反復審閱,但最后還是未能入選。約100萬字的清樣稿,被選掉了一大批。
在審定過的文稿中,有30多篇批上了“此件不用”“此件不收”“不用不收”等字樣。
從毛主席與工作人員的一些通信中,可以窺見其精益求精之一斑。3月15日,毛主席致田家英:“《矛盾論》的原稿請即送來。凡校對,都須將原稿連同清樣一起送來。以前的一切原稿均請送來。”4月1日致田家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矛盾論》,請不要送去翻譯,校對后再送我看。已注好印出的各篇,請送來看。”4月7日致田家英:“(一)送來的文件,缺少《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軍委給解放軍的命令》一篇,請初印送校。(二)請將《興國調查》中《斗爭中的各階級》這一章的原文清出送閱,在我這里的印件中缺少這一章。(三)已注文件,請速送閱。”4月16日致田家英:“以上這些及昨付第二次看過的一大批,都可付翻譯——惟其中的一篇,即《井岡山的斗爭》,請送來再看一次。”
據有關學者查閱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經過比較發現,經毛主席親自修改過的《毛澤東選集》和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幾種版本相比,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將原文中的一些“與”字改成了“和”字。例如,1948年5月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出版的《毛澤東選集》共收入61篇文章,毛澤東將其中46篇編入《毛選》第一卷,并親自修改了29篇文章的標題。其中,8篇原文標題中的“與”字改為“和”字。
有關學者認為,“與”“和”在漢語中的義項之一,都是連詞,表示詞語之間的相關、比較及連接、聯合的關系。一些文章的標題中,用“與”字、用“和”字,意思都正確。那么,毛主席為什么要改呢?這里不只是為了避免產生歧義,主要目的是讓工農干部,特別是普通群眾容易理解。主席認為“與”具有比較強的文言文色彩,主張使用“和”字。
收入《毛選》的著作,都是毛主席自己寫的,僅有少數幾篇是工作人員根據記錄整理后經本人修改定稿的。毛主席曾說:“我的文件都是自己寫。只是有病的時候,我口講,別人給我寫。……文章要別人寫是很危險的。那時批判國民黨的許多文章,新華社發的,都是我自己寫的。”
毛主席名曰在外地休養,但并沒有從繁忙的工作中擺脫出來。除了編《毛選》,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來信和文件,有時還和從外地趕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交談,還接見過外國客人。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他常到院中散步,與工作人員聊天,有時還對著空曠的院子唱幾句京劇和湖南花鼓戲,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其間,毛主席還曾來到附近獲鹿縣(今石家莊市鹿泉區)農村,在田間散步,與農民交談。
1951年4月27日下午,毛澤東主席結束了在石家莊50多天的“休養”,回到北京。
《毛澤東選集》陸續出版
1944年,晉察冀日報社在河北阜平出版了第一部《毛澤東選集》。此后,東北、晉冀魯豫、蘇中抗日根據地也相繼出版了《毛澤東選集》,以滿足廣大黨員干部學習,對宣傳毛澤東思想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處于戰爭年代的分散環境,所出版的毛澤東著作體例龐雜,都未經毛澤東本人審閱。
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隨著中國革命迅速走向全國勝利,在黨內、在全國人民中間,學習運用毛澤東思想,成為黨和國家思想文化戰線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1949年底至1950年2月毛主席訪蘇期間,斯大林向毛澤東建議,為了總結中國革命勝利經驗,應該把毛澤東在革命戰爭年代寫的著作和文件編輯出版。毛澤東表示自己正有此意,并提出希望斯大林派一位理論水平高的同志幫助完成這項工作。斯大林當即答應派蘇聯著名的哲學家、理論家尤金來華,幫助整理編輯毛澤東著作。
毛主席訪蘇歸國后,中共中央成立了“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立即開展《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出版工作。
其實,《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工作在西柏坡的時候就已經啟動。到開國大典前后,毛主席已看完清樣的三分之一,后因出訪蘇聯、準備召開七屆三中全會和朝鮮戰爭而爆發一度中斷。現在,朝鮮戰爭3次戰役勝利后,毛主席終于可以安下心來繼續編《毛選》了。
1951年10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出版,首印106.6萬冊。1952年4月,第二卷出版。1953年4月,第三卷出版。這3卷包括了毛澤東從1925年12月到1945年8月各個革命歷史時期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這些著作,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展現,既反映了毛澤東的雄才大略,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革命偉大實踐的結晶,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毛主席曾對身邊人多次講過:“《毛選》是血的著作。這些東西,是群眾教給我們的,是付出了流血犧牲的代價的。”
《毛澤東選集》前三卷出版后,毛主席非常重視第四卷的編輯工作,對所有入選文章逐一審核定稿。由于國事繁忙,第四卷延遲到1960年9月30日出版,包括抗日戰爭勝利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文章共70篇。
編輯出版《毛澤東選集》,是黨和國家載入史冊的大事。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選集》(1-3卷)在石家莊編發。毛主席曾長時間居住辦公,夜以繼日編發《毛澤東選集》的地方,全國獨此一處。每個房間、每張桌椅、每件物品都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一代偉人留給河北、留給石家莊的寶貴財富。隨著賓館業務的擴展,毛主席住過的一號樓被拆除,十分可惜。人們期盼異地復建部分房間,開辦專題展室,還原銘記這段歷史。做好這件實事,提升《毛澤東選集》編發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于搞好黨史學習教育,凝聚黨心民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培育紅色旅游著名打卡地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副秘書長,河北省第十屆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