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衍超
摘? ?要: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是連接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橋梁,為“兩山”的有效轉化提供了現實基礎。當前,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在衡量地區綠色發展上依然存在度量標準不統一、度量結果不準確等現實困難。未來,要充分認識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的特殊性,進一步擴大生態產品供給,建立更加科學嚴謹的度量體系和融合高效的機制,推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進一步綁定地方政府決策,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生態產品的新模式,推動生態產業化縱深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綠色發展;生態產品價值;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9-0049-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兩山”理論的核心思想在于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當前,“兩山”的有效轉化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不僅關系到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實現,還關系到我國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度。從近年的實踐分析,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是連接經濟與生態的重要橋梁,為“兩山”轉化提供了基礎,是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的重要實踐。
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重要意義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物質產品與服務(簡稱“生態產品”)價值的總和,主要包括生態系統提供的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價值。深入推進GEP核算體系建設,可提升人們對生態產品價值的認識,為生態產品市場化運作提供現實操作指南,是“兩山”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探索。2021年3月,深圳發布了全國首個完整的GEP核算制度體系,為生態產品的定價提供了現實依據。未來,GEP核算制度體系的不斷優化完善,將會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進一步實現。
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現實應用存在的瓶頸
雖然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在生態產品的價值度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在GEP的實際應用上依然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近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生態產品價值逐漸引起社會的關注。然而,衡量地區發展方面,相較于GDP而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地位不高。區域發展更加注重經濟領域,政策頒布和政績考核也側重地方GDP而相對忽略GEP,導致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很好地將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
(二)對“生態產品”缺乏清晰的概念
生態產品的概念、范圍和價值的認識尚未達到統一,關于生態產品的內涵、概念界定目前依然沒有形成廣泛共識。生態產品價值評估也尚未形成科學、嚴謹的評估框架,基礎理論研究落后于現實交易市場需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有待完善,政府、企業和公眾在市場化運作中面對“生態產品的界定”“付費主體”“生態產品價值量”“生態產品價值如何通過GEP變現”等現實抉擇時沒有明晰的標準,亟待進行理論闡釋。
(三)未形成統一的價值度量標準
2017年以來,浙江、江西、貴州等地先后被列為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試驗區)。試點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民生顯著提高為主要目標,在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體系基礎上,圍繞生態產品優勢,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然而,隨著各地試點的不斷深入,地方政策的差異性逐漸顯現,導致生態產品價值的度量出現偏差。同一生態產品在市場化運作中會隨著地域、時間、地方政策、交易主體評價等現實因素出現不同的價值評價。各地區出現度量不統一的現象,未能形成更大范圍內的交易市場,導致市場交易屏障出現,阻礙了生態資源的價值體現和生態要素的高效流動。
三、運用GEP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建議
未來在不斷完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方面,要充分認識生態產品價值度量的特殊性,圍繞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做好頂層設計,建立科學嚴謹和廣泛接受的定價標準,加強制度供給,建立科學支撐,配套經濟政策,強化實踐應用,納入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體系,從而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提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效率。
(一)充分認識生態產品的特殊性
通常生態產品的初始價值巨大,規模效應明顯,但對微觀市場主體而言,邊際效用遞減較快,產生的規模效應與市場微觀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衡。要充分認識生態產品與普通商品在價值度量上的較大區別。微觀上,對生態產品的購買者而言,其邊際效用遞減明顯,導致某些生態產品的價值很容易受到地域、時間、偏好或其他偶然因素的影響,且價格波動較大。普通商品通過市場化供求關系定價,往往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出真實價值。而生態產品由于其特殊性,在“購買”和“消費”生態產品時往往存在諸多限制,很難達到消費普通商品時所能提供的“效用”;宏觀上,生態產品在某種意義上有“無價”的屬性,優質的水源、森林、濕地、空氣,穩定的氣候條件等生態資源,是典型的公共資源,價值巨大,通過市場化方式度量往往“不合時宜”。必須充分認識生態產品的特殊性,在運用經濟學相關原理進行核算時,兼顧生態資源在微觀與宏觀上的“矛盾”,充分認識到生態資源“公共物品”的屬性,獲得最具真實性的GEP,避免生態產品的市場失靈。
(二)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優質生態產品不僅包含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同時也是關乎生存環境的重要資源,與民生福祉和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是維系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需品。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首先必須擁有足夠規模的生態產品,以實現市場規模效應。因此市場化的前提是擴大生態產品的市場供給能力,通過供給刺激需求的釋放。同時,使生態產品與經濟領域中的農產品、旅游產品、文化產品等供給相適應、相匹配。擴大生態產品供給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久久為功的決心和長期政策的支持。要深入落實“兩山”理念,補齊生態環境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生態資源管理能力,實現自然資源的全方位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三)“定價”綠水青山需更加科學嚴謹
當前較為科學的GEP核算包括生態產品功能量和價值量兩個方面。在生態產品功能量方面,通過現有的核算體系,從環境科學體系中獲取數據和參數,運用生態系統模型和生態生產函數評估生態產品功能量;在生態產品價值量核算方面,根據確定的生態產品價格,核算生態系統產品貨幣價值,并將所有生態產品價值加總,得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此評價方法在生態系統價值總量評價上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生態系統價值的度量僅運用簡單加總的方法,還無法做到真實價值的動態反映或趨勢變化。例如,某個地區的森林資源所蘊含的生態價值,無法通過一棵樹的市場單價和該地區擁有的樹木總量來進行簡單計算;同樣,砍伐一片林所造成的生態破壞(生態成本)并不能簡單用砍伐一棵樹所造成的生態成本乘以該林場擁有的樹木總量。從生態產品的特性來看,生態產品的動態定價擁有指數函數的某些特性。在生態產品價格的理論度量上,雖然用線性函數度量較為便捷,但拓寬思路,考慮指數函數、冪函數等函數形式模擬真實生態產品交易,將會推動價格向價值不斷逼近。根據地方生態資源稟賦、地方政策、文化特性、生態功能等不同因素,持續完善度量方式,顯然會讓生態產品價格更加接近真實價值。
(四)進一步推動GEP核算綁定地方政府決策
隨著GEP核算制度體系在深圳先行試點,各地方政府可結合本地區生態資源的實際情況,以結果為導向,在“十四五”時期制定區域綠色發展規劃,對GEP的重點應用領域、關鍵環節和主要措施進行頂層設計與科學謀劃,推動GEP核算進入政府決策。地方政府要以GEP與GDP雙增長為基本要求,探索GEP與GDP雙向轉化通道,從綠色制造、綠色金融、綠色服務、綠色能源等方面創新市場化運行機制,并納入地方政務考核指標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地方經驗。通過動態GEP核算,形成與GDP雙向呼應的指標評價體系,真正將“綠色發展”落到實處。
(五)建立融合高效的生態產品價值度量機制
要完善頂層設計,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深度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領域,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應用機制。在省市層面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地開展積極合作,共同編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具體行動方案。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GEP核算體系,并將相應指標作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兩山”實踐創新的規定任務。加大財政專項補貼向評估考核優秀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傾斜。在地方政府考核中優先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創新市場化探索。
(六)探索政府購買生態產品的新模式
針對具有公共性質的生態產品,建立起地方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生態產品模式。地方政府參照科學的GEP核算結果,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機制。不斷探索生態補償專項基金的新渠道,在已有資金渠道的基礎上,探索多元化資金籌集方式,鼓勵調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參與生態補償,從而擴大生態補償專項基金渠道。綜合考慮生態保護、民生改善、公共服務等需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體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質量差異的生態產品分級價格體系,使生態產品價值與收入掛鉤,充分調動農戶主動開展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七)推動生態產業化向縱深發展
持續推動生態產業化,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當前,我國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生態產品供給、科學定價、交易市場建立等方面還存在短板。當前,需培育生態產品消費市場,將生態產品的廣泛市場需求充分釋放,引導和激勵生態產品供給方與需求方開展市場化交易,著力提高市場對生態產品的接受度,通過市場化方式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和變現。要建立科學統一的生態產品及其各類服務的貢獻標準,以GEP為核心指標建立核算和交易機制,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價格、交易體系。要拓寬生態產品信息發布渠道,完善生態產品運營平臺,對具有一定規模性效應但相對分散的生態產品進行資源摸底與整合,提高運營效率,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向經濟發展轉化的能力,實現生態與經濟相互融合的綜合效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GEP核算體系的建立和持續完善,將生態資源逐漸變成一本“明白賬”。我們既要經濟發展的“金色”,也要生態環境的“綠色”。GDP與GEP的相得益彰,才能真正使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切實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未來,要持續深化GEP的現實應用,為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融合提供多種微觀渠道。
參考文獻:
[1]? ?陳敬東,潘燕飛,劉奕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基于浙江麗水的樣本實踐與理論創新[J].麗水學院學報,2020(1).
[2]? ?陳梅,紀榮婷,劉溪,等.“兩山”基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與“兩山”轉化分析:以浙江省寧海縣為例[J].生態學報,2021(5).
[3]? ?杜鵬.基于GEP的區域生態審計框架與實現路徑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7(3).
[4]? ?高曉龍,程會強,鄭華,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工具探究[J].生態學報,2019(12).
[5]? ?古小東,夏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環境保護,2018(12).
[6]? ?韓增林,趙玉青,閆曉露,等.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機制及協同發展:以大連市為例[J].經濟地理,2020(10).
[7]? ?黎元生.生態產業化經營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8).
[8]? ?劉洪久,胡彥蓉,馬衛民.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3(11).
[9]? ?劉江宜,牟德剛.生態產品價值及實現機制研究進展[J].生態經濟,2020(10).
[10]? ?聶賓汗,靳利飛.關于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思考[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9(7).
[11]? ?歐陽志云,朱春全,楊廣斌,等.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與案例研究[J].生態學報,2013(11).
[12]? ?彭濤,吳文良.綠色GDP核算:低碳發展背景下的再研究與再討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2).
[13]? ?丘水林,靳樂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缺陷及國際經驗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19(5).
[14]? ?宋昌素,歐陽志云.面向生態效益評估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研究:以青海省為例[J].生態學報,2020(5).
[15]? ?王金南,王夏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時代任務與優先行動[J].環境保護,2020(7).
[16]? ?王前進,王希群,陸詩雷,等.生態補償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及中國的實踐[J].林業經濟,2019(1).
[17]? ?楊渺,肖燚,歐陽志云,等.四川省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調節服務價值核算[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
[18]? ?張林波,虞慧怡,李岱青,等.生態產品內涵與其價值實現途徑[J].農業機械學報,2019(4).
[19]? ?張英,成杰民,王曉鳳,等.生態產品市場化實現路徑及二元價格體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3).
[20]? ?張學睦,王希寧.生態標簽對綠色產品購買意愿的影響:以消費者感知價值為中介[J].生態經濟,2019(1).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