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iserbagh的入口,印度,1858年

Jumina Musjid 門,印度勒克瑙,1858年
費利斯·比托,19 世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也是拍攝東亞地區最早的攝影師之一。由于資料的缺失,他早年經歷不詳。大約是出生于1832年的威尼斯,因為出生時威尼斯受英帝國管轄而獲得了英國國籍,他的父親后來以英國使領館工作人員的身份被派駐伊斯坦布爾,年幼的比托隨父遷居到那里,并在這座城市接受了基礎教育。此后他的經歷是一片空白,直到1851 年,已經成年的比托進入他姐夫詹姆斯·羅伯森(James Robertson,被譽為近代攝影先驅)在伊斯坦布爾開辦的一家照相館工作。應該是從這時起,比托開始真正接觸攝影技術,并成為照相館的一名職業攝影師。當時的照相館不僅僅承接私人的拍攝需求,還要為各大報刊提供新聞圖片,甚至在戰爭爆發時會派遣攝影師親赴戰場拍攝。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原來派駐前線的攝影師因種種原因辭職回國,初出茅廬的比托就被照相館派去接手他的工作,從而成為一名戰地攝影師。
事實證明,進入戰地拍攝的比托如魚得水,極具攝影天賦的他,拍攝的作品給人以親臨戰場的震撼之感。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拍攝經驗后,比托又跟隨軍隊拍攝了1857 年的印度反英民族大起義,1860 年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他也留下了大量彌足珍貴的照片。
1857 年至1858 年,比托和他姐夫詹姆斯·羅伯森在印度拍攝了當時發生的印度民族大起義,記錄了印度兵變及其后果。此后,羅伯森繼續留在印度,而費利斯·比托則來到中國。他于1860年3 月抵達香港,并立刻開始拍攝這個城市與鄰近地區,最遠到廣州。1860 年8 月,英法聯軍以護送公使赴京師與清政府換約為名,先后攻占了大沽口要塞和天津,并直逼北京。而比托正是在這時跟隨護送公使的英法聯軍來到中國北方的。

古橋旁的古老噴泉,1855—1857年

廢墟中的埃及人群像,1864—1870年

緬甸公主,1888—1893年
比托在中國活動的時間僅為一年,但他卻拍攝了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攝影作品,是迄今為止最早拍攝中國的攝影師之一。尤其是當時限制外國人進入的皇城北京。其拍攝了通州燃燈塔、安定門、清漪園、天安門、雍和宮等,是現在所見老北京最早的照片。當年鏖戰正酣的古城墻和城門如今大多已不存,唯可能從比托當年拍攝的照片中看到那些原汁原貌的老北京風情。
作為為數不多的隨軍攝影師,他有機會接觸并拍攝了恭親王愛新覺羅·奕?,并有幸成為了第一位拍攝中國皇室成員的外國攝影師。
1860 年10 月24 日,費利斯·比托在北京皇城內禮部大堂舉行的《中英北京條約》簽訂儀式上,為中方代表恭親王奕?拍攝了一張珍貴的照片。英法聯軍中的英國陸軍司令克靈頓在其日記中這樣描述:“在條約簽訂儀式的過程中,那位不知疲倦的比托先生很想給‘北京條約的簽訂’拍攝一張好照片,就把他的照相設備搬了進來,把它放在大門正中,用偌大的鏡頭對準了臉色陰沉的恭親王胸口。這位皇帝的兄弟驚恐地抬起頭來,臉刷地一下就變白了。以為他對面的這門樣式怪異的大炮會隨時把他的頭給轟掉。”但是,由于當時室內光線不好,比托這次拍攝恭親王的照片并不成功。11 月2 日,恭親王回訪額爾金,比托再次抓住時機,在額爾金勛爵的住處給恭親王奕?補拍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拍攝得非常成功,此后被多次使用,成為了恭親王的標準像。這也是目前我們可知的最早的清朝皇室成員的照片。
比托游覽過許多亞洲國家,并通過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這些照片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與感染力,通過這樣的機會使西方國家的人們對“陌生”的東亞地區有了具體印象。這其中包括日本。
1862 年到1885 年,比托一直在日本生活和工作,致力于全面記錄這個剛剛向西方開放的國家的各個方面。他在日本拍攝了數百幅民族志肖像和風俗場景,同時他還曾開課講授過攝影知識與理念等,為日后日本的攝影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清真寺庭院中的沐浴噴泉,1855年

阿姆利則的黃金神廟,印度,1858年

牌坊題額:“慧因最上”,是北京西黃寺清靜化城塔塔臺南面正向的牌坊,1860年

北京西黃寺清靜化城塔,1860年

恭親王奕?,1860年

已經消失的大高玄殿習禮亭和東牌樓,北京,1860年

努姆惠公廟,廣州,1860年4月

五格尼寺,廣州,1860年4月10日

韃靼將軍官邸,廣州,1860年4月

孔廟拱門,廣州,1860年4月

四位日本婦女在展示音樂才藝,1866年

賣花商販,日本,1868年

比托在日本拍攝了數百幅民族志肖像和風俗場景,1862—1885年

送貨的小馬,日本,1866—1867年

剃頭修面,日本,1866—1867年

帶著設備的消防員,日本,1866—18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