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慧慧 張孟洋
充分利用好青年發展型城市指標體系,有助于山區縣進一步明確未來發展重點,指導青年發展型城市的規劃建設
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2020年,浙江14-35歲青年常住人口數為1895.6萬人,占常住總人口的29.4%,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8.7%,與2010年相比上升4.8個百分點,年齡中位數從36.59歲迅速攀升至40.30歲。對麗水來說,人口形勢更加嚴峻,七普顯示麗水青年人口比例為21.1%,老齡化率為21.2%。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日漸明顯和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的壓力下,充分發揮青年的作用更具現實意義。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青年發展型城市(也作青年友好型城市,Youth-Friendly City)是一個舶來概念,基本的概念內涵是以青年發展作為優先戰略和考量的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和建設模式。2022年4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改委、共青團中央等17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在《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客觀科學、層次分明的青年發展型城市評價體系。
青年發展指數是描述、衡量、評估、比較、指導青年工作的重要政策工具,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導和社會倡導功能。2023年,浙江省青年工作聯席會議正式發布“浙江青年發展綜合指數(2022)”,這是全國首個評價市縣兩級青年發展狀況的省級青年發展綜合指數。指數面向全省90個縣市區,聚焦建設青年發展型省份的內涵,利用統計數據、手機信號數據以及抽樣調查數據等,從青年發展環境、青年生活品質、青年人文素養、青年職業發展、青年權益保障、青年社會參與、青年人口態勢等7個維度進行測量,具體包括14個二級指標、54個三級指標。該指數將設區市位列前5位的列為優秀等次,縣(市、區)位列全省前30的為優秀等次,其他為良好等次。從青年發展綜合指數來看,市級平均值為78.83,最高值為86.14,麗水市得分為76.3,未達市級平均值。從七個一級指標看,麗水市僅在青年社會參與維度方面位列優秀;在青年生活品質、青年職業發展等維度的表現滯后。從54項具體指標看,麗水的“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社會領域共青團組織密度”等指標位列全省首位;“夜間消費指數”“科技創新指數”等落后。從縣市區角度看,青年發展綜合指數排名最高為蓮都區49名,未進入全省前30。

麗水9縣市區青年發展指數具體情況
從浙江青年發展綜合指數(2022)分析和麗水評估情況的橫向縱向比較,麗水市存在青年人口數量不足、青年發展環境滯后等問題。
“青年人口態勢”欠佳。青年人口態勢的評估由人口規模和人口引力以及人口增長潛力兩方面組成,是否具備青年人口引力和增長潛力是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重要著力點。七普顯示,龍泉常住青年人口占比15.68%、遂昌14.17%、慶元13.62%、景寧13.22%,均位列全省后10位。與此同時,基于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原因,山區縣的人口引力天然具有劣勢,增長潛力反映在總和生育率、人口出生率等指標也表現不佳。因此,關注青年人口引育問題應當成為山區縣青年發展型城市創建的重點目標。
“青年發展環境”滯后。要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就必須貫徹黨管青年原則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構建長效常態的組織保障、政策保障、措施保障。青年發展環境的評估由支持保障和青年評價兩方面組成。前者關注有關青年發展的政策供給、制度供給問題,后者關注青年對城市發展的主觀感受,例如青年安全感、青年幸福感等。在政策供給方面,雖然麗水在市級層面已經發布了有關規劃并提出了若干具體措施,然而一些縣市區仍未在縣級層面出臺有關舉措,例如景寧尚未發布青年發展規劃或出臺青年發展專屬政策(以評估時間為準)。在青年感知方面,遂昌縣在青年幸福感、青年成就感等多項感知類指標方面表現欠佳。可見,在麗水范圍,全社會支持青年優先發展、關心青年發展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
“青年生活品質”不高。有工作,也要有生活,追求高品質生活已日益成為青年的一種生活態度。青年生活品質的評估由生活友好和身心健康兩方面組成,同時關注了提供類指標(例如人均綠地面積)和成效類指標(例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達標率)。在該維度中,基于優越的生態環境,麗水在人均綠地面積、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等方面名列全省前茅。而蓮都、龍泉、松陽等地在重要指標“居住收入比(反向指標):居住消費支出占收入比、房價收入比”的指標上排名全省后10,可見,麗水總體而言生活成本高,尤其是房價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不匹配程度較高。在夜間消費指數方面,麗水市排名全省末位,城市夜間經濟發展水平極為有限,符合青年需求的休閑業態亟待完善。
指導青年工作是青年發展型城市指標體系最重要的政策用途和現實意義。要充分利用好評價指標體系對不同地區的青年發展型城市發展狀況進行監測、評價和對比,總結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化建議。
“解放思想”統領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要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城市建設,首先要破除思想壁壘。GDP水平和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存在一定關系,但是擬合程度不是100%。在城市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山區26縣確有短板,然而在公共服務、社會參與以及青年獲得感、幸福感等方面,如能精準發力仍能成效顯著,有所突破。景寧GDP排名靠后,但是在青年社會參與的維度上全省第四,表現出色。除此之外,厘清GDP水平和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也體現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推進持之以恒經濟建設,同時要考慮青年宜居程度、青年發展環境等綜合因素。
“系統施策”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頂層設計。要持續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規劃和其他相關各類的專業規劃的契合度,例如在土地資源規劃中增加青年休閑業態的布局、在教育規劃中加強對青少年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關注。要關注青年發展型城市的系統施策問題,尤其是某些與青年發展息息相關但數據反映不佳的政策領域。例如在“居住收入比”問題上,蓮都、龍泉等地應當在加強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繼續提升城市宜居程度,降低青年的生活成本。在住房方面,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積極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境。
“用腳投票”實現青年和城市的雙向奔赴。青年發展型城市打造中,青年和城市是一個雙向奔赴、互相促進的過程。要實現青年和城市的雙向奔赴,應當將引育青年人才作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首要目標。“用腳投票”是青年對城市發展前景和城市治理能力評價的重要方式,能夠吸引青年是基礎,而能夠提供“舞臺”、留住青年更為關鍵。對山區縣來說,一方面要通過更為積極的人才引育政策,例如人才引進津貼、生育津貼等方式進一步擴充青年人口,為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強基固本;另一方面要持續優化地區產業結構,著力推進數字經濟、文創產業、電商直播等年輕產業的發展,為青年就業創業提供更為優質的平臺、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