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卓勇良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原所長、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促進房地產的市場化回歸,硬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放開商品房、加強保障房、確保兜底房
40多年前剛進大樓,常接觸“回籠貨幣”這個概念。每逢重大節日通常都是回籠,是作為成績的。回籠貨幣確是中國經濟一大問題。然而,M2大幅增長,這么多年來基本沒停息過。很可惜,只能觀察1990年以來情況,因為M2即流通中貨幣和準貨幣數據,能找到的最早數據始于這一年。1990-2016年,M2年均增長19.4%,比同期GDP年均名義增長高4.2個百分點。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商品物價指數這段時間并沒特別高。1990-2016年,商品物價指數年均增長僅3.2%,且其中有幾年負增長。而這一時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實際增長高達8.0%,名義增長則高達13.4%。在一個大國,M2持續16年快于GDP和收入的增長,是比較少見的。有一年我在北京參加一個形勢分析會,有人說這是中國經濟之謎,M2如此之快,物價卻尚可忍受,比較奇怪。
其實,這事特簡單,吞金怪獸——房地產來了。房改1990年前后逐漸推開實施,商品房逐漸大行其道。其中的一個重要背景是,歷經持續的經濟和收入快速增長,加之房改房入市交易,一些人已具備一定的商品房購買能力。而且,房價似乎比居民購買能力上升得更快一些,于是造成一些恐慌。
我記得特別清楚,2000年三五月份開始,杭州房價幾乎每月漲100元,眼看著杭州城西房價由不到3000元,短期內漲到4000多元。當時大家的住房條件以現在眼光看都比較差。面對房價快速上漲,大家都有點慌不擇路,于是房價漲得更快。
M2與房價大漲,支撐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長,經濟形勢一派大好。1990-2011年,全國出口按美元計,年均增長17.7%。全國規上工業利潤公布始于1998年,1998-2011年年均增長33.3%。同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9.8%;全國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2.2%(同期全國商品物價年均增長1.1%)。上述四者的增長,均是難以想象之高。
房地產大增長由此而生。因居民收入增長大大慢于GDP資本利潤投向房地產。居民收入增長其實也不算低卻恐慌房價漲的更快,于是買房乃至炒房。房地產行業開始飆升。1998-2011年,全國住宅銷售面積年均增長18.3%,住宅銷售額年均增長27.7%,房價年均增長高達近10%。
大國經濟系于出口之上絕不可持久。2011年以后,出口斷崖式回落。2011-2022年,因為“地主家有余糧”,一些經濟指標尚能維持。而當2022年下半年,出口開始負增長,中國經濟終于進入新的下行周期。
2022年,全國住宅銷售面積自2015年以來首現下降。這一年,全國住宅銷售11.5億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8%;住宅銷售額11.7萬億元,比上年下降28.3%。其實,2018年以來住宅銷售一直增長較慢,但2022年終于發生轉折性變化。2022年統計公報上的13個房地產指標,均為下降。其中下降最大的是住宅新開工面積,下降39.8%。
積極改革房地產業,是當前緊迫選項。這里,最重要的是促進房地產的市場化回歸,硬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放開商品房、加強保障房、確保兜底房。兜底房是我杜撰的概念,就是要讓新入職的大學生,連保障房也買不起的城市貧困人口和中西部剛來的農民工,能有一個起碼的遮風避雨的地方。
市場不會嚴絲合縫,當前或有一個改善型住房的空隙。住房這東西,不可能一步到位,具有改善周期。可是,當下房地產市場,因為價高和降價預期,特別不利于剛需一族;因為限購,特別不利于改善一族。所以,設計機制,讓有改善需求且有支付能力的人理性換房,不妨是當前的一個政策選擇。
經濟仍有不少政策空間。關鍵是破除禁錮,有想象力、有智慧,努力把大家的活力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