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簡短的試駕活動其實并不能夠對一輛車的試駕體驗有比較全面的參考意義,只有長途駕駛一輛車,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才能感受到一輛車的產品細節。理想猛烈的月銷量數據讓我必須對他們的產品非常期待,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用戶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理想并不是單價便宜的車,讓大量用戶付出不低的成本去購買一輛車,產品必有過人之處,這個十一長假我決定駕駛一輛理想L8出趟遠門。
我將從11天的駕乘體驗來好好聊聊這輛車。11天開了3740km,用了2175km的駕駛輔助。這個比例自認為已經屬于駕駛輔助偏好人群了。
我將從外觀顏值、空間、駕駛特性、舒適性、車機應用,駕駛輔助功能以下幾個方面來說。內容比較長,尤其是后面NOA駕駛輔助的部分更是比較細致根據自己的體驗來分享。



大,而且好看,理想L8的設計屬于全新的設計品類,和其他車停在一起明顯感覺到時代的不同,是全新的設計風格,突出科技感,全車沒有過多的裝飾性設計,就像封裝得很好的電子產品,外觀設計與傳統汽車的設計風格相比就像蘋果手機和傳統按鍵手機的區別。


四人出行或者額外增加一名兒童則會有很好的體驗,二排中央通道可以放一些東西但不多。所以如果5人或者6人出行可能還要L9這種尺寸的。L7的大五座可能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更適合,但后備廂地板的高度仍然較高縱向空間還是不夠大。各排座椅的橫向空間都很好,縱向頭部空間也不錯,第二排腿部的縱向空間良好,并沒有因為電池占用空間影響腿部舒適性。

加速快,線性,這是電驅動的好處,中后段加速仍然有力,全程超車都沒有體會到吃力感,滿載乘員和行李也沒問題,動力在車速180km/h之內至少相當于3.0六缸燃油車的水平,再快也沒有意義,因為在國內的高速屬于嚴重違法超速了。
轉向手感輕便,指向稍有遲緩,平時低速行駛可能沒有感覺,高速快速并線和超車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車身響應不積極,最大的影響就是并線過程會略顯拖沓,增加并線過程中的風險,而且車內乘客舒適性會有影響,這個后面談舒適的時候再展開說。
制動不夠線性,推測是動能回收和剎車之間銜接的問題,剎車點頭抑制得其實還可以,對于這個尺寸和重量的車來說,可以接受,有人說駕駛輔助開啟下制動會壓下剎車踏板,我看了一下,的確是這樣,但是似乎對駕駛也沒啥影響。
每次上人關門后,空氣懸架會根據車內乘員配重調整姿態,這個設置很好,也是主動空氣懸架的優勢,讓車輛盡量平穩。

車輛的NVH不錯,只有急加速時才會聽到增程器的工作,其他時間基本無感。風噪和路噪控制都很好,關閉車窗基本對外界的聲音感知度很低了。
前排座位有通風、加熱、按摩,座椅支持多項調節,但腰部支撐較硬。頭枕的附加小頭枕很舒適,可惜填充還不夠飽滿,可以網購杜邦棉自己添加,舒適性進一步提高。座椅按摩的力度不夠,僅僅能夠感受到后背被小氣包輕微鼓動,缺少按壓力度。
車內真皮包裹方向盤的觸感最好,座椅兩側觸感松軟,車內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被軟性材質包裹,視覺效果拉滿,棕色的配色看起來也比較高級,中控臺摸起來手感也不錯。雙無線充電板沒有散熱,很快手機就會高溫限制使用,全車有4個TypeC接口,充電速度可以接受,比無線充電強很多。理想L8是我在車上手機使用頻率最低的車,因為車機很好用,后面聊車機的時候再說。
二排舒適性受到最大的影響就是座椅有點硌,座椅發泡棉軟包下面的硬點會清晰感受到,不知道是不是個例,座椅單側扶手稍有些窄,手臂搭上去容易滾落,但是中央通道的寬度決定了扶手也無法再寬了,否則影響去第三排的便利性。二排如果增加腿托也會提升舒適性。二排坐姿比很多純電動車強,腿不至于會被墊得較高,至少我受不了那樣的坐姿。
三排空間還是比較局促的,僅能作為身材矮小者或者幼童的乘坐空間,坐墊長度,腿部上下和前后空間都不支持成年人長途乘坐,個人更推薦大5座版本的車型。
另外還有一個隱藏的舒適性,就是相比純電動車,因為可以加油,所以有更多的選擇權,十一假期出行,少得可憐的服務區充電設施和海量的出行人群有不可調和的供需不對等矛盾,純電車的里程焦慮不可避免,理想可以加注燃油所以沒有里程焦慮,而相比單純的燃油車,理想的大電池和電驅動又讓這輛車在堵車工況下比燃油車更加高效,沒有內燃機的怠速損耗,當然付出的代價就是車更重,結構復雜,成本高。

理想L8的車機應用算得上標桿,這輛車讓我拿起手機的概率極大減少,如果有車外屏可以二維碼首付款,可能全程都不需要拿起手機,語音語意的理解速度都很快,座椅分區喚醒,屏幕的響應速度都很好,很多人說智能汽車用了就回不去了,車機的體驗占了很大比重。適配的應用都是訂制適配的,對于理想來說每增加一個應用就是增加一塊成本,但是還是希望有機會可以付費增加更多車機應用,并且希望各個屏幕之間可以同時獨立播放視頻和音頻。理想車機的實驗室里面還有更多可以開啟的互動玩兒法,手指指令比較新鮮有趣,理論上對老人小孩使用友好,但是老人小孩又難以做出標準動作,所以更像成年人之間用來炫技的配置。
后排屏幕長途旅行很有用,車載娛樂屏最大的用處除了刷劇看電影,還可以在抵達每一個景點前看紀錄片提前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如果和位置互聯,能夠推送當地的推薦信息更好。
除了三塊屏,方向盤上的小屏幕很好用,很便于觀測,操作也方便,信息顯示直觀,希望可以增加更多信息顯示和交互。5G信號全程只出現過2、3次信號卡頓,總體來說都是比較流暢的。
理想的HUD顯示信息很豐富,如果各個廠商的HUD信息顯示也像理想一樣就好了,駕駛需要的信息都在這里清晰顯示,而且界面設計得也不錯,信息多而不亂,導航信息明確道路指示清晰。
理想L8有兩個級別的駕駛輔助,LKA和NOA,可以理解為帶車道居中的ACC自適應巡航和按照導航路徑行駛的LKA。
我重點說一下NOA。
首先先做結論性評價,好用。
從我開了3740km,用了2175km的駕駛輔助就知道,一定是好用,駕駛輔助里程超過了行駛里程的一半,否則我最多用200km就自己開了。
道路環境主要是高速和二線城市的市區,高速使用比例最高,市區比較低。背景是十一假期期間,這就意味著高速也會有大量的車輛。
理想的NOA我用下來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10輛車是一個門檻,如果視線范圍內有10輛車以內NOA會帶來很好的體驗,如果超過10輛車且都在高速行駛,就會影響體驗,如果在低速蠕行,體驗也會不錯。
影響NOA體驗的最大因素是道路上危險駕駛的其他駕駛員和不合理的道路規劃。這套高階駕駛輔助總體來說體驗還是不錯的。但有些問題需要優化。
超車策略和執行不夠大膽果斷,超車動作緩慢,超車過程中需要補一腳油門才會讓超車過程更合理。
并線過程中一旦開始執行對新增的外界因素反應速度慢,例如在執行并線指令之前,系統判定安全,但執行過程中,出現不安全因素,例如快速接近并不合理并線的車輛,缺少立即反應的動作,此時需要人工干預。并線動作慢會讓并線窗口機會變窄,另外一旦開始執行,哪怕此時是攝像頭下的實線也會繼續執行并線動作,會有違章駕駛的風險。而且并線動作一旦開始執行,即使前車駛離,車道變通暢也仍然執行之前的并線動作。
如果在并線過程中遇到其他車輛也突然開始并線,識別速度慢,需要人工干預,否則可能出現潛在的剮蹭風險。
對前方路況的判斷沒有人眼的視線遠,對前方大約100m~150m的范圍內有探測能力,超出距離探測能力減弱或者沒有,人眼可以根據更遠的500m左右的道路狀況判斷動態變化。對潛在風險做出更早的規避,因為傳感器探測距離的影響,留給機器的反應時間更短,因此乘坐的平順性不好。
主動超車策略偏向于左側超車,雖然系統也可以向右并線,但駕駛偏好仍然是左側最內車道,建議調整權重,左側和右側變道的觸發對等,都根據前車實際情況。
當右側有車道匯入時會主動向左側并線以規避風險,這個設定很好,比人更能提前規避風險。

輕點剎車踏板就可以退出NOA,NOA介入和退出時都會有輕微頓挫,但是能夠接受。
NOA執行時可以踩加速踏板以調整車輛狀態,但是車輛會較勁,尤其是跟車較近的時候,控制不好踏板的力度車輛會在加速和突然大力制動間猛烈切換,車內乘員很容易暈車,體感不好。
擁堵蠕行時候的駕駛輔助可以開啟自動跟車功能,間距保持正常,對普通加塞的策略就是讓行,對危險駕駛的惡意駕駛反應不夠及時,會出現潛在的剮蹭事故,需要人工及時介入。
大雨與大霧時的探測距離會受到影響和干擾,但理想L8的抗干擾能力較強,相比良好天氣條件下受影響小,仍然可以保持車輛NOA行駛,對行車安全有比較好的提升作用。
即將進入收費站會自動降速至60km/h,降速過程不夠線性,減速點距離收費站較近,應該從更遠距離開始根據距離多層次逐漸降速,提升乘坐舒適性。
遙控鑰匙移動車輛前后在狹窄車位停車很有用,如果能夠增加前輪轉向的操作就更好。車輛在此狀態下亮起的藍色燈光很有儀式感,不知道在高速NOA狀態下是否會亮起藍燈以區別于普通的駕駛狀態??傊硐隠8的遙控車輛屬于炫技+實用的典范。
輔助駕駛對于長途駕駛來說很有必要,也是減輕駕駛疲勞的重要工具,但并不能掉以輕心,復雜的道路環境和比較差的駕駛習慣讓高速行駛的安全風險無處不在,人仍然需要對NOA狀態下的車輛緊密監視,并隨時做出反應接管車輛。高階駕駛輔助在適合的場景下有很好的應用價值,但是有些場景下又缺少使用機會,如果理想的整套硬件和軟件模塊可以以租借的形式提供服務,可以讓更多用戶有接觸高階輔助駕駛的機會,對用戶來說選擇產品配置的使用也更加靈活。
理想L7、L8、L9系列的成功在于產品特性契合主流消費人群的需求,當前主力購車人群的家庭構成恰巧是L系列所瞄準的市場,國內客觀的交通道路條件可以讓理想不必讓車輛過于快速行駛,超過120km/h的行駛機會不多,理想L8在150km/h以內甚至更快都能保持良好的加速能力,增程式的設定也讓里程焦慮不再成為困擾,電驅動可以讓駕駛變得平順而迅猛,當然整合好一切仍然需要理想有大量的技術儲備和相應的開發能力。L8的產品可以打到80分,但是定位一定是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