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詩
(作者單位:一汽豐田汽車成都公司)
堅定不移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我國當前工作的重要課題,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為媒體融合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當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呈現出傳播平臺多樣化、傳播對象廣泛化、傳播技術智能化、傳播格局縱深化的特點。但與此同時,媒體融合在發展程度和管理手段兩個方面的問題也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引。必須毫不動搖地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之“正”,才能克服媒體融合發展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創媒體融合發展之“新”,推動媒體融合朝著更好、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新興媒體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消失,兩者之間正處于此消彼長、優勢互補的一體化融合發展過程,而不是誰主誰次、誰強誰弱的相互替代過程[1]。從目前情況來看,媒體融合的新環境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傳播平臺多樣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進一步擴展了媒體傳播的平臺,不僅有電視、報紙、廣播等線下傳播平臺,還有微博、微信等線上傳播平臺。此外,一些傳統媒體也可以根據自建應用程序(Application, App)平臺或者允許其他App入駐的方式,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更好融合。
第二,傳播對象廣泛化。生產引發需求,需求刺激生產,傳播對象的廣泛化既是傳播平臺多樣化的重要結果,又是推動傳播平臺多樣化的重要因素。從國內范圍來看,多樣化、多層次的新聞信息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從國際范圍來看,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每個國家都是新聞傳播鏈條上的鎖扣,新聞傳播的對象也早已突破國界走向國外。
第三,傳播技術智能化??萍际峭苿用襟w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智能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新趨勢。5G、智能機器人、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大力推動了媒體融合發展的進度,突破了人類生理活動的限制,為探索更多真實、動態、有效的新聞提供了技術支撐。
第四,融合格局縱深化。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還應當包括各級、各類媒體的融合發展。媒體融合發展格局已經開始從中央到地方、從大眾到專業的方向發展。
媒體融合在呈現出一系列新特點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從媒體“相加”到媒體“融合”必然是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媒體融合發展不均和媒體管理相對落后。前者從客體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媒體融合的問題,后者從主體監管的角度來分析媒體融合的問題。
一是媒體融合發展不均。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向好,另一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媒體融合發展情況相對較為滯后。從橫向來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媒體融合發展不均、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媒體融合發展不均。從縱向來看,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發展不均、大眾媒體和主流媒體發展不均、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發展不均。相較于新興媒體“快”“新”“奇”的特點,傳統媒體在內容形式創新、吸納用戶的注意力等方面仍然處于弱勢。相較于中央媒體在技術、內容、重大事件的輿論導向等方面的優勢,縣級的媒體融合普及工作仍需加快腳步。
二是媒體管理相對落后。首先,缺乏相應的媒體管理人才隊伍。一方面,面對新興媒體的沖擊,由于缺乏相應的薪資、激勵制度等方面的優勢,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加快;另一方面,由于新興媒體對媒體人才在技術上有著更高要求,存在著人才供給不足的問題。媒體人才隊伍存在著供給和需求不對稱的結構性問題,導致媒體融合缺乏專業性、全面性、技術型管理人才。其次,缺乏規范的管理標準。兩種傳播方式面臨著兩種審核標準和管理標準,導致不同部門的合作管理效率較低。加之傳統媒體信息的獲取和傳播往往滯后于新興媒體,兩者之間會存在著“兩種聲音”,導致在監管過程中出現“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最后,網絡空間管理亟待增強。媒體融合環境使得互聯網平臺入駐門檻變低,各種信息涌入網絡空間,加之受到市場經濟趨利性的影響,媒體傳播內容也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注和流量,部分媒體會故意降低新聞內容的質量,制造所謂的熱點話題,嚴重影響媒體優質內容的創作,使得大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急劇下降[2]。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新聞宣傳工作性質、工作作用及工作規律的根本看法和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的理論結晶,是符合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對于當今變化著的新聞媒體實踐具有普遍性、根本性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新聞報刊事業的探索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以《萊茵報》為中心開展的新聞報刊實踐活動是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思想的萌芽時期;二是以《新萊茵報》為中心開展的新聞報刊實踐活動是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思想的發展時期;三是以《社會民主黨人報》為中心開展的新聞報刊實踐活動是馬克思恩格斯新聞觀的成熟時期。其中蘊含的自由報刊思想、人民報刊思想、黨報思想對于當前媒體融合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習近平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新發展。習近平新聞觀以黨性原則和正確的導向為鮮明主線,以理論與實踐創新相結合為關鍵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為行動指針,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繼承,又是根據本國實際情況進行的理論創新。
黨性和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觀點,從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報刊思想、黨報思想,到習近平新聞觀關于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思想,黨和人民始終是貫穿新聞報刊工作的一根主線,為媒體融合工作提供了根本的價值指向。
一方面,唯物史觀主張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其總體意志代表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趨勢。媒體融合工作以人民性為價值指引,既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合目的性、合規律性的統一?!皥罂雌涫姑鼇碚f,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盵3]新時代條件下,新聞輿論工作要更好地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為自身贏得時代價值。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也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新聞觀。無產階級政黨本身就是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表,在新聞輿論工作中始終起著指南針和定盤星的作用。特別是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各種聲音相互激蕩,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站穩主流媒體輿論宣傳的陣地,讓黨的主旋律奏得更響、傳得更廣?!盁o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411。因此,人民性和黨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堅持黨性,媒體融合工作才有正確的輿論方向;堅持人民性,媒體融合工作才有正確的價值歸宿。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批判的武器”,是以新聞宣傳的形式同一切損害黨的健康肌體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行為作斗爭。矛盾的斗爭性是由對立和統一形成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推動舊事物矛盾解決的動力[5]。新聞輿論工作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無產階級政黨的新聞工作應該是在發揚新聞工作積極方面的同時創造條件將消極的方面轉化為積極的方面。因此,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工作應該包括正面宣傳和批判斗爭兩個方面。從正面宣傳來看,媒體融合工作應該搶占主流輿論的新高地。新時代媒體融合工作應該分清主流和支流,始終以無產階級的解放和人民群眾的解放為最高目標,抓住新聞媒體工作的主流價值取向,確保無產階級政黨新聞工作不變色、不變質、不變味。從批判斗爭來看,新聞媒體工作應當發揮“筆桿子”的精神力量?!芭械奈淦鳟斎徊荒艽嫖淦鞯呐?,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9-10新聞輿論工作者也要敢于同各種錯誤思想作斗爭,將正確的主流價值內化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外化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從而創造出物質力量。
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要義,是習近平新聞觀的鮮明主線?!包h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必須抓在黨的手里,必須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報黨刊一定要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媒體格局如何變化,黨管媒體的原則和制度不能變。”[6]212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將黨性原則作為媒體融合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一,堅持黨對新聞工作的絕對領導。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手段和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貫穿其中的黨性原則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特別是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黨的領導應該進一步向互聯網延伸,確保黨對新聞工作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事關全局發展的領導,是事關旗幟方向的領導,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媒體融合工作的腳步都要始終同黨中央的步伐保持一致,有原則、有計劃、有組織地推進媒體融合工作向縱深發展。
第二,堅持正確的輿論方向。錯誤的輿論導向會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正確的輿論導向會增強黨和人民的利益?!耙獔猿忠哉_輿論引導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推動改革發展,有利于增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講導向,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導向?!盵6]215-216牢牢抓住媒體融合帶來的機遇,發揮主流媒體在內容、技術、人才上的優勢,增強主流媒體在新聞輿論傳播工作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才能向廣大人民群眾傳遞正確的革命思想,正確發揮新聞輿論工作“高舉旗幟、引領方向”的職責和使命。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價值指向,將黨的正確主張以新聞輿論的方式傳播到人民群眾之中,讓人民群眾自覺踐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輿論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就是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首先,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根據不同群眾的需求創新新聞傳播形式,讓人民群眾能夠更快、更全地了解到最新的新聞信息。同時,新聞內容要貼近群眾生活,切忌“假、大、空”,讓人民群眾在新聞報道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黨和國家工作的進展及成效,為人民提供“真、善、美”新聞報道信息。此外,媒體融合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加快推進縣級媒體融合工作,打通媒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發揮好縣級媒體上傳人民群眾的需求,下達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橋梁紐帶作用。其次,要做到發展依靠人民。依靠人民衡量,群眾的現實生活才是反映問題的主戰場,媒體融合發展要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以人民群眾的生活為素材,把握媒體融合工作的重點。依靠人民監督,拓寬人民監督的渠道,特別是要打通人民監督的網絡渠道,收集群眾意見并及時反饋。依靠人民建設,發揮人民的主體性精神,要加快健全新聞人才培養體系,依托科學技術發展的大環境,培養一批符合媒體融合發展的專業性、全面性、技術型的全媒體人才。最后,明確新聞工作者的人民公仆身份。新聞工作者必須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一方,自覺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真實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客觀要求,事實是檢驗新聞真實性的標準。堅持真實性原則,就是要始終忠于事實,反對將事實主觀化、扭曲化的做法,根據事實來報道新聞,而不是根據“希望”來報道新聞。新聞只有具備了真實性,才能正確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真實性原則,既要堅持理論的真實性,又要堅持實踐的真實性。從理論的角度來看,堅持真實性,就是要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符合客觀實際的真理性認識,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新聞工作的論述,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在堅持正確方向的基礎上推動媒體融合工作創新發展。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堅持真實性,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遵循新聞工作的客觀規律。一方面,走出編輯室,走入實際生活。媒體融合工作要避免出現虛假新聞、低俗新聞,必須堅持從事實出發,深入挖掘新聞事件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真實問題,力求做到準確、及時、全面。同時,要嚴把新聞內容的審查關,特別是要嚴格把控網絡信息準入的審核,把好互聯網這一關,從源頭上避免各種錯誤信息的流入。另一方面,應勢而謀,順勢而為。媒體融合工作要瞄準科技發展趨勢,把握新聞傳播規律,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增強新聞傳播工作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媒體融合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兩手抓”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隨著時代和實踐變化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同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相比,如今新聞報刊工作在傳播的內容、傳播的手段、傳播的范圍、傳播的形式等方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聞實踐的范圍向網絡空間延伸、向國際世界延伸,給新聞傳播工作帶來新的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管理的困難。因此,在堅持新聞工作基本原則不變的基礎上,新聞傳播要進一步同具體實踐相結合,創新新聞傳播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實現統籌推進與綜合治理相結合,形成線上線下一盤棋,國際國內一張網。
一手抓“線下”,一手抓“線上”。傳統媒體主要面向線下,新興媒體主要面向線上,媒體融合發展的大環境必然要求線上線下相結合,既要發揮傳統媒體在人才積累、內容深化、規范體系等方面的優勢,又要發揮新興媒體在開放性、多樣性、靈活性等方面的優勢,構建線下線上統一的行業規范,確保線上線下一種聲音,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與此同時,增強互聯網思維,加強對網絡輿論的監督工作,讓主流媒體走進網絡傳播陣地,唱響網上主旋律。一手抓“國內”,一手抓“國際”。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讓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因此,要不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做到“形于中”而“發于外”。以國內媒體融合發展為依托,加快媒體融合的核心技術研發,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支撐;牢牢把握國際傳播話語權、主動權,讓中國故事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國內新聞媒體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長期以來在實踐探索中總結的理論結晶,對于當今媒體融合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新時代順勢而為的必然選擇,在全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結合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新特點正確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特別是要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推動媒體融合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增強新聞傳播工作在輿論上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