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王女士吐槽說:“前幾天,老大和老二打鬧,老二不小心摔地上頭磕了個包,老二號啕大哭,哭著喊著要媽媽把哥哥打一頓。睡前兩娃玩鬧,老二用一本書扔到老大臉上,老大不干了,開始回擊沒完沒了。我吼了一句‘別打了,趕緊睡覺。老大又不高興了:‘媽媽偏心。哎,當(dāng)媽媽太難了。”
倆孩之間發(fā)生沖突,父母該如何巧妙化解呢?南京市江浦實小夏光清老師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自然法則,適當(dāng)偏心大寶。二孩家庭發(fā)生沖突,不嚴重不插手。如果父母不知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建議先照顧好大寶的情緒。父母一味滿足二寶的生理需求,讓大寶經(jīng)常性等待、被迫要求自立等,會使大寶陷入失落的情緒當(dāng)中,錯誤地認為弟妹在父母心里比自己更重要。回到家,不妨先抱抱老大,再去抱抱老二。“護”大,是大寶的情感需要,“疼”小,只是二寶的生理需要,一定要在語言、行動上維護老大的面子和權(quán)利。
第二,栽花效應(yīng),教會老大盡責(zé)。栽花效應(yīng),簡言之,就是誰栽的花誰愛。“先給大寶洗澡,再和大寶一起給二寶洗澡”,要讓老大融入到老二的成長中來,這個“兄友弟恭”的教育次序不能錯。學(xué)會分享,而不總是“讓著”,這樣才會激發(fā)老大的責(zé)任感和愛心。一旦老大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照顧好老二會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三,邊界意識,學(xué)會相處之道。二孩家庭爭吵是常見的現(xiàn)象,父母盡量不摻和,親子之間保留最舒適的邊界與空間。實在需要父母做邊裁的,也不必急于否認或說教,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多聽一聽孩子彼此之間的述說,用點頭表示理解和回應(yīng)。等孩子的情緒慢慢得到安撫和冷靜后,再談問題的處理就容易得多。
(摘自《揚子晚報》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