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廣紅
一封家書,傳遞濃濃情感;一聲問候,寄托殷殷思念。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諸多令人稱贊的書信。其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在書法界被譽為“二十八驪珠”,字字千金,那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日常書信,想念朋友,遙祝順意,雖短但有意境,有文采,有韻味。還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在這封信里,司馬遷描述了自己遭受宮刑后的心路歷程,體現了他為了寫《史記》不惜忍辱負重的崇高信念,亦成為千古佳句。
家書既可以是朋友故交的平常問候,撫慰思念;也可以是家人間的家長里短,教子立規;更可以直抒胸臆,表達宏愿壯志,勵己勵人。
在中華五千年浩淼的歷史長河中,百年或許太短太短,但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便是“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豐功偉績,讓曾經苦難深重、支離破碎的舊中國山河重整、富裕強大。今年的“十一”是新中國成立74 周年的國慶日,在人們歡慶佳節的時刻,封封“紅色”家書更讓人們睹物思人,追思那些為了新中國而英勇獻身的英烈們。
任弼時在給父親的家書里這樣寫道:“現今社會存亡生死亦全賴我輩青年將來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樂,此亦我輩青年人的希望和責任,達此便算成功”;向警予致父母:“為這惟一光明惟一希望而不孝不友”;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里動情地寫下:“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夏明翰在獄中寫給媽媽:“親愛的媽媽,別難過、別嗚咽。別讓子規啼血蒙了眼,別用淚水送兒別人間。兒女不見媽媽兩鬢白,但相信你會看到我們舉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
一封封紅色家書滿載深情與囑托。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用血肉之軀鑄就高尚的靈魂,為了理想、為了革命,他們慷慨赴死,在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道路上,矗立了一座座偉大的精神豐碑,成為吾輩永遠學習的楷模。
時代在發展,家書也在改變。華羅庚寫公開信給中國留美學生“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錢學森寫信給堂妹,拒稱“導彈之父”;新安江水電站第一代建設者馬季煌寫信給父母,立志“叫高山低頭,要河水讓路,要有戰斗精神,三年建成發電站”。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遙寄,一箋信紙,載滿深情。如今,交通發達,信息高速,指尖一點,連通八方。斗轉星移,家書的載體在轉變,電子書信遍天下,“紙”不再短,情也更多元,可不變的是把對家人的情感升華為對人民、對國家的大愛擔當,把家庭命運融入國家和民族命運之中的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書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神體現,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