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譯蔚
中國是從何時開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據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整理的數據,從公元1世紀至16世紀,印度人口規模都大于中國;直到1600年,中國的人口數量才位居全球第一。雖然此后也有一段時期,兩個國家在人口規模上交替領跑,但自1700年起,中國便牢牢守住了全球第一人口大國的位置。達到這個地位并不容易,在中國歷史的大多數時候,政府都是在鼓勵生育的。
中國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勞動力的多寡和耕種土地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國力強弱。為掠奪土地和人口,戰爭成為一種常態,而連年的戰爭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人口增長除了能為國家帶來更多賦稅、服役人員和兵源,還關系家族的生息與繁衍。
中國官方以政策推動生育的具體記錄,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國語·越語》也記錄了越王勾踐時期鼓勵生育的政策:女人生產時只要通知政府,政府就會派產婆幫助產婦生產。生男孩,獎品是兩壺好酒和一條狗;生女孩,獎品是兩壺好酒和一頭小豬;生雙胞胎,政府安排免費保姆;生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費奶娘。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魏文帝稱帝之初,百姓經歷戰亂,需休養生息。御史大夫、安陵亭侯王朗上疏“勸育民省刑”,其中提到:“嫁娶以時,則男女無怨曠之恨;胎養必全,則孕者無自傷之哀;新生必復,則孩者無不育之累。”
在唐朝,唐太宗將生育率作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標。比如,凡是有成年男性的家庭,朝廷獎勵100 畝土地。除生育和撫育補助政策,政府還頒布婚姻政策,以鼓勵生育。如唐太宗時期,女子出嫁時,國家也會獎勵30畝土地。
宋朝效仿唐朝,也將人口作為考察地方官員的標準之一。據《宋史》記載,兩宋時期長期推行鼓勵庶民多生多育的政策。宋高宗頒布“胎養政策”:“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者,給錢養之。”也就是說,再窮不能窮生育,如果養不起,政府貼錢。
盡管朝廷的“胎養令”要求所有州縣必須給轄下的貧困之家發放生育補貼,但由于財政資金緊缺,或因吏治腐敗,“胎養令”實際執行結果并不理想。
如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有臣僚反映:“頃嘗指揮州縣,貧乏之家生男女不能贍養者,每人支錢四千,后給支義倉米一石。然近于臨安市井窮民,未聞有得斗米千錢者,況于鄉村與夫窮僻鎮乎?”為彌補“胎養令”的不足,地方官員和士大夫發起社會化養兒基金——“舉子倉”或“舉子錢庫”。宋朝政府規定,每戶貧困產婦生下一胎,給米一石,發錢若干。貧困家庭無力養孩子,政府會動用財政資金和社會公益基金幫助老百姓撫養孩子。
后來,元世祖也推行了很多利于人口增殖的婚姻政策。按《元典章·戶部·婚姻》,嫁娶聘財和宴會均按上、中、下等戶類明確規定品官之外的庶人嫁娶聘財:上戶一百貫,中戶五十貫,下戶二十貫。宴會高下,品官不過四味,庶人上、中戶不過三味,下戶不過二味。元代還對多胎生育家庭給予一定的補助。
明初,政府將“田野辟,戶口增”作為中原之急務,制定并推行了若干刺激人口增殖的婚姻政策。如鼓勵早婚,男子16歲、女子14歲時便可以結婚。
清朝也采取多方面政策鼓勵生育。1662 年,康熙帝下詔,若老百姓一次生多個孩子、男女并產,官府則獎勵5 石米、10匹布。到道光皇帝時期,清朝人口增至4億人。
為更好地照顧懷孕和生育期婦女,撫養子女,古代官府還常免除其丈夫或家庭的賦役負擔。大概相當于今天的陪產假。
農業稅是中國古代歷朝最重要的稅收。秦漢之后,中國的稅收主要是根據一戶人家的“丁口(男丁)”來征收。也就是說,不管你的家庭擁有多少土地,所繳納的稅賦都按“人頭”來算。同時,成年男丁還要服徭役和兵役。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中提到,由于劉徹連年征伐,增加賦稅,將原本每人20 錢的賦稅提高到了23 錢,征收年齡從7 歲提前到3 歲,以至于大量貧苦家庭無法負擔新生兒帶來的賦稅,選擇將其扼殺。可見,生育成本太高,賦稅過重,會成為阻礙生育的一個重要原因。相反,如果一個朝代能輕徭薄賦,人口增長率就會增高。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沿用漢朝的政策:“令人有產子者,復勿算三歲。”“復其夫勿算一歲,著以為令。”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 年)也頒布規定:“凡孕婦五月,即經保申縣,專委縣丞注籍,其夫免雜色差役一年。”
到清代康熙時,政府提出取消人頭稅,“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期有“攤丁入畝”,減輕民眾的賦稅負擔,鼓勵民眾多多生育。
單純育齡人口的增加,還不能解決人口緊缺的問題,各朝政府還在想辦法鼓勵年輕人早婚。
據《國語·越語》記載,越國當時強制早婚,規定如下:“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漢惠帝也推行強制早婚措施,據《漢書·惠帝紀》記載,公元前189年,劉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說,適齡不結婚,要繳五倍人頭稅的罰款。當時,15歲以上、56歲以下的國民,每人要繳120錢的人頭稅。
如此看來,歷朝皇帝不僅要操心自己的子嗣繁衍,還為整個國家的人口生育問題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