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摘? ?要:城市群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襄十隨神”城市群四地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在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和堅實的合作基礎?,F階段,仍存在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地方紅色資源融合不緊、地方紅色資源挖掘不夠深等問題。鑒于此,應著力從深挖文化內涵、整合要素資源、強化“文旅+”戰略、優化協同環境等方面著手增強“襄十隨神”文化旅游品牌綜合競爭力,推動“襄十隨神”城市群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襄十隨神”城市群;文旅產業;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9-0041-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思想導向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蔽覀円冀K堅持以文化推動旅游行業發展、以旅游產業宣傳地方文化特色,從而真正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新時代,我國已經將紅色文化旅游產業作為重點經濟項目進行建設與政策幫扶,其中文化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等作為有效傳承與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活動載體,能夠極大程度上助力人們美好生活愿望的實現,是現階段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意義
文旅產業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關聯示范效應,推進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滲透與融合發展,不僅能給消費者帶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能進一步提高區域文化旅游業務水平及綜合服務質量,更好地傳播與釋放文化旅游消費需求,從而帶動區域經濟有效增長、提高區域消費潛力及區域產業結構布局合理性。
第一,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是現階段有效增強區域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曾明確指出,要始終堅持創造性轉變、創新性發展,積極弘揚好革命紅色文化,以此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而推動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了各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加強、文化資源的共享和互動、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城市群的文化凝聚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同時,通過紅色文化的創意與包裝,可以孕育更多富有創意和獨特性的文化產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城市群經濟的升級和轉型提供新的動力和支撐[1]。
第二,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的必然選擇。“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消費逐步呈現“常態化、休閑化、多元化、品質化”。對此,我們應著力構建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多元、獲取方式更加便捷的紅色文化旅游產品、服務、體驗等,以最大限度地強化區域歷史博物館、名人故居、藝術館、公共圖書館等區域公共文化場所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底蘊,提高公眾的文化水平質量、文化生活水平、個人幸福感與獲得感等。
第三,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是實現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紅色旅游產業既是一項環保型的大產業,又是一項可持續可依賴的文化資源產業。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將提升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資,推動產業的繁榮,促進城市群經濟的快速增長[2]。通過拓展紅色文化內涵,創新旅游發展路徑,如“紅色文化+鄉村休閑”“紅色文化+生態旅游”等,能夠真正將紅色文化優勢轉化為地方文旅優勢,賦能區域經濟發展。
二、“襄十隨神”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的挑戰分析
近年來,為積極推動“襄十隨神”城市群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各地圍繞“資源共享、品牌共推、人才共培、活動共辦、政策互惠、游客互送、故事互講”思路,重點推進文旅品牌一體化打造、旅游路線一體化打造、文旅市場一體化建設、文化資源一體化共享、人才隊伍一體化培養等相關工作,全面推進“襄十隨神”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七共”既是四地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其要實現的目標和愿景。但從具體實踐來看,“襄十隨神”城市群四地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還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尚未形成發展合力
現階段,“襄十隨神”四地雖然在文旅產業區域合作方面達成一定共識,但由于紅色文旅資源的保護利用涉及到文化旅游、宣傳、黨史研究、規劃資源、住建、退役軍人事務、教育、財政、環境保護等多個部門,各部門尚未建立較為完善的聯席決策機制,地方保護、條塊分割和利益壁壘依然存在。同時,各地出臺的文旅發展政策特別是優惠政策缺乏一致性,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與區域內其他地方的相關政策銜接難的問題,尚未實現合作共贏。
(二)地方紅色資源融合不緊密,尚未形成發展矩陣
現階段,“襄十隨神”四地共有40余處紅色資源,但由于各地發展任務目標不一致、聯動合作體制機制不健全、協同發展意愿不強烈,四地文旅產業發展具體事項推進上出現了用力不均、資源重疊、產品同質、招商競爭等問題,在旅游信息互享、旅游線路互推、文旅品牌互宣等方面還存在聯系不緊密、信息不全面、宣傳不深入等問題,尚沒有形成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效應。特別是涉及到跨區域的文旅項目,由于需要跨區域行政審批、跨區域用地、跨區域規劃、跨區域建設等,尚未形成發展矩陣。
(三)地方紅色資源挖掘不夠深,尚未形成發展優勢
現階段,各地紅色資源研究系統性不強、紅色文化資源缺少主打品牌、黨史研究資源整合不夠、館藏紅色文化資料狀態分散。具體來說,一是“襄十隨神”四地紅色資源挖掘研究尚處于較淺層次,在歷史脈絡、重大意義研究方面還有較多欠缺,大量文物遺址、資料文獻還有很大挖掘研究空間。二是現階段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單一刻板,存在創新性嚴重不足的問題。其中一些公共文化場所更為注重引導公眾進行參觀,尚未合理運用好各類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公眾在參觀過程中缺乏有效參與感,體驗感及互動性較差。三是紅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凹t色教育”與“紅色旅游”尚未實現融合發展,紅色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紅色文旅產業優勢。
三、“襄十隨神”城市群紅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的路徑
(一)深挖文化內涵,推動文旅產業“立體起來”
一是講好城市群紅色文旅故事?!跋迨S神”四地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大量的文旅故事素材,應組織地方民俗專家、基層干部、景區導游、中小學老師等多講、講好、講活地方文化民俗故事,讓更多的干部群眾知地方故事、愛地方故事、講地方故事?,F階段,隨州市建立了以市委黨校教師為主,地方講解員、老戰士、老專家等為輔的60人紅色講解員隊伍。同時,組建隨州市紅色智庫,吸納40余名政治素質過硬、具備黨史史志研究特長、能夠開展實用優質的授課講座或現場教學的同志為紅色智庫首批成員,推動專家學者為紅色美麗村建設獻策出力。二是打造文旅符號。提煉主要文化元素形成文化IP,地方文化的呈現和傳播是具象化的,需要圍繞古城、古跡、古街、古景做文章,為地方文旅增添更多文旅符號。如浙江以“浙里紅”品牌為主導,推進紅色教育和紅色旅游的專業化、產業化、品牌化。江蘇以沙家浜景區重點策劃了阿慶嫂民俗風情節等三大節慶主題活動,實現紅色旅游興旺發展。三是做強紅色文旅載體。重點創建一批高等級景區、打造一批高等級品牌、建設一批高水平示范區、建設一批高質量旅游村鎮。做強做優紅色文旅精品項目,拓展“紅色+休閑”“紅色+研學”“紅色+夜游”“紅色+養老”等多元化的產品體系,不斷提升文旅產業素質和服務品質,提升友好、便捷、智能的旅游目的地綜合服務能力。
(二)整合要素資源,推動文旅產品“鮮活起來”
一是整合市場資源。發揮地理相近的優勢,推動各自境內學生到區域各地開展研學旅行。根據需求逐步開通區域內各地之間的旅游直通車和以襄陽、十堰、隨州為共同旅游目的旅游專列及鐵路旅游專線。引導四地旅游商品設計研發機構、生產和銷售企業開展交流合作,推進雙方旅游商品進入對方線上商城和線下旅游商品售賣網點。二是提升人才資源。推動區域內旅游企業加強人才合作,通過人才引進、交流掛職、共同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聚焦投資管理、廣告策劃、規劃設計等重點領域,錘煉出一支專業的旅游人才隊伍,為區域旅游更好發展提供堅實人才的支撐。三是耦合數字經濟。近幾年,國內多個地區推進了虛擬現實景區、虛擬現實娛樂活動、數字化博物館等新型的文旅產業,各種傳統的文化資源與旅游項目借助數字化技術“活了起來”?;诖?,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應該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潮流,進一步推動文旅產業朝著數字化方向進行轉型升級,從而進一步拓寬文旅產業發展空間。
(三)強化“文旅+”戰略,推動關聯產業“共富起來”
地方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必須找準文旅結合點,遵循全要素配置、全產業鏈構建、全價值鏈提升發展的要求,堅持全產業謀劃、高層次規劃。一是探索紅色文旅與城市更新行動融合。立足地方城市文化歷史特色,重點打造城市文旅融合發展新空間,通過高標準建設城市文化公園、體育公園、歷史文化主題街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城市旅游(體育)綜合體等,推進整個城市與文旅深度融合。二是探索紅色文旅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以“紅色文化”為引擎,以“綠色生態”為依托,豐富旅游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打好“組合拳”[3]。通過著力改善村容村貌,高標準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文化研究基地、紅色文化旅游基地等,建立健全“紅色生態+產業”模式,發展教育培訓、紅色旅游、生態康養等產業,以此最大限度上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通過建設鄉村民宿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提供感受鄉村山水、文化的有效契機。三是積極探索與合理構建紅色文化旅游與工業融合發展模式。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指出,要推進汽車制造業發展,打造“漢孝隨襄十”為重點的萬億級汽車產業走廊。對此,“襄十隨神”城市群更應共謀“汽車+文旅”的新型融合發展模式,更好地為廣大公眾展現工業時期的歷史文明博物館、遺址公園、文化基地,積極運用VR、AR、M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4],吸引游客領略工業生產過程、加工工藝和制作環境,實現“汽車+文旅”產業的新發展之路。四是積極探索紅色文旅與研學融合發展。《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指出,黨員和青少年是紅色旅游的核心客群。實踐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紅色文化旅游的經典景區累計接待了14歲以下游客及黨員占經典景區接待游客總數的25%以上[5]。對此,應積極探索紅色革命文化與青少年研學群體喜好相契合的產品開發模式,通過對傳統、經典的革命故事進行現代化改編增強紅色文旅產業的可賞性、可玩性與科技感。
(四)優化協同環境,推動全域發展“融合起來”
著力加強紅色文旅產業系統發展的頂層設計工作,借助科學合理的紅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戰略目標及產業發展整體框架,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多元化、針對性的發展指標、評價指標、評估與反饋體系等,從而助力我國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6]。一是構建“襄十隨神”城市群一體互聯的旅游交通體系。深化與武漢城市圈、關中城市群、“宜荊荊”城市群及南陽市、信陽市等周邊城市的聯動發展,加快綜合交通互聯,推動旅游資源整合,建立互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聯動機制和共享機制,確?!跋迨S神”城市群各主要景區景點實現高標準暢通互達。同時探索和建設好紅色文化旅游產業中的公共基礎服務,推動高速公路服務區朝著集合交通、文化旅游、生態于一體的復合型服務模式。二是建立旅游規范化經營聯動體系。重點在文旅市場監督、游客權益保障、規范經營標準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制定標準統一、規范嚴格、可操作性強的涉旅規章制度,督促城市群內文旅市場經營主體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開展經營活動,在游客服務、安全保障、誠信經營方面統一標準、嚴格要求,真正讓游客在“襄十隨神”城市群能夠安心游玩、放心消費、開心享受。三是建立“襄十隨神”城市群一體化旅游宣傳營銷平臺。積極推進平臺化共建,開辟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快手等多平臺宣傳陣地,構建“襄十隨神”城市群一體化自媒體宣傳矩陣,形成多平臺多渠道全網絡的文旅宣傳格局。加強城市群電視臺、報社等傳統媒體合作,聯合制作文旅專題節目,及時發布城市群文旅動態新聞,提高鄂西文旅精品線路景區景點的媒體聲量,擴大“襄十隨神”城市群的影響力,增強區域旅游吸引力。四是探索共同設立城市群文旅專項資金。立足“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襄陽諸葛亮文化旅游節”“武當國際武術節”“中國神農架國際生態旅游節”等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節會活動,積極邀請有較大影響力的互聯網自媒體達人親身打卡、實地探訪鄂西文旅精品線路代表性景區景點,強力推介城市群文旅品牌,切實提升“襄十隨神”城市群知名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 ?于連三.八桂紅色經典旅游路線助力廣西區域文旅產業發展研究[J].漫旅,2022(23):100-103.
[2]? ?鐘麗芳.黃河流域城市文旅產業耦合協調發展及影響因素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22.
[3]? ?周小紅,何琳.“湘南紅”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產學研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22):24-26.
[4]? ?邵明華,劉鵬.紅色文化旅游共生發展系統研究:基于對山東沂蒙的考察[J].山東大學學報,2021(4):84-94.
[5]? ?于小植.讓紅色文化資源利用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相互促進[N].光明日報,2023-02-01(13).
[6]? ?李穎.新形勢下湖湘紅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國際化路徑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2):33-35.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