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1月23日,滑雪愛好者在吉林市某度假區滑雪(許暢/ 攝)
每年11月底,哈爾濱的松花江江心沙灘上,便會進入一段特殊施工期;12月初,當江冰達到一定厚度,近千名采冰工人將以日均采冰1萬多立方米的速度,開始持續半個多月的采冰工作,用來建造哈爾濱冰雪大世界。
2023年冬季伊始,冰雪消費市場正靜待爆發。冬季松花江上的獨特風景,正是每年東三省迎接冰雪季的縮影。
東北、京津冀和新疆,是全國冰雪經濟的三只領頭雁,而東北是最資深的那只。9月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釋放出重要信號:發展冰雪經濟。
東三省的文旅體部門和冰雪行業,正如松花江邊準備采冰的人們一樣摩拳擦掌,準備著迎接新一年的冰雪季。
逐鹿冰雪經濟,東三省誰的底氣更足?
“ 爭當東北振興發展的文旅排頭兵”——吉林省這種罕見的高調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2023年11月16日至18日,世界寒地冰雪經濟大會在長春舉辦。
這場1000人規模的活動,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足見吉林省對于“打造世界級冰雪旅游勝地”的決心。
就在這場會議的一個多月前,《吉林省旅游萬億級產業攻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正式發布,提出到2025年底,吉林省旅游總收入將達到7200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4億人次,五年內實現萬億級旅游產業目標,努力打造世界級冰雪旅游勝地和避暑勝地。
冰雪經濟在這份版圖中占據“半壁江山”:當旅游產業達萬億級規模時,吉林省要形成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等冰雪產業集群,規模達5000億元。
“爭當東北振興發展的文旅排頭兵”——吉林省這種罕見的高調引起了外界廣泛關注。畢竟,在東三省中,吉林省在經濟總量上并不占優勢,2023年前3季度數據顯示,吉林省生產總值在東三省中墊底。
不過,吉林省在文旅方面已開始逆襲。
先看其在2023年雙節假期的表現:接待旅游人數2538.86萬人次,旅游收入為192.15億元,兩項數據都較2019年同期增長四成左右,在東三省中漲幅最大;人均消費757元,高于遼寧省的660元和黑龍江省的369元。
亞洲數據集團發布的《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2022至2023年冰雪季,我國冰雪旅游人均消費已超過2500元。對于東三省來說,這個數字意味著冬季冰雪旅游將給本地帶來巨大消費。
做強冰雪旅游消費,正是吉林省當前發力的重點。在發展冰雪旅游方面,吉林省是東三省里的一匹黑馬,在全國進行對比,吉林省作為中國冰雪旅游強省也名副其實。
據吉林省文旅廳統計,2016年至2019年,吉林省每個冰雪季接待游客遞增約1000萬人次,2018至2019年冰雪季共接待游客8431.84萬人次。據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0》測算,同一冰雪季我國冰雪旅游人數為2.24億人次。
近年來,吉林省對冰雪經濟的政策布局更加積極,投資力度也明顯加碼。
目前,吉林省已建成46個滑雪場,雪道總面積居全國之首,為1032公頃。《2022北京冬奧會遺產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我國冰雪旅游重資產投資項目規模近9000億元,其中,吉林冰雪旅游重資產投資額位居全國首位,滑雪場及周邊配套是主要投資方向。
對于消費者來說,吉林冰雪旅游“玩法”太多:在松花湖或者北大湖的滑雪場滑雪;在長白山的冰天雪地里泡火山溫泉、體驗雪地徒步和雪地摩托甚至狩獵;在松原看查干湖冬捕、體驗東北民俗,在吉林市賞霧凇……
這些冰雪旅游產品都已具備相當的品牌吸引力。產品多元、配套完善、全域版圖,還有豐富的冰雪主題節慶,想要在冰雪旅游上爭一爭“第一”,吉林省確實有底氣。
如果要在東三省中以運營冰雪這門生意的歷程來論資排輩,黑龍江可以說是“東北大哥”——早在1963年,哈爾濱便開始舉辦冰燈游園會活動了。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論斷。
作為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黑龍江擁有近半年“超長待機”的冰雪季,是中國最早開展現代冰雪運動的省份,哈爾濱更是我國最早通過開展冰雪旅游獲得旅游外匯的城市。
和早期的“獨孤求敗”不同,如今黑龍江的對手不僅是東北兄弟省份,還有京津冀、新疆、內蒙古等地區,競爭可謂激烈。
2023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黑龍江省文旅廳和哈爾濱文旅局指導下,黑龍江省冰雪旅游發展促進會10余家成員單位組團,先后前往武漢、長沙、重慶、昆明、廣州、杭州、北京、沈陽、大連、長春10座城市進行冰雪旅游推介會,足見黑龍江省在新的冰雪季對拿下更多客源的迫切。
近年來,黑龍江把冰雪旅游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冰雪經濟作為其打造的四大新經濟之一,正在進入發展關鍵期和提檔提速期。
和吉林省將冰雪旅游作為重點不同,黑龍江的志向是構建一個現代冰雪經濟體系,涵蓋冰雪體育、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四大產業。

2022年12月13日,黑龍江省雪鄉景區夜景(謝劍飛/ 攝)
這四大產業,黑龍江都有基礎:冰雪體育方面,這里是冬奧冠軍搖籃,冰雪運動群眾參與率達57.8%,穩居全國第一;冰雪文化方面,有歷史悠久的各類冰雪節慶和冰燈雪雕文化;冰雪裝備方面,有一批技術領先企業;冰雪旅游方面,多個景區常年穩居冰雪旅游熱門目的地前十位。
2022年,黑龍江省先后出臺《黑龍江省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年)》《黑龍江省支持冰雪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建設“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先行區和后冬奧國際化冰雪經濟示范區的構想,劃定的目標是:到2030年,構建起“冰雪+”多元化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冰雪產業總產值突破4500億元。
從相關投資來看,黑龍江的布局已經展開:2022年,總投資3.8億元的哈爾濱冰雪運動裝備制造產業園和總投資約6.5億元的齊齊哈爾冰雪裝備產業園兩個項目都已啟動;冰雪旅游產業投資總額達到464.5億元,投資項目數達到了150個。
中國旅游景區協會專家庫專家劉繼祥認為,經過多年投入與迭代,黑龍江冰雪產業已從單一冰雪景觀演變為多元的產業鏈條,已從單體的冰雪景觀、冰雪游樂園演變成冰雪經濟復合體,形成了四大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態勢。
黑龍江的冰雪“兩山”實踐,還大有文章要做:繼1996年成功舉辦第三屆亞洲冬季奧運會后,哈爾濱成功申辦2025年第九屆亞洲冬季奧運會,屆時,這里將再次迎來冰雪經濟的高光時刻。
在東三省中,遼寧因經濟實力強而被東北人稱為“遼老大”,但對于冰雪經濟,遼寧卻起步較晚,原因不難理解:這里不夠冷,冰雪季不夠長。
不過,不夠冷也是遼寧的一大優勢。遼寧有著“暖雪暖冰”特征,其緯度位置與歐洲阿爾卑斯山、北美落基山、吉林長白山、河北張家口同處國際公認的“世界冰雪黃金帶”,氣溫適宜戶外冰雪運動,又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具備冬季休閑康養度假區的理想環境。
區位上,遼寧與京津冀接壤,交通便利,輻射東北亞。冬捕民俗、滿族風情和錫伯族雪鄉,構成了特色鮮明的冰雪文化,同時也具有加快發展冰雪裝備研發制造的工業基礎。
暖雪、溫泉、裝備制造,這是遼寧的比較優勢。可以說,論資源稟賦,遼寧并不差,只是基礎弱,優勢沒有得到充分轉化。
2022年5月,遼寧省發改委、文旅廳、體育局聯合印發《遼寧省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冰雪經濟增速要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成為遼寧的經濟發展新亮點。
屆時,“全省滑雪場館達到40個,滑冰場館達到100個,培育3個大型品牌賽事和活動,引育3個冰雪產業龍頭企業”。和黑、吉兩省相比,遼寧提出的目標看上去比較保守,也并沒有提出明確的冰雪產業規模目標,顯然重在培育,這貼合遼寧冰雪經濟實際發展現狀。
冰雪裝備制造是遼寧打造冰雪經濟的重點培育產業——到2025年,遼寧要建成2個省級以上冰雪裝備制造研發基地,培育3家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冰雪骨干企業。
為此,遼寧搭建了兩大平臺:一是對接冰雪裝備生產企業和冰雪場地的“供需平臺”;二是對接冰雪裝備生產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合作研發平臺”。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遼寧省承辦2028年第十五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的函》發布,意味著“十五冬”的承辦權正式交給了遼寧。
此前,黑龍江、吉林、北京、新疆等地分別舉辦過一屆或多屆全國冬季運動會,東三省只有遼寧還沒有舉辦過全國冬季運動會。
“以獲批承辦2028年全國冬運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經濟。”在2023年10月26日舉行的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領導小組三季度調度會上,遼寧省委書記郝鵬說。在10月7日的另一場省級會議上,他同樣談及了“大力發展冰雪經濟”。
據悉,為更好承辦“十五冬”,借此推動遼寧冰雪經濟發展,沈陽將新建沈陽市冰上運動中心,撫順將新建撫順市雪上中心龍崗山滑雪場,遼寧省柏葉訓練基地將新建冬季兩項場地。
“遼寧承辦全國冬季運動會就是要進一步推動遼寧冰雪運動普及發展、壯大冰雪產業,強力拉動冰雪產業與裝備制造、康養、旅游、教育、金融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新經濟增長點,為遼寧振興發展助力。”遼寧省體育局副局長王冬說。
在發展冰雪經濟方面,東三省存在競爭關系。但是,若將東北視為一個區域板塊,應對外部競爭就顯得更重要。
近年來,全國冰雪經濟發展迅速,形成“東進西擴南下”之勢,給東三省冰雪經濟尤其是冰雪旅游市場帶來一定沖擊。
互相內卷難以解決一些困擾東北冰雪經濟發展的難題。長期以來,東三省面臨經濟發展動能不足、市場化程度較低、營商環境較差、民營企業發展缺乏活力等共性問題,資源配置面臨行政壁壘制約。協同互動不足與差異化營銷的缺失,大大制約著東三省冰雪經濟的轉型升級。

1月25日,遼寧省葫蘆島,農歷正月初四,游客們來到綏中縣東戴河的海灘投喂海鷗,賞海冰美景
“地方政府在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時,更多或者優先考慮本行政區域內的發展問題,尚未從全域角度出發構建統一的產業協同發展動力機制。”東北大學體育部副教授孫哲曾梳理東三省已出臺的各類冰雪產業政策,“截至目前,東北三省冰雪產業協同發展的相關思路和戰略構想尚未在各省官方文件中體現。”
2023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的《東北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東北地區冰雪旅游帶,并要求黑吉遼和內蒙古共同建立東北地區旅游業發展專項工作機制。
顯然,在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上,已開始引導東北的冰雪旅游區域協調發展,整合區域內的冰雪旅游資源形成區域合力。
東北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張宇飛認為,東三省的冰雪經濟應該走向“競合發展”:弱化區域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強調和突出區域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共贏。

7 月28 日,遼寧沈陽,孩子們在和平冰上運動中心進行速度滑冰基礎技術練習
“東北地區冰雪產業的競合發展,整合的不僅僅是各區域間的人力、資源、環境等要素,也是規模經濟、技術運營、品牌形象等無形資產的共享。有效的區域協同合作能降低冰雪產業開發與運作成本,提升集體化團隊核心競爭力。”張宇飛說。
具體而言,就是從政策、行業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四個維度制定協同發展路徑,并提出從產品、服務和形象三個方面實施東北冰雪產業差異化營銷策略。
例如,在旅游產品上,黑龍江可以打造結合森林冰雪風光的深度滑雪產品,吉林則可在現有基礎上向高端冰雪旅游進一步提升,遼寧則可深耕“溫泉+冰雪”并研發親子冰雪游。
縱觀全國,以地區而不是省域來標識身份的只有東三省居民。從地形條件上來看,東北地區自成一體,具有共同的地域文化認同,而豐富的冰雪資源和已具規模的冰雪產業,也構成了區域協作的基礎。
“區域協作作為助力鄰近區域快速發展的關鍵根基,是當前我國東北三省冰雪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孫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