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悅,王 蘭,陸嬪嬪
(濱??h人民醫院 江蘇濱海224500)
腦卒中即為多種原因導致腦血管受損,局灶性腦組織損害,所引起臨床癥狀超過24 h或致死。據調查顯示,腦卒中發病率逐年升高,由1993年的0.40%上升至2013年的1.23%,且發病平均年齡逐年降低,平均年齡≥50歲。男性相較女性更易發病,同時肥胖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患病率較高[1]。目前,臨床以絕對臥床休息和降顱內壓治療為主,通過對癥治療以維持正常機體功能。但由于多數患者入住ICU時處于危重癥期,喪失自護能力。常規護理僅針對臨床癥狀進行干預,忽略了家屬對治療工作的影響,導致其病情反復,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因此,需在臨床治療基礎上,針對性采取科學護理方案,以實現預后減少并發癥發生。參與共治模式是家屬參與全程臨床干預方案,將被動接受護理的局面轉變為主動參與,從而實現降低治療風險,改善護理質量和醫患關系[3]。將ICU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參與共治模式,取得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收治的ICU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患者發病36 h內首次入院接受治療,且治療期間無死亡事件;③患者經CT等影像學檢查后,可明確出血部位。排除標準:①患者住院時間≤7 d;②患者合并其他腦部出血疾病,如動脈腫瘤;③患者凝血功能異常;④患者存在大面積腦梗死且病情嚴重。將納入研究的100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8~75(59.65±6.67)歲;受教育程度:高中28例,大專15例,大學及以上7例;腦出血21例,腦梗死29例。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9~75(60.32±6.77)歲;受教育程度:高中30例,大專10例,大學及以上10例;腦出血24例,腦梗死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入院當日,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定期觀察瞳孔和意識變化,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詳細檢查腦功能、血壓及呼吸頻率等;保證治療環境干凈衛生,每日進行紫外線照射。同時限制探視者人數及次數;實施降低顱內壓時,護理人員控制輸液速度,并及時觀察患者輸液部位是否出現發熱、腫脹等現象;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有效呼吸,定時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嘔吐物等,以免發生誤吸,必要時使用口咽或鼻咽氣道。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定時給予翻身、叩背及皮膚護理。叩背時,護理人員手掌呈弓形,五指并攏,由肺底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叩背;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多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與家屬協作共同消除患者心中恐懼,安撫其情緒,以保證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工作;飲食上,以高蛋白質、高熱量為主,避免食用堅硬或油炸食物,還可引導患者多參與娛樂活動,增進食欲,提高機體免疫力;治療前10 d,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程進展制訂針對性康復訓練,如坐臥訓練及上肢鍛煉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參與共治模式護理。①制訂干預方案:護理人員通過查詢文獻(關鍵詞為“ICU腦卒中護理”“家屬參與干預”等),收集整理對制訂干預方案有利的信息;擬訂干預方案模板,包括體征監測、營養支持及并發癥防治等,并由本科室護士長和營養管理師測評干預方案,護理人員將建議進行整理,以科學、安全等作為基礎原則修訂干預方案。②家屬參與共治干預:患者轉入ICU后,護理人員將患者實際情況與本院治療現狀結合,并適當修改,詳細告知家屬干預方案內容,并詢問家屬意見或建議,交談過程中護理人員語言溫和、真誠相待,確保家屬受到尊重。如“您是否想要參與患者臨床護理”“您認為參與共治模式護理對患者恢復有何意義和作用”等。③實施護理計劃: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對其每日病程進展和恢復情況進行綜合性分析,定期與家屬協商干預方案,發放健康手冊并將家屬可共同參與執行的干預內容使用醒目字體進行標記。
1.3 觀察指標 ①并發癥發生率:壓力性損傷,符合《壓力性損傷的預防與治療:臨床實踐指南》中壓力性損傷的診斷標準[5],常表現為皮膚顏色改變、輕度水腫,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水皰、潰瘍,嚴重者可加深至肌肉、骨或關節,形成壞死;靜脈血栓形成,符合“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抗血栓治療:美國《胸科學》雜志指南”[6]中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標準,主要癥狀為局部疼痛發紅、發熱腫脹及體溫升高;應激性潰瘍,患者臨床癥狀以上腹部疼痛或反酸為主,部分患者可出現嘔血和黑便。②治療時間指標:包含ICU監護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③運動功能評估: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使用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S)進行測評,該量表主要包含運動、感覺、平衡、關節活動和疼痛5個領域,每個領域各20個評估項目,每個項目1~5分,共100個評估項目,分數越高表明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效果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871,半間效度為0.855,信效度較好[7]。④腦卒中癥狀:于入院當日、出院前1 d使用腦卒中癥狀自評量表(NIHSS)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意識、語言、協調能力、視野4個方面,評分0~50分,分數越高表明神經缺損越嚴重。量表Cronbach′s α為0.874,重測信度和間效度均為0.795,信效度較好[8]。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時間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時間指標比較
2.3 兩組不同時間FMA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FMA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不同時間NIHSS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NIHSS評分比較(分,
現階段,我國臨床治療腦卒中的原則以盡早改善腦缺血區的血液循環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為主。但是由于ICU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多伴隨發展迅速、病情危及等特點[9]。加之清醒患者無家屬陪伴,對ICU治療環境產生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影響后續治療效果[10]。有研究顯示,提倡家屬參與治療及預后干預,可順利推動患者康復進展,通過堅持以患者健康為中心的原則,積極鼓勵家屬參與擬訂和實施干預方案,從而提升治療有效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1]。鑒于此,本次研究通過實施參與共治模式,觀察干預效果。
3.1 促進患者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前1 d,兩組FMAS、NIHSS評分均優于入院當日(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實施參與共治模式干預不僅能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同時還能減輕患者神經損傷。分析原因:當腦部血管受損后,局灶性腦組織出現損害,導致其肢體活動能力障礙。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實施干預時不再局限于被動遵醫囑干預,而是拓展思維,主動設計擬訂干預方案,并根據護理計劃有條不紊地實施,不僅保證護理任務落實,提升工作質量,同時還可改善護理人員臨床決策能力。護理人員通過鼓勵患者家屬闡述自身意見,并積極參與干預方案,可緩解工作壓力,起到監督干預工作實施的目的。通過給予良好體位擺放,可松懈粘連的軟組織,促進局部循環代謝,加強機體周圍肌肉力量,提升關節穩定性,進一步改善骨關節活動功能。另外,護理人員通過分析患者病程進展制訂針對性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機體關節肌肉萎縮,增強肌肉關節控制能力,還可恢復神經細胞代償損傷區域功能,以增加腦部血腫消融速率,從而有效促進腦部病灶組織重建與運轉。
3.2 縮短患者治療時間 梁歡等[12]研究顯示,實施參與共治模式干預后,患者ICU監護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得到改善。本次研究也表明,通過對觀察組實施參與共治模式,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置管情況,不僅使護理人員準確了解患者病程進展,還縮短了治療時間,在保障呼吸機正常通氣的同時為患者生存質量提供了保證,同時有效改善呼吸功能,進一步加速患者恢復。護理人員以健康手冊的形式向患者及家屬普及腦卒中等相關知識,確保其明確治療的意義及效果,并將家屬可共同參與執行的干預內容使用醒目字體進行標記,使家屬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任務,家屬陪同可間接增加患者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縮短治療時間。
3.3 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該干預方案明確患者護理實施方向及任務,從家屬角度出發共同擬訂針對性干預方案,幫助其明確自身責任,護理人員協助其全面解決細節問題,確保干預方案實施。干預內容緊緊圍繞患者康復的目標實施,通過醫患密切配合,及時有針對性地解決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實施參與共治模式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患者功能恢復,為后續臨床研究提供了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