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慧,盧巍丹
(河池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凝聚民族精神、應對當今復雜國際局勢的主要抓手,是我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遵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為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提供了新的切入點。立足民族地區辦學的河池學院以“八個統一”持續推進思政課建設和改革創新,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教學改革中強調主抓正確的價值觀引領,梳理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將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課程并因材施教,在具體的教學中講好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教育引導學生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綱要”課作為思政課中以史育人的重要課程,在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較多的內在聯動性,理應主動承擔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教學,讓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任務。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而提出并全方位積極謀劃和重點實施的全局性戰略[1]。自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以來,學界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淵源、形成機理、功能、時間邏輯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2019年,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學界拓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探討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從邊疆地區各民族、民族院校、高校大學生等微觀個案角度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法,從國家治理、文化認同、民族工作、危機意識等視角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策。然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顯著成果尚“集中在民族學類上,研究的影響力具有一定圈層性,未能破圈”[2]。2023年2月,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共同印發《關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方向和重點,建立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學科體系、學術話語和話語體系等,引發部分學者呼吁要轉換民族學研究范式,凝聚多學科合力[3]。可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有利于打破學科壁壘,在歷史學、黨史黨建、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中延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
在新時代下,鑄牢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迫切任務和重要使命,對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綱要”課是樹立中華民族認同的核心課程[4],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也引發了教師們的關注與思考,“綱要”課能夠幫助大學生堅定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價值意蘊引發教師們的共鳴[5],并提出“綱要”課要講好故事、講清道理,發揮學生主體性,增強學生獲得感,要“形成以歷史梳理為根基、以理論闡釋為主線、以價值塑造為目標、以社會實踐為輔助的多維立體教學‘矩陣’”[6]。在探索“綱要”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們雖不同程度涉及“民族”“民族團結”“民族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等內容,但中華民族共同體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是集縱向歷史發展和橫向社會交織的一個超大規模超級穩定的共同體。“綱要”課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理講活講透,要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是當前民族地區高校“綱要”課教師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導向,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綱要”課基于歷史發展,論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國近現代發展歷程中的作用等,不僅有利于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使“綱要”課能促進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對本民族歷史、中華民族史的了解,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從而增進不同民族大學生的團結,還為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基礎。
“綱要”課作為突出史學性、學理性、政治性相統一的課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和內容上的銜接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既是國家認同,也是民族認同,但更重要的是共同體認同。”[7]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貫穿“綱要”課,是一條重要的教學思路,在內容方面有銜接點。“綱要”課從歷史發展線索客觀講述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代仁人志士團結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歷程,這也是此門課程的史學特征。中國經歷鴉片戰爭,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開始,到八國聯軍侵華、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華民族還未完全凝聚起來,警惕“亡國滅種”成為凝聚民心的口號,底層民眾已經“自覺”產生強烈的國家意識和中華民族意識。在抗日戰爭中,各民族認知一致、情感相通、互信互助,民族意識從“多元”自發形成“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以鞏固。邁入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成為凝聚人心、構建國家意識的有效路徑。通過“綱要”課讓高校大學生充分了解近代以來各民族如何從“多元”走向“一體”,如何從“自在”的民族意識向“自覺”的國家意識轉變,將一盆散沙的舊中國變成凝心聚力、團結一致的新中國,如今邁入“自強”新階段。從具體的授課內容來看,如第一章《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一節可選擇闡述西北邊疆、西南邊疆、東北邊疆、東南邊疆危機,從邊疆地區各民族角度認識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的融合。在《民族意識的覺醒》一節可以向學生呈現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如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更能凸顯中華民族意識形成的歷史必然。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歷史的推動者。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歷苦難飽經風霜,之所以最終贏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應對一切風險挑戰。正如八國聯軍頭目瓦德西得出的結論:“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之四分之一。”[8]8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振興中華”成為時代的最強音。中華民族凝心聚力構成多維度相融合的命運共同體,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以及應對世界風云變化過程中取得的成績歸因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理論和方法論的指導。
“綱要”課從學理的角度論證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價值,吸收了歷史學和政治學的資源,突破以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做到史論結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結合唯物史觀理性地分析探討: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壓迫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什么作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中華民族與各少數民族”“中華民族與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五個認同’”的關系如何?從而使大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群眾路線和統一戰線的聯盟升級,是更深刻的命運共同體。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旦形成將散發巨大能量,足以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角度使大學生增進對民族問題、民族關系、民族史觀的認識,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新時代中國社會建設發展的認識。
“綱要”課吸收歷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以史育人,從歷史教育角度出發,緊扣近現代以來中國的國史、國情以及“兩大歷史任務”和“四個選擇”,推動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如何推動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學生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最新理論和方法論;推動學生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9]。
“綱要”課進一步分析中國在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面臨的是各民族內部所處地域環境不同、文化存在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外在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文化滲透以及一些敵對勢力的經濟封鎖等。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應對風險挑戰,才能乘勢而上、乘風破浪、戰無不勝。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化改革開放,才能真正維護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綱要”課通過這個政治引導,教育學生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與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10],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情感,使得“綱要”課課堂有效解決學生學而無趣、學而無用、學而不思的問題,達到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的效果[11]。
本文以河池學院作為個案,統計2022年9月在校學生民族成分,調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情況,分析“綱要”課教師專業背景等,以便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的針對性與可行性措施。
河池學院地處桂西北少數民族地區,2022年9月在校生16 930人,其中漢族10 500人,占比62.02%;壯族5 063人,占比29.90%;瑤族623人,占比3.68%;苗族240人,占比1.42%;侗族164人,占比0.97%;仫佬族120人,占比0.71%。另有土家族、毛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回族、黎族、滿族、京族、白族、仡佬族、畬族、蒙古族、傣族、朝鮮族等19個民族(包括未識別群體)的學生共220人,占比1.30%(1)文中河池學院2022年9月在校生及其民族成分占比數據來源于河池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數據統計。。
可見,河池學院在校生是一個多民族的群體,促進多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團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長期以來,河池學院通過打造特色學科體系,將地方少數民族體育、少數民族藝術、少數民族文學等融入相關專業的課程教學,在歷史學專業開設“中國民族史”課程;學校黨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宣講;學生工作部(處)、學校團委組織開展民族文化送教下鄉活動等,促進學生對地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增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同時,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但是,專業課程的輻射面和活動的覆蓋面較為有限,大部分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對于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了解尚淺。“綱要”課覆蓋全體學生,若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河池學院“綱要”課,論述少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發展史,不僅能讓學生增進對地方少數民族史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更能促進河池學院各民族學生的團結,鑄牢河池學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為了全面掌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河池學院“綱要”課情況,筆者向11位承擔“綱要”課教學工作的教師發放了調查問卷。“綱要”課教師情況及調查問卷統計情況,詳見表1和表2。

表1 河池學院2022年“綱要”課教師基本情況表(2)資料來源于河池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檔案庫。

表2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河池學院“綱要”課情況統計表
筆者又通過與承擔“綱要”課教學工作的老師們進行訪談交流,了解到他們都很重視并嘗試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河池學院“綱要”課教學。有民族學知識背景的兩位老師非常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理論,故采取了專題教學以及多點融入的模式進行教學。其他教師由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理論了解不深,未參加過相關的主題培訓,對河池地區的少數民族如毛南族、仫佬族等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只能結合“綱要”課的一些知識點給予學生宏觀上的引導,無法做到詳細、深刻闡述。可見,教師的專業背景、民族學理論知識、知識素養對于課程改革影響較大。
“綱要”課要促進民族地區高校各民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根據學校所處的地域環境和人才培養特點,充分挖掘地方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來融入課程,改革中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構建“學思行”三位一體教育教學模式,狠抓“四保障”(即教師認知是前提保障,教學設計是關鍵保障,平臺搭建是推動保障,過程評價是質量保障),深入推進“綱要”課改革,切實推動高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思行”是相互交織的三位一體過程,該教育教學模式重視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的引導作為輔助。“學”指學生的理論學習,通過教師的課堂理論講授,達成讓學生“知其然”的目的。“思”指學生思考,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設計論題并向學生拋出,師生通過互動研討加深對理論的認知,達到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行”指學生的社會實踐,學生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深刻認識客觀世界。“學思行”三位一體把教材體系向有效的教學體系轉化,將學識性向學理性轉化,將理論認識向現實認知轉換,改變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達到讓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目的。
首先,教師認知是前提保障。習近平強調,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12]。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綱要”課教師必須系統了解國家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尤其是習近平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把握理論的指導意義。“綱要”課教師要有濃烈的家國情懷和滿懷中華民族情感,突破自身的民族身份,以更大的格局和視野去概括中華民族發展史全貌,深刻把握歷史發展的主線。“綱要”課教師要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專業背景、年齡特征、群體特征等,創新教學方式、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推進教學改革。
其次,教學設計是關鍵保障。根據“學思行”三位一體模式,打造“理論教學——小組研討——課外實踐”一體兩翼教學設計,以理論教學為主體,以小組研討和課外實踐為兩翼。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的教學設計需要重點抓住如下四個方面:一要整體把握教學思路。教師以近現代中國的整體發展作為明線敘事體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可作為暗線關聯體系,通過明暗線思路,以史實為基礎,講述近現代中華民族如何形成,同時構建思政邏輯框架,論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內涵,最終實現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育人目標。二要合理選擇教學切入點。如第一章第一節《鴉片戰爭前后的中國和世界》,教師先介紹中國民族史,讓學生對中國各個民族的發展有個粗淺認識,尤其重點介紹學校所在地區的少數民族發展歷史。在第一章第四節《民族意識的覺醒》部分,教師介紹民族意識、國家意識的相關概念,讓學生對中華民族有個概念上的認識。在《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這一授課內容上,教師結合教材選擇邊疆地區各民族作為講述切入點,以學校辦學所在地各民族抵抗外敵的實例加以講解,讓學生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如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教師論述在反抗日本侵華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必然和內在要求。如第十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師系統介紹習近平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系列論述,從理論上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內涵和現實意義。三要合理設計研討主題。教師結合理論教學這一中心軸,根據理論教學切入點,配套設計小組研討主題。例如,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意識上形成的關鍵期,抓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必然和重要意義展開討論。學生在小組研討過程中,可選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抗戰史作為例子進行交流,學生從討論中深化對各民族團結一致形成合力的認識。四要因人而異制定實踐項目。河池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因師資力量不足,“綱要”課基本是大班授課,平均每個班級學生數達100人左右,有些班級甚至是跨學院跨專業合班上課。如何做到防止課堂的形式化、表面化,可以從實踐教學方面去探索。學生從自身專業角度去探索“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行完成實踐項目。例如,音樂學專業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創造性轉化發展,經濟學專業結合大國經濟博弈的個案,歷史學專業從論述大學生如何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等角度分別進行實踐探索。學生在實踐中既理解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維角度,又增強了專業自信。通過一體兩翼的教學設計,使得“綱要”課更具有豐富性、針對性、實效性。
再次,平臺搭建是推動保障。平臺搭建有利于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有限的教學空間拓寬。平臺搭建有多種形式,包括線上的資源數據庫和線下的實踐基地、調研觀測點、虛擬仿真實訓室、民族文物陳列館、革命紀念館等。例如,利用虛擬仿真實訓室讓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聆聽革命先輩英勇事跡,不僅達成課程學習目標,還促進現代先進技術手段有效融入“綱要”課。河池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近幾年嘗試利用線下實踐基地,組織學生赴東蘭列寧巖和韋拔群紀念館開展體驗式研學活動,讓學生感受革命英烈的先進事跡,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的少數民族政策,增進了學生學習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最后,過程評價是質量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的目標達成需要過程評價,過程評價起到教學質量監督的作用。過程評價主要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旨在多層面了解和反饋課程建設與實施情況。具體可運用的評價方法包括課程調查問卷、個案訪談、課程考核成績分析法等。過程性評價抓住教師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專題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情況,抓住學生對于相關主題的理解、教學過程的參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促進師生對相關專題的教學成果表現作出及時的評價和判斷,促進教學改革成效和教學質量提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是豐富“綱要”課教學內容,促進課程改革創新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和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然而,各個高校的辦學層次不同,師資力量、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也不同,學生生源、民族背景、專業特點、個性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綱要”課,使此課程更具針對性,會面臨很多實際困難,需要教師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大的格局、視野,從國家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角度,準確理解并牢牢把握習近平強調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3]的核心要義,不斷提升自身理論素養;更需要教師在“兩個結合”視域下根據實際情況有效開展教學工作,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