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伊諾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
在影視作品中,動畫電影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獨特性,同時其承載載體也十分豐富。在動畫電影中,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電影當中是一種有效的傳播手段。一方面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賦予其新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其融入動畫電影中并發揮作用,提升電影的感染力與傳播力,擴大市場認可度。研究中國動畫電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對中國動畫電影文化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國產動畫電影只有將民族文化與藝術特色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實現“以文載道”“以文化人”,從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數量突出且有著十分輝煌的成就,其中包含著豐富的角色形象,這些形象深受民眾喜愛,并在文藝創作中被廣泛應用。動畫電影《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鬧海》《鐵扇公主》等都源于中國傳統故事和傳說,充分展現了中國文化特色。這些電影中的角色都符合神話故事設定,如阿凡提機智過人,哪吒一身正氣。《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大圣”這一角色就取材于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這次“大圣”的形象除了加入了臉譜化的設計,還在臉部增加了水墨畫暈染的效果,塑造出一個懲奸除惡、勇敢果斷、神通廣大的英雄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角色設計也很考究:嬰兒時期哪吒的造型參考了中國傳統頭大身小、四肢粗短的胖娃娃形象,肚兜和馬甲上配以的蓮花呈現吉祥幸福的主題;童年時期的哪吒則借鑒了經典哪吒熒幕形象,如雙髻、身穿紅肚兜、系著紅色綢布的頭繩、眉心的紅色胎記等;青年時期的哪吒變出三頭六臂,便是根據神話故事中的形象設計的。這些角色形象設計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新演繹和再創作,不僅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還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和認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和價值取向,是深及靈魂的“集體無意識”,也是傳統動畫電影的重要敘事內容[1]。國產動畫電影依托于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學資源,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文學著作等為藍本,構建出極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劇情。《大魚海棠》講述了神界女孩椿愛上人類男孩鯤,并且為了復活鯤與命運斗爭的故事,影片設定綜合借鑒了《逍遙游》和《山海經》;《白蛇:緣起》取材于民間故事《白蛇傳》,以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為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編,講述的是晚唐時期,國師為了修煉,發動全國民眾大肆捕蛇,小白刺殺國師失敗后卻失憶,后被捕蛇村少年許宣救下,踏上尋找記憶的旅途后與許宣發生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題材選自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封神演義》,運用舊題材來演繹新的故事,講述了哪吒雖“生而為魔”卻堅持“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成長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動畫創作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將傳統故事融入動畫敘事中,使得觀眾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情節和角色的內心世界。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國產動畫電影完全能夠依托雄厚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美學基礎,在動畫電影創作中,運用高精的動畫技術和強大的硬件功能,完美塑造古典人物造型和渲染畫面色彩,并在藝術美學的指導下,彰顯藝術美學的價值和作用,進而完美詮釋文化自信[2]。比如,木偶片《孔雀公主》借鑒了我國唐三彩和敦煌壁畫的筆墨風格;《大魚海棠》運用了中國古典文化元素來裝飾場景,尤其是以客家土樓為原型的“神之國樓”所代表的人文景觀和“一線天”場景,展現了中國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內涵,電影中還巧妙地融入了各地優美的自然景觀,如梯田、古鎮、小橋流水人家、花燈等中國傳統的風景元素,《大魚海棠》的場景美學設計達到了中國民族文化風格的極致表達;《白蛇:緣起》畫面融入傳統水墨畫風格,山明水秀,瀑布流水,還有煙霧繚繞的環境,整部影片的色調和光影都透露出濃濃的國風水墨畫風格;《姜子牙》中每個畫面都包含國風元素,如畫面具有國畫特色的留白設計、運用傳統五行理念的顏色搭配、無處不在的昆侖圖案。
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結合新的時代精神,對經典名著進行再創造,是國產電影的成功之道[3]。《白蛇·緣起》講述許宣和小白從相識、相知到相戀的過程,打破傳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觀念,使其更容易被現代人接受和理解,表現出二人雖然未能改變人妖殊途,但是克服重重困難也要在一起的精神內核。電影《姜子牙》講述了在昆侖封神大戰時,作為昆侖派的杰出弟子姜子牙本應該被元始天尊封為昆侖眾神之長,以此成為眾神的領袖,但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天尊卻將他貶下凡間,使其失去了原本的神力。為了重回昆侖,姜子牙開始了新的旅途,途中遇到了很多挑戰和困難,最終重新尋回自我,成為眾神之長。《姜子牙》只是將《封神演義》中的經典故事當作一個靈感來源,對原故事進行徹底的改寫,增添了新意。
《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在人物設計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哪吒這個傳統神話人物被重新詮釋為一名叛逆少年,他不再是傳統文化中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位充滿反叛精神和正義感的少年。電影中其他角色的設計也突破了以往神話故事中人物的傳統形象,如哪吒母親顛覆了傳統深閨夫人、一心相夫教子的形象,轉變為事業女性,身披鎧甲守衛要塞;太乙真人不再是白發蒼蒼、仙氣縈繞的智慧老者形象,而被塑造成了一個騎著一頭肥碩小豬,帶有四川口音的油膩中年大叔。影片《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將“大圣”塑造成一個不得意的角色,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雖然被江流兒解救出,但其法力仍受到限制,這與小說《西游記》中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相差甚遠。同時,江流兒的原型唐僧是崇尚佛法但有些迂腐的形象,影片中的江流兒是一個光頭小和尚,充滿童真童趣,萌態十足。人物形象的塑造打破傳統的局限,使得片中的人物更加人性化、立體化。
在具有國風特色的影片中加入當下流行的娛樂元素,能夠為影片增加幽默感,也更加貼合時代潮流。這樣的表達方式能夠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做到與時俱進。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在打開寶蓮的過程中采用指紋解鎖和密碼解鎖這種充滿高科技的方式,讓觀眾產生一種時空錯亂感,也使得劇情充滿幽默感;在四人打斗的場景中,導演加入的現代街機背景音樂雖然與水墨山水畫場景形成巨大的反差,但是卻沒有讓觀眾覺得突兀,反而烘托出輕松幽默的打斗氛圍。《白蛇2·青蛇劫起》建構出一個異世界——修羅城,修羅城的設計采用了現代的賽博朋克風格,城中的現代高樓大廈、商場、超市、汽車,以及現代人的衣著,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
優秀國產動畫電影的開發,更加需要將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作為基礎和依托。隨著國產動畫電影的興起和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一些電影制作人員并沒有完全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只是將神話故事、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簡單生硬的拼湊與堆砌。例如《大魚海棠》中堆砌的傳統元素與主題的脫節,劇中歸墟、鯤鵬、大椿、鳳凰、帝江、土樓、民國風等元素未能起到推動劇情、表達主題的作用,反而只是為展示傳統文化而添加的元素。影片中“椿”“湫”分別是女主、男二的名字,來源于《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百歲為春,八百歲為秋”,但女主“一生只養一條魚”的行為與執念、羈絆有關,可與《逍遙游》超脫萬物、無拘無束的精神內涵無半點關聯。在《大魚海棠》中許多傳統文化只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為了支撐起“國漫”的稱呼而添加進去,導致影片中的傳統元素顯得突兀與生硬。盡管從角色設計、場景設計等方面突出了濃郁的中國風,但影片在劇情與傳統文化融合方面不夠完善,使得影片與優秀的動畫作品產生差距。
國產動畫電影中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不僅需要表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和優越性,同時也需要與現代文化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然而,這種融合也常常會帶來一些矛盾和沖突。《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雖然在市場反響空前,獲得超高票房,卻也備受指責,甚至被指責是“褻瀆經典”。《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孫悟空的形象被描繪成了一個帶有“腹黑”屬性的中年大叔,與傳統形象相去甚遠;《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反向創作,把原著中蓮花化身、代表正義的英雄哪吒變成了魔丸轉世的黑眼圈魔童。這種現代化的處理方式,雖然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的口味,但也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形象有所沖突。《姜子牙》這部電影從經典神話中選取了故事題材和角色形象,并在視聽方面充分展示了許多中國元素。然而,在表達作品價值觀時,選擇了過度渲染個人價值觀,與傳統精神內核相背離。因此,該電影難以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并且在票房和口碑方面均未達到預期。
藝術作品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積極的當代價值,然而傳承并非單純的復制或借鑒,更應該體現和表達具有時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注重人格和道德修養,體現倫理精神與人生價值觀念[4]。國產動畫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除了要具備娛樂功能,更應該具有教育價值和社會責任。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為電影賦予了更深厚的內涵,也給電影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底蘊。《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僅成功地融合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同時也注重對年輕觀眾的教育和啟迪。電影中,哪吒以其勇敢、堅毅和正義的形象,向觀眾傳遞“與命運抗爭”“我命由我不由天”等的精神內核,為觀眾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為年輕觀眾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這為新時代中國文藝作品的創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要解決國產動畫電影中如何更好地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首先需要加強電影制作人員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這需要通過教育培訓、專業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提高電影制作人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水平,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責任感。
突破神話改編的枷鎖,在作品中創造出民族自身的動畫電影敘事,才能把中國故事講得越發精彩,才能讓中國聲音越發響亮[5]。電影制作人員需要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當下市場和觀眾需求,對多種創作元素進行巧妙的融合。這需要電影制作人員具備創新思維和創作能力,同時也需要加強與文化專家和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電影中的表現方式和創新方法。另外,可以嘗試東西方美學的融合,好萊塢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都取材于中國文化,影片從建筑、服飾、場景設計上都流露出中國元素,甚至有些場景直接取材于中國。好萊塢電影將中國本土化元素進行西方化的演繹并取得廣泛的好評,這種形式為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加強對電影制作團隊的規范和管理,提升制作團隊的文化修養,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其次,學習國外優秀的特效制作技術,最終為實現本土化融合服務。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內部審查和審核機制,加強對電影內容、文化價值和社會責任的評估與監管。同時也需要加強對電影市場的監管,嚴格執行相關規定,確保電影的文化價值和社會責任得到有效保障。
經典的一定是民族的。在國產動畫電影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解構和重塑不僅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活力,更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環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相信未來,隨著國產動畫電影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將繼續成為重要的題材和創作元素,為電影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