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奎
(作者單位:廈門日報社)
2023年4月18日,福建省廈門市出現暴雨天氣,最大降水量為313.1毫米,廈門部分街區出現內澇等情況。這原本是一個自然災害事件,但是,有網友在自媒體平臺發布不知出處的人工增雨作業現場照片,聲稱這場暴雨是氣象部門人工增雨作業所致,被大量轉發并快速發酵。從雨情變成輿情,給災害事件的輿論引導帶來了巨大挑戰。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即終端”讓越來越多的人表達更自由、更多樣化。抖音、微博、微信等平臺也成為人們接收信息和評論新聞事件的重要渠道。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災害事件一直是廣大民眾關注的焦點,這一類事件的輿論表達和輿情引導都有其特殊性。在社會轉型期,對一些災害事件進行科學的輿情引導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讓民眾及時獲得更多實用的防災減災信息,減小災害事件造成的損失,有效維護社會和諧穩定[1]。
2023年4月17日23時到4月18日11時,廈門全市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使得市區一些地區出現了積水和內澇情況。暴雨發生后,廈門市立即啟動了防御暴雨洪水三級應急響應,相關部門迅速行動,出動大型抽排水設備,快速處置,使得積水在短時間內消退。
在暴雨前后,我國傳統主流媒體和廈門市政務類新媒體在信息傳播、輿論引導方面表現了顯著的優勢。多家傳統主流媒體和政務新媒體及時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各類預警信息、服務信息等,有效安撫民眾情緒、動員社會力量,為暴雨前的預警預防和暴雨后的搶險救災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支撐。
在此次暴雨事件中,主要是“廈門暴雨為廈門氣象局人工增雨”等負面信息和虛假信息流傳于網絡。在輿情發生后,《廈門日報》、廈門預警發布等當地主流媒體和專業機構迅速介入,向氣象部門求證,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澄清謬誤,逐漸占據輿論工作的主動權。
網絡輿情的隱蔽性主要表現在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發聲的新媒體時代,一些謠言和不良言論的源頭較為隱蔽。我國雖然要求一些網絡平臺開放了一些網際互聯協議(Internet Protocol, IP)屬地的功能,但是仍然有很多賬號沒有通過實名認證,一些人運用這些賬號進行信息發布和言論表達就具備一定的隱秘性。這種隱秘性也放大了很多發聲者的隨意性,使得他們在發表言論時更加情緒化,這也是當前很多不良言論和謠言產生的主要原因[2]。
就以“4·18廈門暴雨事件”來說,原本是一次自然降雨導致部分區域受災,但是,網上卻出現了“廈門暴雨系人工增雨”等謠言,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質疑政府部門。謠言的起因是一個不知名網友在自媒體平臺發布了人工增雨作業的照片,并且配文廈門暴雨為人工增雨。由于內容博人眼球,引發了網友的大規模轉載,傳播過程中,部分網友又添油加醋進行二次加工。相關部門真正要追究造謠者責任的時候,已經難以追蹤到謠言的源頭。
截至2023年6月,我國的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3]。如此龐大的網民規模也使得當前網絡輿論的涉及面變得十分廣泛。筆者通過輿情軟件對廈門暴雨事件的主題詞進行分析,這些事件的主題詞主要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是地名,包括“廈門市”“同安區”等地名,這些信息主要是呈現暴雨后這些地區的狀況。第二類是“警報”“預警”“資料”等主題詞,主要是對官方的預警信息進行傳播。第三類是“目前”“未來”“微博”等對時間和平臺等進行定位的主題詞,更多是關于廈門暴雨現狀和未來情況的資訊。第四類是“增雨”“內澇”“淹沒”等暴雨帶來直接傷害的主題詞,網民希望了解暴雨造成的影響并求證相關網傳信息的真實性。由于網民數量龐大且信息類別繁雜,這也給網絡輿情引導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盡管當前中國網民已經覆蓋了各個年齡層,但是網絡發聲的主體仍然是年輕群體。這些年輕群體心理波動、情緒變化較為繁雜,而且缺乏社會經驗,對一些模棱兩可的信息還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誤導和迷惑,進而在互聯網上沖動發言[4]。在很多時候,這些網民群體會被“先入為主”的謠言所影響,反而質疑后續主流媒體發布的權威信息,認為是主流媒體為一些負面信息洗白或是掩蓋真相,這也使得網絡輿情引導的難度變大。
暴雨、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本身與社會大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突如其來的災害事件容易引發民眾的恐慌心理。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人利用2013年廈門暴雨的相關圖文、視頻和舊新聞進行移花接木,渲染暴雨致人傷亡來煽動網絡恐慌情緒。一些負面事件的不斷跟帖和轉發還可能會讓災害新聞事件進一步發酵,產生更大的輿論危機。
對廈門民眾來說,《廈門日報》等當地主流媒體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不同于過去語焉不詳的內容傳播,《廈門日報》在暴雨后將廈門市各地區的狀況如實向公眾報道,一方面旨在告訴民眾政府部門已經在實施救援,另一方面能起到穩定民眾情緒的作用。此外,還通過采訪氣象部門獲得權威說法,來澄清“人工增雨”等謠言,防止謠言進一步散播。
另外,依托當前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直播的便利性,《廈門日報》等媒體也派出記者對暴雨后城市的狀況進行長時間的實時直播,讓廣大民眾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市區的情況變化和政府部門作出的努力。通過公開透明且實地的可視化直播,不僅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也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以微博、微信和抖音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成為一個新的輿論場。作為一家有70多年歷史的傳統主流媒體,《廈門日報》持續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和轉型升級,已在各大新媒體平臺開設了相關賬號,并擁有不少粉絲,在“福建微信影響力2022年度媒體排行榜中”,《廈門日報》的微信公眾號排名第一。
在暴雨天氣發生后,《廈門日報》第一時間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新媒體平臺設立相關的防御暴雨專欄,并且通過時間軸和滾動播報的方式,讓大家可以了解暴雨前后的事件脈絡。通過主流媒體發出的信息被其他新聞媒體和網絡意見領袖爭相轉發,逐漸占據了輿論主場,起到了很好的輿情引導作用。
廈門暴雨成為熱點事件后,很多人為了熱度往往會選擇發布一些虛構爆料、刻意聯想的信息,這些模棱兩可的信息夾雜在海量的信息中讓民眾難以分辨。筆者根據工作經驗將主流媒體輿論正面引導的流程總結如下:當某一個信息爆料出來,公眾不知道真假時,主流媒體將這些質疑信息聚合起來,結合現有的資料和掌握的情況,積極向權威部門核實求證,并派出專業記者深入一線,通過圖片、視頻、現場直播的方式與網民一起追蹤事件真相。
在這一次輿情應對中,《廈門日報》等傳統主流媒體扮演了意見領袖的角色,以正面、準確、透明、及時的信息獲得了廣大民眾的信賴。
傳播學中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理論:人們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這類觀點;如果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于是,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意見另一方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螺旋發展過程。
在新媒體時代,每個網民都能成為信息產生、發布、傳播的源頭。這就可能導致輿論場中出現“沉默的螺旋”效應,使得真相難以被支持,甚至在揭露真相時還會遭受其他人的非議和抨擊,這也給災難事件后的輿論引導、輿情處置帶來了巨大的挑戰[5]。
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信息的蔓延速度和廣度都不同于以往,一條信息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急速傳播到人盡皆知的程度,給輿情引導帶來難度。
當前以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大火,信息以一種“眼見為實”的視頻形式傳播。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惡意剪輯、特效的使用,甚至人工智能制作導致視頻、音頻等難辨真偽。一些惡意剪輯或是斷章取義的音視頻信息給民眾帶來更大的沖擊,也加大了輿情引導的難度。
當下社會,客觀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一是以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為代表的“主流媒體輿論場”,另一個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近年來,隨著傳統媒體加快向全媒體轉型,“兩個輿論場”不斷融合,有的時候甚至能出現高度的統一。但是,由于社會發展節奏加快、地區發展不平衡、敵對勢力網絡滲透等,兩者的矛盾也仍然存在[6]。
在傳統媒體時代,民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閉塞,傳統媒體扮演著“看門人”的角色。
但是在新媒體時代,民眾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聯網平臺發聲,這些海量的信息并不受傳統媒體等“看門人”的約束和把關,不管信息的優劣、真假,都能在互聯網世界快速流轉。
首先,各地應該吸取過去一些災害事件輿情處理和應對的經驗和教訓,建立健全災害事件的輿情應對機制,特別是針對災害事件中容易滋生謠言的話題領域進行總結,并根據實際情況第一時間發聲。與一些自媒體和網絡媒體相比,《廈門日報》等傳統主流媒體具有更高的公信力,也具有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和辨別真偽的能力,先于謠言開口往往能避免謠言出現和散播[7]。
其次,政府應該和互聯網平臺建立長效的內容審核機制,通過實時的溝通對謠言進行標記,并及時公布事件的真相,對造謠傳謠者進行相應的懲處。
再次,傳統主流媒體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開通賬號、加強專業化運營,并在賬號主頁設置一個“辟謠專欄”或是各類話題專欄、問答專欄,通過與民眾長時間的溝通和交流為民眾答疑解惑,讓民眾對其產生信任,這樣民眾更容易在一些輿情事件中相信傳統主流媒體的發聲。
首先,當前很多地方宣傳主管部門都有較為先進的網絡輿情系統,在災害事件發生的“黃金4小時”內,宣傳主管部門和主流媒體都應該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測,快速識別一些不良言論和謠言,并且在謠言還未大范圍傳播之前,進行及時的澄清和駁斥。
其次,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上涌現了大量的意見領袖,他們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論獲得了大量粉絲的點贊和轉發,在網民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宣傳主管部門可以牽頭將這些意見領袖團結起來,共同構建地區的新媒體輿情傳播矩陣。在一些突發事件中,通過主流媒體、意見領袖的集體發聲能使正確、權威的信息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范圍傳播,掌握輿論主動權。
傳統主流媒體在運營新媒體賬號時應該避免官話、套話以及一些模棱兩可的表述,用大眾覺得較為親近、接地氣的語言進行宣傳報道能有效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對輿情引導有一定的作用。
傳統主流媒體應發揮專業優勢,深入現場、貼近民眾。在一些災害事件發生后,記者深入災害現場時應具備一種共情能力,學會傾聽、換位思考,只有這樣的采訪才能深入人心,讓民眾產生共鳴,使得一些災害的信息更顯真實,進而提升其公信力。
對每個民眾來說,他們都希望構建一個更加和諧、清朗的網絡生態環境。因此,政府部門要更加注重傾聽民間聲音,通過政務新媒體加強與民眾的溝通和互動,在民眾的監督和幫助下,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而民眾的信賴也能很好地提升政府部門公信力,壓縮謠言滋生的空間。此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要及時清理謠言和各類有害信息,落實社會責任,完善內容把關機制,教育并引導民眾文明上網、理性表達,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引導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政府、傳統主流媒體針對民眾關心的問題全面發聲、及時發聲,這既是一種民意的補充,也是一個全民參與社會治理的過程。本文以“4·18廈門暴雨”事件為例,探究當前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的特點,總結地方政府和傳統主流媒體在網絡輿情應對和引導方面的困境并提出對策。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地方政府和傳統主流媒體進行網絡輿情引導任重而道遠,只有與時俱進地進行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的轉型和優化,才能促進社會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