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娟,上官濤華,唐 雲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 江蘇常州 213000)
全球范圍內,結直腸癌是第三位最常見的惡性腫瘤。2018年全球范圍內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約為180萬,死亡人數約為88萬[1]。現階段,臨床針對結直腸癌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案,通過在造口手術基礎上采用回結腸造口回納術,以達到消除病灶部位的治療目的。而回納手術成功的首要前提條件則是科學的腸道準備管理。但因患者認知度較差,加之缺乏護理人員專業指導,常導致患者無法按規定完成腸道準備,從而降低腸道清潔率[2]。PDCA循環將質量管理工作分為4部分,計劃(Plan)、執行(Do)、檢測(Check)及處理(Act),通過在胃腸道準備管理工作中對各個環節的質量把控,使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查詢不足,并探究改正方案,以實現改善管理質量,提升工作效率為目的的管理措施。根據靳連惠等[3]研究可知,通過對腦梗死護理中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明顯改善其焦慮狀況。因此,對上述管理效果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本文選取回結腸造口回納術腸道準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其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8年3月1日~2020年3月31日本院收治的361例回結腸造口回納術患者和20名本科室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實施永久回結腸造口回納術;②病灶部位無轉移,符合手術指征;③患者符合《NCCN 結直腸癌診治指南》[4]中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④護理人員具有護士執業資格證。排除標準:①腸造口無法正常使用者;②對手術麻醉藥物過敏者;③腹腔內廣泛粘連者;④護理人員中途轉崗或離職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80例和觀察組181例。對照組男94例(52.22%)、女86例(47.78%),年齡(43.57±4.55);病程(3.22±0.63)個月;疾病種類:腺癌102例(56.67%),左半結腸癌35例(19.44%),右半結腸癌43例(23.89%)。觀察組男99例(54.69%)、女82例(45.30%),年齡(44.11±4.75)歲;病程(3.18±0.56)個月;疾病種類:腺癌108例(59.67%),左半結腸癌38例(20.99%),右半結腸癌35例(19.34%)。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人員均參與兩組護理方案實施,且崗位不變。護理人員年齡22~25(24.21±0.21)歲,工齡8~18(12.65±2.14)個月。
1.2 方法 護理人員將兩組患者區分于病區兩側,研究開始前如實告知患者,兩組患者互不影響。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管理模式。制訂和落實結腸造口回納術腸道準備知識培訓計劃,要求人人掌握,護士長每月對護理人員進行實際操作和理論知識考核。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內鏡檢查前1 d 以低纖維飲食為主,使用緩瀉劑,如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加水配制而成,于術前晚進行清潔灌腸,直至排出大便為清水樣。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詳細普及胃腸道準備的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確保患者能夠明確了解結腸造口回納術等相關知識。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胃腸檢查的常規準備、工作中的無菌處理及常用器械和物品的檢查;護理人員根據胃腸準備工作流程,將各類物品嚴格按類型放置,并做到定期開窗通風。護理人員如實記錄每次消毒清洗的過程、器械的數量及操作流程,嚴格遵守相關操作原則,每月不定期對胃腸道準備醫療器械的數量進行核對,如發現丟失或毀壞,立即上報。
1.2.2 觀察組 實施PDCA循環管理模式。
1.2.2.1 計劃(P) 由本院胃腸外科護理人員對結腸造口回納術腸道準備工作進行綜合性回顧總結分析,通過查詢臨床文獻資料,重新測評護理人員工作流程了解程度及患者胃腸準備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包括:針對便秘患者,護理人員未短期內補充水分和及時評估生命體征;大部分胃腸檢查護理人員年齡偏低,加之工作經驗不足,導致未能對患者腸胃規范準備工作起到指導作用;腸道準備工作較為簡單,未能準確、及時地進行健康教育等。鑒于此,護理人員針對上述影響因素結合本院臨床管理現狀擬訂針對性管理方案,不斷總結分析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將優化方案融入日常干預中。
1.2.2.2 執行(D) ①評估:檢查前,護理人員對每位患者進行綜合性測評,包括性別、年齡、大便性狀及飲食習慣等。針對便秘者,告知其檢查前3 d開始,增加水分和纖維素的攝入,以半流質飲食為主,并持續增加腸道緩瀉劑藥物,當患者達到軟便時再進行檢查。②培訓:對護理人員進行胃腸道檢測等相關培訓,包括胃腸道準備健康教育資料、操作流程、藥物用法用量及不良反應等,定期參加科室內部交流學習,并進行考核,確保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合格后方可實施工作。③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通過書籍或視頻等方式向每位患者進行面對面健康教育,包括檢查方法、注意事項等。④改善工作流程:評估結腸造口回納術腸道準備的工作過程,從胃腸道檢查開始至結束,根據交班情況查看胃腸道準備的操作情況,將干預重點放在患者飲食后的排便情況。
1.2.2.3 檢查(C) 科室內護理人員實施互查,且護士長每周不定期對工作內容及質量管理內容進行抽查,設立獎罰機制,抽查結果與個人獎金有關。主要檢查內容為患者及其家屬對胃腸道準備的知曉程度及實施洗腸液后的排便符合情況。
1.2.2.4 處理(A) 每2周進行1次工作總結,分析近階段檢查部門的檢查效果,針對檢查中存在的不足設計質量改進措施,并歸納到下一次循環中。
1.3 評價指標 ①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嘔吐、腹痛及饑餓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②腸道清潔度:結合本院既往手術記錄,參考電子結腸鏡腸道準備的清潔程度分級,分為1級(患者造口近端存在少量清澈液體或無糞便,且腸道準備情況良好)、2級(患者造口近端存在較多清澈液體或少量糞便,且腸道準備情況較好)、3級(患者造口近端存在較多糞便粘附于腸壁或大量渾濁液體,且腸道準備一般)、4級(患者造口近端腸壁充滿糞便或渾濁液體)。1級+2級+3級=腸道準備合格,4級為失敗。③腸道準備情況:采用Boston腸道準備評分量表(BBPS)[4]進行評估,右半部分結腸3分(升結腸和回盲腸)、左半部分結腸3分(直腸和乙狀結腸)及中段部分結腸3分(降結腸和橫結腸)。3分:不影響觀察和進鏡,且視野清晰;2分:不影響觀察,且視野尚可;1分:嚴重影響觀察,視野較為模糊。評分越高表明腸道準備情況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872,效度為0.765,信效度較好[5]。④工作質量:采用護理工作質量測評量表[6]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估,包括藥物不良反應、技術操作、藥物使用及器械管理。比較兩組護理人員工作質量評分,滿分100分,評分與工作質量呈正相關。

2.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腸道清潔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腸道清潔度比較[例(%)]
2.3 兩組BBP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BBP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護理人員工作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人員工作質量評分比較(分,
回結腸造口回納術治療回結腸癌效果顯著,而合格的腸道準備則是護理人員能夠清晰觀察腸道黏膜和病變部位的前提之一[7]。由于腸道準備不充分,影響了手術的順利實施,降低了手術治療效果,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手術治療對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的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促進疾病預后。護理質量水平的降低對腸道準備造成不良影響,降低術前腸道清潔度[8]。有效的護理措施對完善術前腸道準備,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PDCA循環管理可幫助護理人員及時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調節,提升護理質量,保證改進措施得以實現[9-10]。
3.1 對BBPS評分及腸道清潔度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BBPS評分、腸道清潔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實施PDCA循環管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腸道清潔度及BBPS評分,提升整體檢查效率,降低患者痛苦。分析原因:通過PDCA循環管理中計劃、執行、檢測及處理4部分,可顯著增強結腸造口回納術腸道準備的管理效果,對結腸造口回納術腸道準備管理工作的每項環節實施有檢測、有計劃、有措施、有反饋及有改進的良性循環管理,間接性達到理想目標,使干預方案更加流程化、專業化。在計劃方面,護理人員針對結腸造口回納術患者在腸道準備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因素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制訂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之后,在執行與檢查方面,通過規范腸道準備干預的過程及管理制度,從而實現專業、有效化的各個流程環節。提升護理人員的培訓強度,即可改善其護理能力[11-12]。同時,護理人員于檢查前,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向患者詳細普及結腸造口回納術和腸道準備的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針對每位不同情況排便者,給予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增加維生素和水分攝入為基礎,配合腸道緩瀉藥物,降低腸道對水分的重吸收,可有效促進患者排便,從而提高腸道清潔度和BBPS評分[13]。
3.2 對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工作質量的影響 據調查,腸道準備清潔度與不良反應的發生密切相關。護理人員通過定期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密切觀察造口黏膜及周圍皮膚情況,合理使用造瘺袋,避免糞便污染,既可減少細菌的滋生,減輕患者腹部疼痛感,還可維持機體內水電解質平衡,改善其饑餓感和嘔吐感。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針對腸道準備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因素進行分析,指導患者合理控制飲食及適當鍛煉,減少不良反應發生。葉秋容等[14]研究顯示,護理人員經PDCA循環管理后其工作質量有所改善。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通過加強結腸造口回納術腸道準備工作管理的培訓學習,在不斷分析中改正臨床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執行。科室主任定期組織胃腸道準備等相關學習活動,有效提升醫護人員的培訓強度,改善其護理能力。通過及時查詢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干預,進一步完善護理質量,并根據其表現情況,給予獎勵,最大限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工作質量。通過多次的循環往復,護理工作質量得到持續改善,護理人員也可不斷完善自身的操作技術與管理能力,為患者提供質量更佳的干預服務,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后續治療打下基礎[15]。
綜上所述,PDCA循環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為后續臨床試驗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