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高校面臨著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等諸多挑戰。針對這些問題,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的習近平親自主持了學校的發展設計,緊緊圍繞人才培養與教育改革的根本挑戰,深刻回答了“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時代性課題,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閩江職業大學教育論述:社會實踐是青年學生的必修課、高校人才培養必須服務社會適應國家需求、高等教育必須擴大開放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對照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講話,可以發現不少重要論述正是他在治校閩江職業大學期間的探索與實踐。作為地方領導人擔任一校之長,習近平視野開闊、把握全面,既著眼于本校發展,又放眼于地方需求,其教育論述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 教育論述 ; 閩職業江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0-0009-05
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與社會主義經濟的轉型,一方面極大地影響和沖擊著高校師生的思想觀念,相當一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的文明與制度,質疑本國的文明、歷史與制度,加劇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世界生產分工越來越細化,人才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全球高等教育學科群交叉越來越深入,專業設置越來越國際化,倒逼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轉型,高等教育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勢在必行。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就是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的,面臨采取何種方式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調整專業設置服務社會適應國家需求,如何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的合作與競爭等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需要解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根本教育問題。
一、社會實踐是青年學生成才的必修課
鄧小平在總結1989年學潮動亂的經驗教訓時,先后多次直陳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教育發展不夠”。[1]“我們十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一個大的失誤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少了,連愛國主義宣傳也少了。青年人當中,有人認為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這實際上是一種洋奴思想。”[2]
李鵬在199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前幾年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削弱,前幾年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批駁和抵制,甚至還受到縱容和支持。[3]
鄒家華在199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教育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質量”。[4]
李鵬在199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繼續重視和改進德育工作,對學生認真進行我國歷史和國情教育,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5]
20世紀90年代初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勢嚴峻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和平演變密切相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確立和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則進一步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高校以何種方式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說到底是落實“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這是剛兼任閩江大學校長的習近平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列寧說:“離開工作,離開斗爭,從共產主義小冊子和著作中得來的關于共產主義的書本知識,可以說是一文不值。”[6]列寧還說:“訓練、培養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賴的。”[7]理論必須聯系實際,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價值理性。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教育必須扎根社會實踐,唯有如此當代大學生才能真懂、真信。早在廈門市任副市長的時候,習近平就非常關注青年學生的社會實踐。1985年在與廈門大學經濟系學生張宏樑交流時習近平講到,“他們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都是有過社會實踐經歷的,而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不一樣,都是校門對校門,基礎知識比較牢,但缺乏社會實踐鍛煉……年輕人不能認為進了大學就進了保險箱,就等著將來直接分配到機關,一定要多接觸社會,補上社會實踐這一課。你們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書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實踐結合,才能把‘水分擠掉。要給書本上的知識‘擠擠水,才能得到知識‘干貨。”[8]時隔五年后即1990年,剛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不久的習近平在接見北京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團,再次強調青年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性:“不要認為學校中學到的知識是高超、萬能的,只有到社會中與群眾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產生了社會責任感,才能獲得真知灼見。”同學們的憂國憂民,只有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學的知識如何去發揮、如何去為社會作貢獻,真正樹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觀點,是在自己過去認為最落后的地方,是在農村的七年插隊生活中,帶著問題看書、思考,經歷了“生活關”“勞動關”的考驗,最終體會到了其中真正含義。[9]
習近平這兩次與青年學生的交流,實際上提出了社會實踐是青年學生的必修課,青年學生唯有通過社會實踐,方能產生真信仰和社會責任感的觀點。如果說習近平的這個觀點當時還僅停留在理論思考的層面,那么在他治校閩江職業大學期間則有了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的有效結合。首先,在制度設計方面,規定學生社會實踐訓練時間占教學安排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學校成立專門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規定寒暑假時期每位同學社會實踐時間不得少于十天,并須提交實踐單位簽署意見、加蓋公章的社會實踐調研報告和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上交學校,存入個人檔案。[10]其次,在行動落實方面,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主題活動,在實踐中升華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如在全校舉行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發表五十周年文藝匯演及舉辦“迎接香港回歸祖國”讀書教育活動等。[10]最后,在機制激勵方面,建立了激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的機制,定期在全校師生大會上表彰學雷鋒積極分子和暑期社會實踐積極分子。閩江職業大學團委也在1993年,分別被共青團福建省委、共青團福州市委授予“首屆‘支部節最佳組織單位”稱號和“1992—1993年學雷鋒先進集體”稱號。[11]從制度到落實再到激勵的實踐邏輯確保了閩江職業大學的學生真正走出校門、深入社會、深入工農,了解國情、省情和民情,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有效發揮自己的才能。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習近平關于社會實踐是青年學生的必修課的觀點實際上是讓大學生在實踐中磨煉自身,內化于心堅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愛國主義的信仰,外化于行養成社會責任感。這既是對此前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總結,又是對此前國內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深刻反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學生必修社會實踐課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從不同角度多次表達這一觀點。如“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等[12]。
二、高校人才培養要適應國家需求并服務社會
社會需求是一種客觀存在,每個時代均會催生時代性的社會需求。在歷史長河中,社會需求是社會發展的最大驅動力。敢于直面現實,因地制宜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圍繞現實問題開展理論與制度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習近平治校閩江職業大學期間,正值鄧小平南方談話之際,國內經濟生活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轉型倒逼高等教育轉型,對人才的需求越發多樣化。面對國內“發展大于改革”的教育現狀,閩江職業大學的教育發展應該往哪里去,既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行進在這樣的歷史交匯點,習近平科學準確剖析時代本質,研明發展階段,高屋建瓴抓住當時中國最大的現實,就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政策、創新理論、推進改革。1993年5月,習近平校長在師生座談會上指出:“當代大學生面對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新形勢,要把自己置身于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培育和完善,大學生要有緊迫感,樹立競爭意識,發揚創業精神,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敢闖新路,敢創新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接軌……對此,大學生要有思想準備,從自身來說,就是要求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素養。”[10]習近平校長這一判斷,闡明了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高等教育轉型的時代使命與目標方向。正是基于這一判斷,習近平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和“立足福州、面向市場、注重質量、突出應用”的辦學宗旨,為閩江職業大學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實際行動解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根本教育問題。
習近平強調,學校的發展要從抓內涵、提高教學質量著手,軟、硬建設一起抓。課程設置要適應社會需要,缺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基于這個理念,習近平校長有效處理了社會需求、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順應了福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一,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更新教學內容, 加強課程建設,主動對接市場需求。在文史學系、技術工程系、財經系、公共基礎部的基礎上,新增旅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社會工程系,較好地滿足了旅游業、外貿經濟和社會問題方面的人才需求。[10]第二,通過舉辦形勢報告會、講座等形式,積極培養學生把握未來社會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在1992屆學生畢業之際,習近平作了題為《福州改革開放形勢和發展戰略》的形勢報告,使同學們了解了當時的國際經濟形勢、福州經濟發展的潛力及今后福州發展的遠景方向。1992年12月,學校邀請日本甲南大學教授辻田忠弘先生一行來校講學,讓同學們知曉了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高度信息化社會的到來。[10]第三,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依托行業企業優勢,利用社會力量合作辦學。福州是國家最早一批的沿海開放城市,行業企業發展較為齊全,對市場的社會需求反應靈敏,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依托福州市行業企業優勢,采取聯合辦學的方式,一方面解決了辦學中的資金困難,完善了辦學條件;另一方面有效緩解了福州市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學校先后與相關的行業企業合辦了新聞、法律、土地管理、外貿、醫學、旅游管理等專業,開設了“經濟員考試培訓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培訓班”“室內外裝飾高級設計”專修班。[11]
閩江職業大學利用社會力量合作辦學,突出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效應得到了政府、社會和學術界的關注:國務院參事指導小組高度贊賞與肯定閩大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積極主動開展的各項培訓工作。社會各界踴躍向閩大捐贈物資,提供就業崗位,以致畢業生就業率高,不敷用人單位需求。1995年,學校承擔了國家教委重點課題《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技術教育》子課題《福建省華僑捐資舉辦職業大學》研究任務。[11]
習近平在閩江職業大學提出的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需要,注重質量,突出應用,面向市場”等論述,在他由地方領導轉為中央領導直至總書記后,其論述也日漸深入且愈加升華。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發展方向。[13]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14]
三、高等教育要擴大開放,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20世紀90年代中前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學科群與專業群迎來了快速發展,且國際化進程也在加快,全球高等教育發展日漸形成一個開放的體系。美國和日本作為當時世界經濟排名第一與第二的國家,高等教育改革很具代表性與典型性。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以《國家處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投身學習——發揮美國高等教育潛力》報告為契機,開啟了以《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為標志的本科教育改革,嘗試建立以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的新的本科教育模式。[15]隨后日本政府在1991年通過了《大學設置基準》的咨詢報告,拉開了教學與課程改革為中心的大學教育改革帷幕,大學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點自行制定和設置課程,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16]具體說來,美日兩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美日兩國在專業設置上有著共同趨勢:一是培養跨專業人才,設置大量交叉專業。美國高校有25個學科群設置跨學科專業,主要方式為跨學科群交叉、學科群交叉;日本則以跨學科群為基礎重新調整教學組織。二是鑒于通信、生命、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新興專業發展迅猛,突出培養未來競爭所需特殊人才。三是國際化相關專業發展迅速。四是對部分傳統專業進行整合。其次,美日兩國在課程調整上有著共同特點。一是廣泛開設新課程,加強信息和語言類課程;二是增設實踐性課程;三是注重課程的綜合化,大量開設跨學科課程;四是重視學校課程開發的特色化和個性化;五是突出課程國際化。[15]
相較于美日等國來說,當時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建設起步晚、不完備、水平低,面臨行業企業發展快,市場需求多樣化和標準高的社會形勢。中國高等教育要追趕世界水平,國際化是必經之路。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鄧小平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中國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與發展綱要》明確提出:“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國家教育交流與合作,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發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經驗”;“加強我國高等學校同外國高等學校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與國外學校或專家聯合培養人才、聯合開展科學研究”。
習近平治校閩江職業大學期間,重點發展了與美國和日本兩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一方面輸送師生到兩國學習先進的文化科技;另一方面邀請兩國的學者和行業專家來校訪問或充當特聘教授,同時積極與兩國的大學締結為姐妹學校。具體而言,美國方面:1994年4月,美國紐約道林大學訪華代表團訪問,就兩校互派留學生、教師、交換講學及學術交流等問題達成協議,并與閩江職業大學締結為姐妹學校。1995年1月,青年教師洪啟升、黃濟平、陳國春被選送赴美國道林學院進修深造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同年2月,美國藍草高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維范先生來校訪問;同年7月,美籍華人陳贊祥教授來校訪問。1996年10月,美國華盛頓州塔克瑪世界貿易中心執行董事考妮·培根夫婦來校訪問。日本方面:1994年10 月,日本長崎株式會社總經理大久保晃宏一行來校訪問;日本沖繩倫理研究所友好訪問團仲本政博一行來校進行學術交流;1995年3月,閩江職業大學與日本沖繩大學正式締結為姐妹學校。同年9月,日本沖繩大學狩俁真彥校長一行來校訪問,狩俁真彥校長被聘為學校名譽教授。10月,沖繩大學吉川博也先生到校訪問。在多次深入交流的基礎上,1996年5月,學校首批赴日(沖繩大學)自費留學生成行。[11]可以看出,習近平兼任校長期間,胸懷國際視野,吸納外來、面向未來,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深度參與全球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的探索與實踐經歷,為他后來擔任總書記站在整個國家的高度關于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論述做了孕育與鋪墊,“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中國大學不應該走封閉的路子,而是要敞開內涵式發展之“門”,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17]
四、結語
習近平治校閩江職業大學發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之際,其教育論述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習近平站在時代的高度,緊緊圍繞人才培養與教育改革的根本問題,深刻回答了“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時代性課題,使閩江職業大學辦學不僅有人才培養的思想性,而且有人才培養的實踐性;不僅有立足福州地方實際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的教育特色,而且有與世界一流教育資源深入交流與合作的國際化視野。習近平治校閩江職業大學關于“社會實踐是青年學生的必修課、高校人才培養要服務社會適應國家需求及高等教育要擴大開放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教育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先行探索與實踐,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7.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298.
[3]李鵬.1990年政府工作報告[R].1990.
[4]鄒家華.1991年政府工作報告[R].1991.
[5]李鵬.1992年政府工作報告[R].1992.
[6]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7.
[8]習近平同志提倡年輕人要“自找苦吃”——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三)[N].中國青年報2020-05-11.
[9]習書記傍晚與我們社會實踐團座談——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五)[N].中國青年報2020-05-18.
[10]我們的好校長習近平同志——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六)[N].中國青年報,2020-05-21.
[11]閩江職業大學大事記內部資料(1990-1999)[Z]
[12]在實踐中淬煉青春(教育時評)[N].人民日報,2022-08-28.
[1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14]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N].人民日報,2021-04-20.
[15]伍紅林.20世紀90年代后美日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比較[J].江蘇高教,2005(1).
[16]蔡京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的大學本科教學改革及其特點分析[J].文教資料,2011(5).
[17]王明欽.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著力點[N].光明日報,2018-12-26.
(責任編輯:張宏玉)
Xi Jinping's Education Discussion on the Pioneer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M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Yang Ji'an
(Hanshan Normal Uniwersity)
Abstract: In the mid-to-early 90s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weak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Xi Jinping, who is also the president of M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personally presided over the development design of the school, closely focused on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profoundly answered the contemporary topic of "how to train people, what people to cultivate", and formed an educational discourse of M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ocial practic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young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erve the socie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must expand its openness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Compared with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 on education since the new era, it can be found that many important expositions wer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during his management of M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 local leader as the head of a school, Xi Jinping has a broad vision and a comprehensive grasp, focusing not on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but also on local needs, and his educational discourse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Xi Jinping;Education discussion ;Min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楊吉安(1973—),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教育史、中國近現代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