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聞丹 吳可人 孫娜
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統領,不斷塑造體制機制新優勢,穩扎穩打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積極為全國發展多探路、探新路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浙江考察指導工作,先后到金華、紹興等地開展調研并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始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既高度肯定了浙江過去發展成績,又為浙江未來發展明確了目標要求。浙江要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統領,用好循跡溯源“金鑰匙”,再創改革開放新勝勢,持續為高質量發展、競爭力提升、現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提供不竭動力。
“八八戰略”指引下的浙江改革,聚焦資源約束等典型短板,謀劃放大“浙江敢為天下先”傳統優勢,著力推動市場化先行、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市場體系的完善以及市場環境的優化提升。
“改革”持續放大“浙江敢為天下先”的傳統優勢。浙江長期走在改革實踐的最前沿,創造了全國矚目的“浙江現象”“浙江經驗”。比如,20世紀70年代發源于義烏的“雞毛換糖”,20世紀80年代初獨具一格的“溫州模式”興起,20世紀90年代鄉鎮企業“家家點火、村村冒煙”“千家萬戶搞經營、千軍萬馬闖市場”,等等。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改革對浙江發展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強調浙江的活力之源在于改革,浙江改革開放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條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前進的改革創新之路。把進一步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擺在“八八戰略”首位,強調要始終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以“捉蟲護花”的態度,多打氣鼓勁,為推進改革營造寬松的外部環境。要鐵心硬手推進改革,敢拆一些“藩籬”、敢破一些“慣例”,不斷塑造體制機制新優勢。
“改革”謀劃開啟“浙江奮進走前列”的先行征程。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把“干在實處怎么干?走在前列怎么走?”作為探索實踐的核心命題。20年來,歷屆省委始終把改革先行、走在前列的要求貫穿具體工作始終,樹牢“不在上游就是下游,不爭第一就是落后”的爭先意識,勇當改革開路先鋒。比如,2003年在全國率先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于2018年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2005年,在全國率先全面停征農業稅,后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加速全國農業稅減免進程;2009年,頒布全國首部擴權強縣政府規章,全國百強縣上榜數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2017年,成為全國唯一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省份,打造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這些都是在“八八戰略”指引下,以改革創新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改革”不斷開辟“浙江永遠立潮頭”的全新境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基礎上,對浙江工作進一步提出了“勇立潮頭”的新要求。2020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先后賦予浙江“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光榮使命,寄予浙江“在推進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殷切期望。選擇浙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些年來,浙江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改革路子,在群眾最渴望解決、企業普遍叫好的事情上,持之以恒當好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打造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特色小鎮、最多跑一次、數字化改革等一大批引領全國改革風氣之先的金名片,為全國改革創新做出示范、提供經驗。改革推動浙江經濟社會活力不斷增強、體制機制優勢不斷顯現,在“兩個先行”中的強大制度紅利不斷釋放。
“八八戰略”指引下的浙江開放,有機結合了浙江內源發展的個性特點和開放發展的普遍規律,逐步形成了省域浙江、長三角的浙江、中國的浙江和全球的浙江,鍛造了浙江經濟的強大韌性。
“開放”推動浙江發展空間的縱深躍升。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推動開放大省建設,創新性闡釋“浙江人經濟”“地瓜經濟”等概念,提出浙江要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交流,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浙江堅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不動搖,堅持謀事一盤棋、干事一條心、成事一股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上,構建互惠互利、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開放發展新體制。比如,近年來浙江因勢利導推動嘉興打造全面接軌上海橋頭堡、嘉善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寧波前灣浙滬合作區建設、長三角湖州產業合作區建設等,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和聯動機制。又如,浙江率先開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佳案例遴選和推廣工作,促成全省上下廣泛參與、滬蘇皖協同推進、各地爭先創優的良好局面,推動浙江從局部的優勢躍變為開放競合的新優勢。
“開放”提升浙江服務全國的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來考量浙江的發展定位,強調要以站崗放哨、守土有責的責任擔當、主動服務大局、融入大局,貫徹落實好中央大政方針。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浙江堅決扛起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主動融入和全方位融入長江經濟帶和中西部開發等,積極參于長江流域合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支持三峽工程建設、助力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比如,浙江企業憑借優厚的資本實力,在全國各地開辦“浙江村”“溫州城”“義烏路”,建設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不斷提升浙江與長江沿岸地區合作發展的層次。浙江幫扶對口地區構建特色標志性產業鏈,成功打造“浙里石榴紅”品牌。浙江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多措并舉、全面徹底抓好長江經濟帶突出問題整改,推動浙江發展與國家戰略同向聚合。
“開放”拓展浙江鏈通全球的方向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激發企業對外投資潛力,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開拓市場。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浙江統籌謀劃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貿易暢通,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不斷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深層次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從最初產品“走出去”,到企業“走出去”,再到改革創新模式“走出去”的跨越變遷。2022年,浙江外貿規模穩居全國前三,出口占全國份額超14%,9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榜單,10家企業進入“中國跨國公司100大”榜單,累計設立境外企業超500家,覆蓋63個國家和地區。最有代表性的義烏,以手搖撥浪鼓奠定專業市場先發優勢,打開了開放發展的大門;以全國首個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為抓手,走出國際貿易轉型的先行之路,推動開放體制機制優勢不斷邁向新境界。
“八八戰略”從提出到發展都始終與浙江省域實際緊密聯系,始終貫穿著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改革與開放的雙輪驅動,成為指引浙江不斷發展壯大的制勝法寶。
改革開放跑出浙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浙江率先推進市場化取向改革,走出一條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模式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的路子。浙江率先探索“畝均論英雄”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機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全面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放財政收費、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等,有力促進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集中,推動浙江產業騰籠換鳥、經濟轉型升級,駛入高質量發展軌道。2022年,浙江GDP達到77715億元,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不足2.0%的建設用地面積,集聚了全國5.0%的人口,貢獻了6.5%全國GDP。

改革開放鑄就浙江競爭力提升的“新優勢”。“八八戰略”指引下,浙江持續深入推進開放體制改革,創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高增長模式,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深層次改革、促進競爭力提升,實現了從“外貿大省”向“開放大省”的跨越蝶變。此期間,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構成了相互競爭、相互補充、相互合作的態勢,建構了長三角獨特高效的物流體系。寧波舟山港躍居全球第三個3000萬級集裝箱大港,港口貨物吞吐量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以來,浙江強力推進開放提升,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陸續出臺一系列舉措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進一步助力浙商邁出國際化堅實步伐。
改革開放錨定浙江共同富裕先行的“奮斗路”。“八八戰略”提出以來,浙江先后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國家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推進“山海協作”“千萬工程”,建立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不斷增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色,為在省域層面推進高質量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2021年,中央賦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重要使命。兩年來,浙江進一步探索破除體制性障礙,打通機制性梗阻,推動政策性創新,涌現出共富工坊、山海協作、“兩進兩回”行動等十大典型案例,在改革先行推動共同富裕方面貢獻了“浙江智慧”“浙江方案”。2022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89,地區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縮小到1.61。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超過98%,最低生活保障年標準突破1萬元。
展望未來,浙江將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堅持把“八八戰略”作為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發展戰略,強力推進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一如既往地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空間,不斷塑造體制機制新優勢,穩扎穩打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積極為全國發展多探路、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