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素梅 馬琳 余子英
從重構組織機構建制、強化跨界科研聯盟、完善協同創新體系等維度開展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運行,強化綜合體的服務支撐作用
遍布全省各地的304家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是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的重要載體,對推動產業創新、服務企業改革、促進數實融合發揮了有力的支撐作用。但當前創新服務綜合體還存在機構單一、合作不強、服務較弱等問題,本文從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運營現狀出發,充分肯定當前成效,深入剖析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在運營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難點,針對性地提出有關對策建議,以期探索出一條強化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的新路徑。
2017年,浙江正式開啟了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建設工作。目前,全省已建設省市縣三級綜合體304家,其中省級138家,覆蓋11個設區市和80個縣(市、區),基本實現傳統塊狀經濟和現代產業集群“兩個全覆蓋”。
攻關技術難題,推進產業轉型。堅持綜合體的科技屬性,把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凝練和攻關作為綜合體的核心,把服務企業創新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關鍵。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集聚了技術服務機構5494家、引入院校科研組織1184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2萬多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5.9%,為全省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
推動創業孵化,壯大民營經濟。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發動機”和“推進器”,多舉措推進創業孵化,增強經營主體活力,才能不斷為浙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通過綜合體的產學研協同,打破區域科研和人才資源禁錮,導入外部高端創新資源,引進先進技術和資本,孵化更多小微創新主體,助力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僅2022年全省就新設民營企業46萬戶,占新設企業數的93.5%,私營企業達到300多萬戶,占企業總量的92.5%,民營經濟創造的稅收占全省稅收71.7%。
組織科研活動,促進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是發揮科研項目應用成效的最直接反映。綜合體積極推進科技大市場建設,組織開展各類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用對接活動,推動全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截止到2022年底,全省技術市場交易額就達3084.81億元,增長49.17%。2022年,杭州市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居全省第一。

賦能傳統產業,實現智造轉變。傳統產業在制造業中基數大、占比高,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和難點,綜合體注重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機器人+”重塑傳統制造業格局,重點發展面向尖端領域、產業集群應用的大數據軟硬件系統解決方案。2021年,綜合體服務企業11.3萬家,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107.3萬家次,助力中小型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改造,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目前,浙江正處在經濟從中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也從全面啟動、重點突破向整體運營、全面發力邁進。調研發現,部分綜合體在運營過程中面臨組織管理機構模式單一、資源配置不均衡、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度不夠、國際合作功能缺失等難題。
組織機構模式單一,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對138家省級綜合體調查發現,有90%以上綜合體管理以政府主導為主,市場化程度較低,部分綜合體存在功能不全、服務不周、資產閑置等情況。究其原因,在于這些綜合體管理機構單一、運行機制市場化程度不高、社會力量參與較少,導致綜合體整體效應發揮不足,支撐區域創新的公共服務作用發揮有限。
創新體系不健全,基礎條件薄弱。部分綜合體僅依賴于本地的科研資源,創新能力和質量均明顯不足,對行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缺乏前瞻性研究,難以對大多中小微企業的產業鏈和創新鏈提供有效技術支撐。深層原因是有不少綜合體基礎條件差,專業人才、研發機構等難以進駐,難以形成科研團隊力量,不能建立有效的創新體系。
國際合作渠道不暢,開放服務功能缺乏。綜合體要具備國際合作職責和能力,這是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適應開放經濟發展和制度型開放的客觀需要。但對全省138家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調研發現,大多綜合體存在國際合作業務較少、懂國際經貿人才不多、國際合作渠道不暢等問題。
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建設運營是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落實創新強省工作的重要實踐,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深刻意義,應重點從重構組織機構建制、強化跨界科研聯盟、完善協同創新體系、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等維度開展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運行,強化綜合體的服務支撐作用。
加強政府規劃引導,重構組織機構建制。一是加強政府規劃引導。各級政府要發揮統籌調動資源的協調能力,指導和幫助綜合體引進名校大所科研平臺、高端資源,整合區域內外的創新資源,促進綜合服務體的能級提升和平臺布局。二是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充分調動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產品輻射、技術溢出等作用,對中小微企業提供開放服務,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創新支持,帶動相關產業鏈中的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有助產業鏈整體躍升。三是實行多元主體協同模式。積極推行和推廣股份制、理事會制、會員制等多種商業運作模式,支持綜合體遵行市場經濟競爭和交易規則,允許開展有價值、便利化的收費項目,推動創新主體有機互動,促進綜合體與小微企業良性互動。
組織跨界科研聯盟,加大產學研技術攻關。一是建立跨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圍繞正在推進的人工智能、類腦芯片、物聯網等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跨學科的研發攻關。支持以企業為主體,跨區域、跨領域、多模式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二是建立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機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各類創新研發機構建立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機制,引導并支持省內高校院所、對接式精準服務,深化科技幫扶,助力關鍵技術突破,提高跨界科研聯盟輻射力。三是發揮省內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作用。支持重點實驗室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導向,依托綜合體下沉創新資源,創新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模式,拓展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建立協同創新體系,提升服務支撐能力。一是著力解決企業需求難點。及時跟蹤、深入摸清企業創新需求,建立企業需求數據庫,加大多樣化個性化服務供給,支持中小微企業提升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的能力。二是著力破解公共服務堵點。各類綜合體要瞄準產業轉型升級的共性需求,開展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究,充實計量測試、人員培訓、認證咨詢、知識產權保護等公共服務功能,配套完善一體化服務支撐體系,降低中小微企業創新風險和成本。三是著力化解綜合體聯動盲點。政府要改革和創新服務管理方式,更多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協調綜合體加大與高校院所的合作,促進科技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形成開放共享、協同共贏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
提升技術資源市場,增強協作平臺作用。一是構建跨行政區域的綜合體網絡協作服務平臺。建立統一的科技企業信息庫、科技人才信息庫、科技成果信息庫、科技工作資源庫、科技服務資源庫、科技基礎資源庫,實現省市縣三級科技數據、系統、資源互聯互通、共享共用。二是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開放共享管理系統,促進各級綜合體的科技平臺、科學實驗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發揮綜合體對周邊產業輻射作用。三是完善技術市場體系構架。建立市場化合作機制,重構省市縣貫通的工作網絡,提升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建設,完善“互聯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機制模式。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大標準規制銜接。一是支持綜合體開放發展。鼓勵有能力的綜合體在海外自建、收購、合作設立跨國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與全球創新資源鏈接,帶動人才、技術、資本各類要素雙向流動,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二是鼓勵綜合體組織外經貿活動。支持綜合體組織當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到境外開展營銷展會,舉辦國際化、品牌性的展覽展示,開展技術示范與推廣、技術服務、聯合研發等方面合作。三是引導綜合體參與標準制度型開放。綜合體組織外貿規模企業與國際標準化機構開展合作,推動企業技術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提升浙江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和研制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