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有心理和感情需要時,如能伸出援手,給予有效的安慰,于己于人都是善事一樁。但助人也講究方法,否則容易好心辦壞事,與初衷背道而馳。在心理咨詢中,有一些技巧效果較好,普通人也能學習。當你重視的人處于困惑和挑戰中,不妨采用以下方式,幫他們度過艱難時期。
懂得傾聽
回憶一下,當你很想幫身邊人從痛苦中脫離出來時,你是說得多,還是聽得多?大部分人心急如焚時,會急切地給出很多分析、建議,不斷向求助方輸出觀點和辦法??此啤坝杏谩?,但仔細想想,對方最后會欣然接受你所有建議嗎?你在輸出的當下,目的是“表達自我”還是“安慰他人”?如果真正有心助人,請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
有時,“閉嘴傾聽”比“張嘴說話”更有撫慰作用。一方面,認真聆聽提供了一個支持性環境,讓受困者能安心表達,當情緒有了宣泄口,他們更容易放松下來,減少焦慮和壓力。另一方面,我們的個人經驗并不適用于所有人,你認為的成功之道可能是對方特別排斥的方法,反而讓被安慰者更為難。相比之下,不加指導的傾聽更有利于對方詳細地講述自己的故事,這個過程中他可以整理情緒、需求和價值觀,逐漸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處理辦法。
積極關注
別人求助時,我們也許會幫著一起分析看以前哪里沒做好、以后要怎么改。這個方法對渴望進步和行動力強的人來說非常有效,但用于處于困境、情緒低落、絕望無助的人時,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新的壓力。他們會在復盤過去的失敗中體驗到新一輪的打擊,覺得自己很差勁,對未來感到困難重重而不敢行動,最后越發無力和自卑。
面對這類情況,心理咨詢師最常用的方法是給予積極關注。即在談論過去、現在和未來時,相比討論存在的問題和沒做好的選擇,更傾向于關注求助者在每一段經歷中體現出來的優點、資源和潛力。比如“前來求助”就是一個積極點,這意味著他還能自我反思,懂得尋求外部資源來拯救、提升自我。
身為外人,如能發現求助者自己看不到的價值和能力,會給失去自信和迷茫的他們帶去希望,讓他們更樂觀地看待現在的處境,也更有勇氣作出新嘗試。
開放提問
“你告訴我,我該怎么辦?”“我怎么做才是對的?”面對求助者的提問,你會如何回應?多半是提供自己認為有效的辦法,但這有兩個很大的漏洞:一是對方可能不停地否認你的建議,直到你無計可施;二是即便對方認可你的方法,也有可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執行,最后還是沒有幫到他。
這時不妨學學心理咨詢師的做法——開放性提問。比如,我們可能會反問:“你曾經也遇過大大小小的困境,仔細想想,哪些方法幫你渡過了難關?”鼓勵他們思考自身的資源和過往成功的經歷,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增加其解決當前困境的信心。另外,可以問“你認為你最好的朋友可能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這種提問可以幫他拓寬視野,從更廣闊的維度、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案,有時也會帶來豁然開朗。
開放性提問的重點,在于幫助求助者看到思維盲區,找到新的切入點,不在自我詆毀中打轉。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