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平,毛光周*,王東東
(1.山東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山東 青島 266590;2.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山東 青島 266590)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綠色化工等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快速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占比迅速提高,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新工科人才。截至2022年5 月31 日,地方高校占全國普通高??倲档谋壤s95%[1],其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將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那么新工科人才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已有研究中學者們的觀點基本一致,總體可概括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一是知識面寬廣,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交叉學科知識、學科前沿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二是綜合能力強,既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還應具有良好的溝通合作和社會交流能力等;三是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倫理道德及愛國情懷等[2-6]。
那么我國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到底如何呢?X省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同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大省,因此,本研究意以該省5 所地方工科優勢高校為研究對象(編號分別為GK1、GK2、GK3、GK4、GK5),對其2019 屆非師范類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有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期發現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促進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X省2019 屆畢業研究生2.26 萬人(博士0.16 萬人,碩士2.11 萬人),占3.96%;本科22.73 萬人,占39.77%;???2.15 萬人,占56.27%。非師范類本科生涵蓋12 個學科門類,其中,工科類畢業生人數最多,超過8 萬人,占本科畢業生總人數的38.94%,就業率為91.42%,僅低于農學的92.63%,位居第二;非師范類研究生涵蓋除軍事學以外的12個學科門類,其中,工科類畢業生人數最多,超過8000 人,占研究生畢業生總人數的35.63%,就業率最高,為94.58%。
通過以上數據看出,相比其他學科,地方高校工科專業畢業生數量最多,就業率高,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科人才有較大需求,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更為強烈。
X 省高校2019 屆畢業生當前工作與所學專業很相關的占比為41.05%,相關的占29.31%,一般的占14.27%,不相關的占15.37%。具體情況及原因見表1-3。

表1 X 省高校不同學歷畢業生當前工作專業對口情況

表2 X 省高校本科畢業生工作專業相關情況

表3 X 省高校本科畢業生選擇專業不相關工作原因情況
表1-3 數據顯示,畢業生當前工作與所學專業“很相關”的占比較低,不同學歷均低于50%,其中研究生學歷“很相關”的占比最高,為45.50%。5 所以工科為主的高校,其中3 所高校畢業生專業“很相關”占比低于X省高校平均水平,而畢業生選擇“不相關”工作最多的原因是個人興趣,這反映出部分學生所學專業與自己興趣不一致,高校人才培養在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方面不夠完善,如:在校學生轉專業制度、輔修學位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等均需進一步改革。
本研究對5 所高校2019 屆本科和研究生分專業就業情況進行了統計處理,研究發現:5 所高校190 個本科工科專業總體就業率為93.84%,其中,27 個專業就業率達100%,占比14.21%,就業率較高的專業一般為熱門專業和學校優勢特色專業;研究生就業情況整體好于本科生,147個專業的總體就業率為97.07%,其中118 個專業就業率達100%,占比80.27%,經濟社會發展對工科專業研究生需求較大。
本研究通過對2019 屆畢業生所學專業調查統計發現,該省高校工科專業重復設置現象嚴重,同質現象突出,未體現出各校的優勢和特色。如5 所高校均設置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能源與動力工程、軟件工程、自動化等專業,并且主校區同時坐落在同一市區的某些高校也存在專業重復設置現象。再者,多校區辦學的高校各校區專業布局也存在重復設置現象。另外,新增專業相對集中,僅2019 年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分別新增14 個和11 個。
2019 年X 省高校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用人單位對該省高校畢業生專業水平、職業能力、職業發展潛力、創新能力很滿意的比例分別為32.97%、31.21%、35.15%、32.67%,滿意的比例依次為48.48%、46.55%、51.52%、48.30%,整體評價較高,但工科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較弱,詳見表4 和表5。

表4 畢業生在母校學習期間的收獲情況

表5 畢業生對母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建議
表4 結果顯示,畢業生在母校期間的學習收獲主要為“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品德修養”,這反映出該省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專業技能的培養及良好心理素質和品德修養的養成,但選擇“提高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體占比較低,即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弱。而這一能力是大學生在未來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能力,也是新工科人才必備的核心能力。另外,“學生參加過有意義的志愿行動或公益活動”占比低,反映出高校對學生家國情懷、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不足和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欠缺。
由表5 看出,“知識傳授要結合實際,與市場需求對接”“強化專業實踐教學,培養動手能力”“加強專業基礎知識教學,拓寬知識面”“加強人際交流溝通能力培養”四項教學改革建議占比位于各高校畢業生對母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建議的前列,從另一側面反映出,該省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教學聯系實際不足,實踐教學薄弱,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課堂輕實踐、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質培養等問題,對交叉學科知識、學科前沿知識的關注度較低,學生知識面較為狹窄,教學中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注欠缺,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脫節。
另外,通過對其中4 所高校課程設置與企業用人需求匹配情況的調查顯示,X 省高校專業課程設置與企業用人需求“很匹配”占比低,課程內容設置和教學與實踐的聯系不夠緊密,與企業用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這與表5 結論一致,更充分反映出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不夠緊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工科專業建設主要存在專業布局與區域產業結構對接不夠緊密,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與市場需求脫節,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有較大差距等問題。地方高校在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需進一步強化工程教育新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德才兼修,優化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倫理意識、家國情懷及綜合人文素養的現代工程師。
各高校要加強學科專業布局與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需求適應性監測,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根據自身特色和地域經濟情況,錯位發展,通過合并組建、新設增設、調整撤并、中外合作辦學等方式不斷優化高校專業布局,集中優勢資源辦出高水平專業,促進學校專業布局緊密對接區域產業結構;增加高校優勢特色專業和區域重點發展產業人才缺口較大專業的招生數量,加強工科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建立完善就業、招生和人才培養聯動機制[7]。
一是加強國家戰略、區域經濟和行業產業的跟蹤分析和研究,把握科技前沿和人才培養需求,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可通過建立政府、行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學校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就業指導委員會等,加強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二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從課程體系、培養模式、質量保障、就業服務等方面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進行針對性或系統性改革。專業建設要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建設、培養過程的實施及其培養質量的評價等,都應邀請行業和企業界人士共同參與,使教育鏈與創新鏈、產業鏈高度同頻共振。要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加強跨學科交叉課程、課程群建設,以實踐應用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及時將科研前沿和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等。
三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強化協同融合、通專融合、學科融合、第一第二課堂融合,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強校企協同育人。要探索基于學科交叉的本碩貫通培養及彈性學制、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本科跨界培養等人才培養路徑,要推廣運用啟發式、探究式、研討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方法,重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多采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多元化教學模式。
四是實施學部制管理,推進輔修專業制度改革,健全學分制收費管理制度,建設新興專業、微專業,進一步實施雙學士學位制度,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學習,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
提高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強化實踐育人責任。改革完善工科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把行業背景和工程實踐經歷作為工科教師考核、評價和聘任的重要內容。實施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計劃,建立工科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或工程一線實踐鍛煉,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到高校兼職授課機制。積極開展工科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選派一批重點發展產業重點領域相關的專業教師到發達國家進修訪學。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為教師深入行業一線實踐鍛煉、企業及科研院所專家深入高校參與工作交流提供制度保障。
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學分認定及轉換機制,一體化設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稍O置“素質教育、能力提升、實踐模擬、專創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模塊,構建包含“訓練項目、雙創實踐、競賽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打造“創業實驗室—創客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園區)”的孵化鏈條。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加大對大學生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支持力度,開放省級及以上實驗室和實踐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