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倩,李棟梁,王友君,李素欣,安樂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人民醫院血液內科,河北 石家莊050000
多發性骨髓瘤(MM)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血液病,常常表現為貧血、骨痛、腎損傷,MM發病率約為15%,且多發生于40~65歲[1]。MM病人可分為免疫球蛋白G型(IgG型)、免疫球蛋白A型(IgA型)、輕鏈型、免疫球蛋白D型(IgD型)、免疫球蛋白M型(IgM)型等,不同病理類型病人疾病特點及預后不同,在臨床中需要進行準確的病理分型對病人進行診治[2-3]。血肌酐是人體肌肉代謝的產物,主要是肌肉代謝的肌酸產生。乳酸脫氫酶(LDH)是含鋅離子的金屬蛋白,是糖無氧酵解及糖異生的重要酶系之一。血清白蛋白由肝臟合成,在維持機體代謝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4]指出,血肌酐、白蛋白在MM病人體內水平較高,參與MM疾病的發生和進展。為分析的MM病人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案,本研究選取118例病人作為試驗對象,旨在加深對該病特征的了解并指導臨床治療。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20年3月石家莊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8例的MM病人。納入標準:(1)確診為MM病人[5],且均為初診;(2)均完善檢查;(3)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精神障礙者;(2)哺乳期、妊娠期的病人;(3)近1個月內進行大手術、嚴重感染、進行了放射治療;(4)合并有抗磷脂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5)有吸毒史、藥物濫用史等病人。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表統計病人的一般資料,由醫務人員根據病人的情況如實填寫,包括性別、年齡、血常規、血肌酐、血鈣離子、乳酸脫氫酶(LDH)、血清白蛋白、病理類型等,其中血肌酐、血鈣離子、LDH、白蛋白水平檢測方法: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檢測血清血肌酐水平,試劑盒由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貨號ml080579;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檢測血清血鈣離子、LDH、白蛋白水平,試劑盒由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貨號分別為ml016848、ml090203、ml081799。
治療方法:所有病人均參照《多發性骨髓瘤骨病診治指南:2011版》[6]進行治療,包括誘導治療(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來那度胺/地塞米松、來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阿霉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環磷酰胺/地塞米松等)、造血干細胞移植(原則上年齡≤65歲、并根據體能和共存疾病狀況確定),若病人不符合造血干細胞移植條件則可選用馬法蘭/潑尼松/硼替佐米、馬法蘭/潑尼松/沙利度胺、馬法蘭/潑尼松/來那度胺等誘導治療,可選擇硼替佐米、來那度胺、沙利度胺等維持治療,有高危因素者建議實施含蛋白酶抑制劑的方案維持治療2年或以上。
療效評價:療效評價依據國際骨髓瘤工作組的標準[7],分為完全緩解、非常好的部分緩解、部分緩解、治療無效。完全緩解:全部病理淋巴結短直徑必須減少至<10 mm,以及所有靶病灶消失。非常好的部分緩解:靶病灶直徑之和的最小值為參照,直徑和相對增加>20%,直徑和的絕對值增加>5 mm。部分緩解:靶病灶直徑之和比基線水平減少>30%。治療無效:靶病灶減小的程度沒達到部分緩解,增加的程度也沒達到非常好的部分緩解水平,介于兩者之間,研究時可以直徑之和的最小值作為參考,甚至死亡。總無效率=治療無效例數/總例數×100.00%。
1.3 觀察指標 MM病人的臨床特征分析,主要包括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血肌酐水平、血鈣離子水平、血清LDH水平、貧血、骨骼損害情況、合并淀粉樣變情況、白蛋白水平、修訂的國際分期體系(R-ISS)分期、臨床分型以及骨髓漿細胞(BMPC)百分比等。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以χ2檢驗。等級分布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采用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探討MM病人治療無效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MM病人的臨床特征分析 MM病人中男性占比(60.17%)高于女性(39.83%),平均年齡49.52歲,BMI>25 kg/m2、血清血肌酐水平>(84.56±12.35)μmol/L、血鈣離子>(355.74±51.83)nmol/L、LDH水平>(135.96±12.57)U/L、貧血、骨骼損害、合并淀粉樣變、血清白蛋白水平<(31.86±6.15)g/L、R-ISS分期Ⅰ期、臨床分型IgG型、輕鏈型、IgA型、BMPC 10%~50%、<10%的病人例數及占比分別為68(57.63%)、71(60.17%)、65(55.08%)、67(56.78%)、62(52.54%)、31(26.27%)、21(17.80%)、70(59.32%)、49(41.53%)、61(51.69%)、21(17.80%)、20(16.95%)、46(38.98%)、40(33.90%)。
2.2 MM病人治療無效的影響因素分析 MM病人中共有14例完全緩解、32例非常好的部分緩解、24例部分緩解、48例治療無效,總有效率為59.32%(70/118),治療無效率為40.68%(48/118)。
MM治療無效病人中性別、BMI>25 kg/m2、R-ISS分期、臨床分型分布與治療有效病人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前者年齡、血肌酐水平、血鈣離子水平、血清LDH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貧血、骨骼損害、合并淀粉樣變、BMPC<10%、未依從治療占比均高于后者(P<0.05),誘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占比低于后者(P<0.05),見表1。

表1 多發性骨髓瘤118例治療無效者與治療有效者一般資料比較
將上述表1分析中顯示P<0.1的資料記為自變量并進行賦值[年齡(<60歲=0,≥60歲=1)、血肌酐水平升高(否=0,是=1)、血鈣離子水平升高(否=0,是=1)、血清LDH水平升高(否=0,是=1)、貧血(否=0,是=1)、骨骼損害(否=0,是=1)、合并淀粉樣變(否=0,是=1)、白蛋白水平降低(否=0,是=1)、BMPC(>50%=0,10%~50%=1,<10%=2)、治療方法(誘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0,誘導+維持治療=1)、未依從治療(否=0,是=1)],另將MM病人治療療效記為因變量(有效=0,無效=1),進行二分類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血肌酐水平升高、血鈣離子水平升高、血清LDH水平升高、貧血、骨骼損害、合并淀粉樣變、白蛋白水平降低、BMPC<10%、誘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未依從治療均是MM病人治療無效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MM作為一種惡性漿細胞病,腫瘤細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漿細胞,MM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貧血、感染、骨痛、神經癥狀等。過去的幾十年里,MM的治療研究已取得重大進展[8]。但是MM病人臨床特征復雜、療效的影響因素多,需要重點關注。
本研究結果發現,MM病人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平均年齡49.52歲,BMI>25 kg/m2、血清血肌酐、血鈣離子、LDH水平升高、貧血、骨骼損害、合并淀粉樣變、白蛋白水平降低、R-ISS分期Ⅰ期、IgG型、輕鏈型、IgA型、BMPC 10%~50%、<10%占比高,提示此類疾病男性發生風險高于女性,且多發生于成年、超重人群,可見肝損害、血鈣升高、心肌損害、營養不良、貧血、骨骼損害、合并淀粉樣變等,R-ISS分期以Ⅰ期為主,免疫分型以IgG型、輕鏈型、IgA型為主,BMPC偏低。有研究指出,MM病人血肌酐水平異常,血肌酐判斷MM病人腎功能情況,能夠比較準確判斷腎功能的指標[9]。還有研究[10]指出,LDH和白蛋白水平變化與MM病人腫瘤近期療效相關,并且上述指標檢測簡單快速,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實驗室依據。此外,MM病人常見貧血、骨骼損害等表現,且合并淀粉樣變不僅意味著病情加重,還可影響預后。本研究中關于MM病人免疫分型的統計結果也與既往報道[11]相符,提示應重視精準分型,并據此實施個體化的診治。另外本研究中BMPC<10%占比為33.90%,略低于Cowan等[12]研究顯示的37.50%,可能由所選病人病情存在個體差異性、機體損傷不同所致,但均可證實表明MM病人BMPC%低。BMPC%對MM的診斷非常重要,研究表明[13],BMPC%可反映MM病人的病情。由于骨髓瘤細胞的特征是灶性分布,骨髓活檢可反映漿細胞的增生分布情況。本研究證明了MM病人骨髓涂片BMPC%偏低。
本研究還發現,年齡、血肌酐水平升高、血鈣離子水平升高、血清LDH水平升高、貧血、骨骼損害、合并淀粉樣變、白蛋白水平降低、BMPC<10%、誘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未依從治療均是MM病人治療無效的影響因素,與既往報道相符[14-15]。年齡越高,病人對臨床治療方案的耐受性越差,且治療反應越不靈敏;血肌酐水平升高、血鈣離子水平升高、血清LDH水平升高、貧血、骨骼損害、合并淀粉樣變、白蛋白水平降低、BMPC<10%則意味著MM病人病情嚴重,可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和治療無效的風險。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能夠利用造血干細胞的自我復制、多向分化潛能維持骨髓的結構與功能,擔負起造血功能,包括紅細胞系統、巨核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及免疫功能的重建,因此MM病人采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可增強效果。既往有研究證實合并淀粉樣變是MM病人死亡的危險因素[16],可能是因為病人長期貧血、腎功能不全或有遺傳易感性,M蛋白錯誤折疊、異常沉積是淀粉樣變的發生機制,可影響藥物的吸收與利用,還可增加治療難度,導致治療無效;未依從治療也可影響療效。另有研究顯示[17],不同免疫分型也可影響MM病人的治療效果,本研究與該報道不符,可能是因為病人治療方案、治療依從性等差異所致。
本研究重點探討的MM病人的臨床特征以指導治療,并發現血肌酐水平升高、血鈣離子水平升高、血清LDH水平升高、貧血、骨骼損害、合并淀粉樣變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BMPC<10%均可增加治療無效的風險,誘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則可增強效果,具有創新性和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