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5日,日軍開始轟炸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學已經準備西遷至四川的重慶,而同城的金陵大學是否也要西遷到成都,成為一個問題。有一種意見認為,金陵大學背后有美國因素的存在,作為美國的在華資產,它有“法外治權”,即令不遷移,日軍對金陵大學也無可奈何。接著的情況是,從首次轟炸到年底這段時間,日機對南京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無差別”轟炸,金陵大學全體師生員工不得不在1937年11月25日出發,開始西遷成都的旅程。
當年金陵大學設立了中國文化研究所,徐養秋教授為主任委員,研究所設立圖書委員會,專任研究員李小緣教授等人為委員,專門辦理圖書選購等具體事宜。1937年8月開始,學校將貴重儀器統統打包,藏在地下室中,隨時準備外運。中國文化研究所則將非常貴重的書籍裝成95箱運到了安徽屯溪的陽湖(現在黃山市屯溪區陽湖鎮)。屯溪處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的地方,也是新安江與率水、橫水交匯之處,水路交通方便。
當通過水路運到屯溪時,這95箱書已經被打濕了,需要打開箱子,取出晾曬。李小緣找到正在屯溪避難的金陵大學經濟系學生程浦云,請求他協助找人幫忙處理這件事情。程浦云找到他兒時的同學吳煉云,給予他校工的待遇,每月支付他14元的薪水,請他翻曬書籍。后來因為交通緊張,這些書籍一時難以運出屯溪,李小緣便請求吳煉云,在必要的時候將這批書運到離屯溪一百公里左右的吳煉云的老家——江西省婺源縣的一個偏僻的山區存放。當時李小緣先行付給吳煉云200元運費,并且付給他每月20元的保管費。
1937年11月,金陵大學從南京西遷到成都華西壩,1938年2月正式恢復教學,但是由于戰時交通中斷,那批貴重書籍沒能運到成都。
多年來,吳煉云信守諾言,遵照李小緣的要求,每年在晴朗的日子里將這95箱書籍翻曬兩次,真正達到李小緣“不要發霉,不能被蟲蛀鼠噬”的要求。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金陵大學準備從成都東歸,1946年9月金陵大學東歸完成,并且在南京原址正式開學。1947年春天,金陵大學校方聯系到吳煉云,寫信請求他將全部書籍押送到南京。吳煉云迅速做好各種準備,將全部書籍完好無損地運回了金陵大學,圓滿地完成了他的這一重大歷史使命。已經于1939年接任中國文化研究所主任委員的李小緣將全部運費和將近十年的保管費用交給了吳煉云,感謝他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的不懈堅守和辛勤付出。(摘自《中華讀書報》 孫守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