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得“絲路獎”特別貢獻獎
“‘一帶一路的媒體合作非常重要,我很榮幸被授予首屆國際傳播‘絲路獎的特別貢獻獎。這是對我在推動巴中關系方面發揮作用的認可,我將繼續發揮這一作用。”10月19日,在2023年“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的分論壇——國際傳播“絲路獎”頒獎活動上,穆沙希德·侯賽因·賽義德說。
不折不扣的“中國通”
穆沙希德是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巴中學會主席、巴基斯坦“絲路之友”俱樂部負責人,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國通”。
短波收音機是穆沙希德最早了解中國的窗口。他還在上學時,偶然聽到了北京廣播電臺的節目,后來便四處搜尋與中國相關的讀物,如《中國畫報》《中國建筑》等,這些成了他深入了解中國的重要素材。他還先后在校成立北京廣播電臺聽眾俱樂部和巴中青年友好協會,希望能夠向更多人傳遞巴中友誼。
據穆沙希德回憶,他第一次來中國時只有17歲,作為學生代表去了人民大會堂,觀看了《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演出,“對我來說,那是一次發現之旅。當時的中國還相對窮困、弱小,甚至處于被孤立的狀態。”在此之后的50年里,穆沙希德來過中國近百次,前不久還去了新疆。“每次我來中國,都能看到新的變化。這次我看到,在新冠疫情后,中國正在恢復活力和能量,人們也有了新的信心。”在他看來,如今的中國富足而強大,已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引領者。
在中國,穆沙希德收獲了很多友誼。這次來北京,他和往常一樣見了很多老朋友。他說:“我的中國朋友就像我家人一樣。有人問我,你和中國是什么關系?我回答說,我和中國有段羅曼史。”
特意提到自己的媒體人身份
穆沙希德1952年出生于巴基斯坦錫亞爾科特市。青年時期,他曾到美國喬治敦大學外交學院留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后,他在位于拉合爾的旁遮普大學教授政治學和國際關系。
1997年3月,穆沙希德當選為參議員。他歷任巴基斯坦政府新聞事務部長、參議院中巴經濟走廊委員會主席、外事委員會主席等重要職務,目前是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
在10月19日的頒獎典禮上,穆沙希德特意提到自己的媒體人身份,并表示,西方媒體的報道關注“沖突”,特別是美國,經常通過負面的虛假新聞,用“人權”和“民主”作為借口來干擾別國內政。“我反對這樣一種世界觀。”
他也積極推動中巴政黨、智庫、媒體、民間組織的交流合作。2019年至2020年,他兩次出席中巴經濟走廊政黨共商機制會議。不久前,他率領巴基斯坦兩院議員代表團訪華,是新冠疫情后巴議會首個訪華團。
(摘自《環球人物》 馮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