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王雪丹,沈潤斌,馬翠霞,楊金旭,王利春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a針灸科,b矯形骨傷康復科,c康復大廳,d神經康復科,河北 滄州061000
正常的內臟骶骨反射可對逼尿肌收縮活動進行有效調控,當脊髓損傷后,控制骶骨反射的高級中樞的作用力減弱,導致逼尿肌收縮活動失控,從而引起尿失禁[1]。既往多采取清潔間歇導尿、膀胱功能訓練等手段醫治,但存在起效緩慢、整體效果欠佳等缺陷[2]。近年來,以盆底肌電刺激為代表的物理療法被用于脊髓損傷后尿失禁治療中[3]。此外,以電針為代表的中醫療法兼具針刺、電刺激之功效,用于尿失禁治療中的療效肯定[4]。本研究分析了電針八髎穴聯合盆底肌電刺激用于脊髓損傷后尿失禁治療中的效果,旨在為今后更有效地治療脊髓損傷后尿失禁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樣本量計算 本研究為前瞻性研究,主要終點指標為日尿失禁次數,次要終點指標為日排尿次數、單次排尿量、尿流動力學指標、生活質量。利用優效性檢驗樣本量預估樣本量,基于文獻資料和預試驗,設定電刺激組為(5.25±1.80)次,聯合組治療后預計降低1.35次,設雙側α=0.05,把握度為90%,通過PASS 15軟件計算得到兩組各需樣本量78例,考慮5%~10%脫落情況,最終納入94例。
1.2 一般資料 以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診治的94例脊髓損傷后尿失禁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病人入院時間列出1~92個號碼,通過電子計算機自動逐一搖出兩組號碼:電刺激組(n=47)、聯合組(n=47),兩組均無脫落。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號20-436)且所有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94例脊髓損傷后尿失禁病人基線資料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5]中有關脊髓損傷的診斷標準,且通過尿動力學檢查證實存在尿失禁;②脊髓損傷病情穩定,已將留置的導尿管去除;③年齡范圍20~70歲;④均在了解研究事項后自愿進行研究。排除標準:①處在脊髓休克期;②存在脊髓腫瘤等其他影響泌尿系統功能的疾病;③存在嚴重器官疾病;④既往有尿道手術史;⑤入組前1個月內使用影響膀胱功能的藥物;⑥對電刺激、電針治療有禁忌證。
1.4 方法 所有病人均開展基礎康復訓練,內容包括:①清潔間歇導尿:每次導尿前先要求病人試排尿,結合其殘余尿量制定日導尿計劃,當膀胱內殘余尿量在1 000 mL時,停止導尿。②膀胱康復訓練:引導病人通過聽流水聲來刺激排尿反射,并訓練其自主排尿意識;實施手法按壓,即掌根于病人臍下3 cm處進行由輕到重的按壓,并以輕柔的力道朝恥骨方向滾動,且要求病人通過增高腹壓來助其排尿,訓練頻次為每小時2次,連續開展6周。
電刺激組實施盆底肌電刺激治療,儀器選用KT-90A神經肌肉電刺激儀,實施常規清潔后將適宜尺寸的醫用電硅膠電極棒放入肛門內(男性或未婚女性)或陰道內(已婚女性),放置深度范圍為5~6 cm。將電極和電刺激儀連接,隨后施以電刺激。設定參數:電流強度范圍20~50 mA,頻率范圍25~30 Hz,波寬200 μs,每刺激6~8 s則間隔12~15 s。治療過程中注意結合病人反應調整刺激參數。每小時1次,20~30 min/次,每周開展6 d治療,連續治療6周。
聯合組在電刺激組基礎上開展電針八髎穴治療,選穴:雙側上髎、次髎、中髎與下髎穴,對針刺部位實施常規消毒后,用中研太和一次性針灸針(規格0.35 mm×40.00 mm)直刺入骶后孔內,刺入深度為1~1.5寸,確保針感放射到下腹部,且使病人出現酸麻脹感。隨后將青島牌G6805-Ⅱ型電針治療儀的成對電極連接于雙側上髎、次髎、中髎與下髎穴上,頻率范圍15~20 Hz,刺激電流以病人可耐受為宜,電針治療每次20 min,每小時1次,每周開展治療6 d,連續治療6周。
1.5 觀察指標 采用盲法測定以下指標:(1)排尿情況:查看兩組病人排尿日記,了解前日排尿次數、單次排尿量、日尿失禁次數;(2)尿流動力學指標:采用維信Nidoc 970A尿動力學分析儀對兩組治療前、治療6周后最大逼尿肌壓力(MDP)、最大尿流率(Qmax)、殘余尿量進行測定。(3)生活質量:于治療前、治療6周后以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urinary 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scale,I-QOL)[6]對兩組予以評定,I-QOL由行為限制、心理社會影響、社交障礙等3個維度構成,共有22個均以5級評分法(1~5分)評分的問題。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包括年齡、病程、排尿指標、尿流動力學指標、I-QOL評分)用描述,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兩個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包括性別、脊髓損傷平面)用例(%)描述,采用χ2檢驗。脊髓損傷分級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排尿情況 兩組治療前日排尿次數、單次排尿量、日尿失禁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兩組日排尿次數、日尿失禁次數均較治療前減少(P<0.05),單次排尿量均較治療前增大(P<0.05),且聯合組日排尿次數、日尿失禁次數明顯少于電刺激組(P<0.05),單次排尿量明顯大于電刺激組(P<0.05),見表2。
表2 脊髓損傷后尿失禁94例排尿情況比較/

表2 脊髓損傷后尿失禁94例排尿情況比較/
組別電刺激組治療前治療6周t,P值聯合組治療前治療6周t,P值兩組比較t,P值治療前治療6周例數47日排尿次數/次單次排尿量/mL日尿失禁次數/次15.47±4.12 8.21±2.75 23.90,<0.001 132.59±39.74 207.33±46.85 21.23,<0.001 8.53±2.41 5.23±1.87 18.50,<0.001 47 14.91±3.84 5.72±1.81 30.88,<0.001 135.21±42.56 257.49±48.60 33.21,<0.001 8.26±2.28 3.85±1.23 25.59,<0.001 0.68,0.497 5.18,<0.001 0.31,0.758 5.09,<0.001 0.56,0.578 4.23,<0.001
2.2 比較兩組尿流動力學指標 兩組治療前MDP、Qmax、殘余尿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兩組MDP、殘余尿量均較治療前減少(P<0.05),Qmax均較治療前增大(P<0.05),且聯合組MDP、殘余尿量明顯小于電刺激組(P<0.05),Qmax明顯大于電刺激組(P<0.05),見表3。
表3 脊髓損傷后尿失禁94例尿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3 脊髓損傷后尿失禁94例尿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MDP為最大逼尿肌壓力,Qmax為最大尿流率。
組別電刺激組治療前治療6周t,P值聯合組治療前治療6周t,P值兩組比較t,P值治療前治療6周例數47 MDP/cmH2O Qmax/(mL/s)殘余尿量/mL 67.29±8.45 54.80±6.13 20.06,<0.001 9.47±3.15 14.56±3.89 17.57,<0.001 162.93±49.50 87.56±26.71 20.14,<0.001 47 66.07±7.52 46.75±5.29 34.86,<0.001 10.12±3.46 17.82±4.11 24.97,<0.001 159.74±47.06 66.52±22.40 25.61,<0.001 0.32,0.750 4.14,<0.001 0.74,0.462 6.82,<0.001 0.95,0.343 3.95,<0.001
2.3 比較兩組I-QOL各維度評分及總分 兩組I-QOL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兩組I-QOL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增高(P<0.05),且聯合組均明顯高于電刺激組(P<0.05),見表4。
表4 脊髓損傷后尿失禁94例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分,)

表4 脊髓損傷后尿失禁94例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分,)
組別電刺激組治療前治療6周t,P值聯合組治療前治療6周t,P值兩組比較t,P值治療前治療6周例數47行為限制心理社會影響社會障礙總分20.87±3.82 25.70±4.46 14.38,<0.001 15.68±3.15 27.66±5.31 30.27,<0.001 10.15±2.29 15.25±3.70 18.58,<0.001 46.76±9.26 69.23±13.47 22.65,<0.001 47 21.36±4.51 28.19±5.85 15.78,<0.001 16.53±3.77 34.23±6.79 34.64,<0.001 10.72±2.56 17.32±4.02 22.19,<0.001 48.62±10.84 79.72±16.56 25.44,<0.001 0.57,0.571 2.32,0.023 1.19,0.239 5.22,<0.001 1.14,0.258 2.60,0.011 0.89,0.373 3.37,0.001
近年來,隨著交通業和建筑業的蓬勃發展,因交通事故、建筑工地意外跌落所致的脊髓損傷日趨增多。脊髓損傷可致損傷平面下神經元功能受到抑制,從而出現尿失禁。據調查,79%的脊髓損傷病人可于傷后1年內發生尿失禁[7]。尿失禁除可損害脊髓損傷病人生活質量外,還易導致其發生更嚴重的疾病,如尿道感染、腎衰竭等,從而使其壽命顯著縮短。目前,臨床常在膀胱康復訓練基礎上采用物理療法對脊髓損傷后尿失禁進行治療,盆底肌電刺激為物理療法的一種,其治療原理是利用低頻電對陰部或直腸內的傳入神經纖維進行有效刺激,可調節副交感下運動神經元,使得膀胱有所松弛,其順應性有所增高[8];能誘導盆底肌興奮,激活尿道括約肌,從而發揮對尿失禁的治療作用。但采取此療法對脊髓損傷后尿失禁病人膀胱控尿能力的改善效果仍有所欠缺[9]。故探討更理想的療法治療本病受到臨床關注。
近年來,研究[10]發現,中醫可對脊髓損傷后尿失禁起到多靶點調治作用,對提升療效大有幫助。尿失禁在祖國醫學中屬于“遺溺”范疇,《靈樞·本輸》曰:“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指出遺溺發生和三焦水道調節失常有關。現代中醫研究認為,脊髓損傷后尿失禁病位在膀胱,和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腎功能失調相關。主要病機為督脈損傷,氣血不通,三焦功能失調,致膀胱開合失度、約束乏力,從而引起漏尿、尿頻等諸癥[11-12]。電針是基于傳統針刺發展而成的中醫綠色療法,電針八髎穴可對脊髓損傷后尿失禁病人病情實現良好的改善作用[13]。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后日排尿次數、日尿失禁次數的減少及單次排尿量的增加幅度均較電刺激組明顯,提示本研究療法可更顯著地改善脊髓損傷后尿失禁病人排尿功能。究其原因,八髎穴居腰骶部,為膀胱經上的穴位,對其實施針、電的兩重刺激,能夠調臟腑通氣血,恢復膀胱開合功能,繼而可實現固脬止尿[14]。現代醫學認為,S1~4骶神經后支經過八髎穴的骶后孔,故電針八髎穴可對S1~4骶神經起到刺激作用,促使逼尿肌等排尿肌收縮幅度得到有效調節,協調性明顯提高,從而能夠促進排尿反射產生[15-16]。且可調節盆腔自主神經,促使膀胱更好地控制排尿。而盆底肌電刺激可激活不隨意神經系統的脊髓反射通路,通過肛門閃爍反射誘導盆底肌不自主收縮。故電針八髎穴和盆底肌電刺激合用可通過不同作用機制協同增強逼尿肌收縮力,提高排尿肌協調性,從而可更顯著地改善尿失禁。尿失禁病人尿流動力學障礙,表現為MDP、殘余尿量增大,Qmax減少。且病人病情越重,上述指標異常情況越明顯[17-18]。在本研究中,聯合組治療后MDP、殘余尿量的減少及Qmax的增大幅度均較電刺激組明顯,提示本研究療法對病人尿流動力學的改善效果更顯著。此外,聯合組治療后I-QOL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和電刺激組相比均明顯提高,提示采取本研究療法可更有效地提升脊髓損傷后尿失禁病人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電針八髎穴聯合盆底肌電刺激在脊髓損傷后尿失禁治療中應用,可明顯改善尿流動力學,有效增強控尿能力,顯著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