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栗新燕 侯建昌
[摘 要]養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對高校養成教育的育人形式、育人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深入剖析養成教育的價值意蘊和運行邏輯的基礎上,認為高校應從制度完善、內容豐富、平臺建設、環境營造、隊伍提升等方面著手,深入推進養成教育,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服務。
[關鍵詞]高校;養成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 G64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0-0020-05
養成教育是以人的生存和人的基礎的身體素質養成、思想品德養成、心理素質養成、行為習慣養成、學業素質養成和職業素質養成等為基本內容而關系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也賦予了養成教育新的要求。對此,高校須從制度完善、內容豐富、平臺建設、環境營造、隊伍提升等方面著手,深入推進養成教育,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全方位、全過程服務。
一、價值意蘊
(一)養成教育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價值
1.養成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關系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道德規范的教育,是高校必不可少的育人環節[1]。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養成教育將是實現這一任務的重要抓手,對學生的品德修為、行為素質養成發揮著關鍵作用。不過,目前中小學校實施養成教育比較多,高校相比偏少,多通過寬泛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道德教育,總體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價值理念與過去相比,發生了轉變,這賦予了高等教育新的發展內涵和要求,養成教育也必將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新時代,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所接觸的現實與網絡空間新生事物豐富而多元,大學階段作為學生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所接觸的內容的增加也將影響著學生性格品質、行為素質的轉變,因此,新時代高校實施養成教育意義重大,它將有效彌補思想政治工作過程存在的不足,全面提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讓學生通過養成教育實現道德品質的進步和全面發展。
2.養成教育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影響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決學生的思想、觀點、立場問題,提升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重要抓手,養成教育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補充,將有助于拓寬思政育人渠道,為學生道德素質提升提供保障。首先,養成教育為創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路徑。養成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補充,它會為學生素質養成提供基礎性保障。新時代高校養成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在不斷拓展,所涵括的道德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學業素質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等也在不斷深化發展,這將為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提供了更為多元的路徑選擇。其次,養成教育為學生道德素質養成提供了新平臺。養成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培育優秀品質,實現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創新性實施養成教育,能夠為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提供新的載體,助力學生陽光成長、健康發展。第三,養成教育為校家共育合力育人提供了新視野。校家共育作為新時代高校構建多方協同思政育人共同體的重要內容,暢通校家溝通渠道,對深入家庭了解學生的性格和成長環境、助力學生成長發展意義重大。新時代高校實施養成教育的必要條件是校家共育,有效實施養成教育,將進一步拉近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的關系,解決學校多方協同思政育人工作的瓶頸問題,為持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視野。
(二)養成教育對“五育融合”的重要價值
1.養成教育與“五育融合”的耦合關系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既要堅持‘五育并舉,一個不能少,更要堅持‘五育融合。這種融合,前提在于五育之間的有機聯系和相互貫通。具體來說,全面發展,德育為先,就是要把德育滲透在全面發展教育之中,為其他各育定向、鑄魂。”[2]養成教育作為德育實現的重要手段,它將為德育滲透于全面發展教育提供新的道路選擇,對高校實現“五育融合”育人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高校養成教育以德育教育為切入點,涉及學生的道德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學業素質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等,這些內容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具有直接聯系,這說明高校養成教育與“五育融合”存在耦合聯系且關系緊密。譬如,高校實施養成教育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學業素養時,需開展相關項目活動,這就需要學生參與專業性學習、講座或競賽等;提升身心素質時,就需要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活動、講座以及體育活動、體育鍛煉等。歸根結底,高校學生行為素質的養成需要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五育融合”的每個方面做起,這樣才能盡早實現素質的養成,實現全面發展,這也是“五育融合”的最根本目標。
2.養成教育對“五育融合”的價值影響
養成教育不僅是德育實現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五育融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能夠充分解決“五育”之間的關系問題,成為驅動“五育融合”的重要力量。首先,養成教育有助于增進德育的“引導力”。高校通過實施養成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這既拓寬了德育的實踐平臺,豐富了德育的育人形式,又彌補了德育各環節所存在的不足,增進了德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定向、鑄魂作用。其次,養成教育有助于增強五育之間的“融合力”。所謂融合力就是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協同、聯系的力量,這種力量最終形成融合為一體的綜合物(或綜合品質)。譬如高校實施養成教育,學生養成了德智體美勞不同的好習慣,而這些好習慣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體現它們的將是學生的綜合品質,即相互作用融合后的結晶體。第三,養成教育有助于激發五育的“影響力”。與傳統養成教育相比,新時代養成教育突破了過去單一式德育育人的界限,與智美體勞四育的聯系增強,這既滿足了學生的普遍需求,也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專業化發展需要。同時,這也與“五育”的最終目標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相吻合,因此,養成教育對激發“五育”的育人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養成教育對學生素質養成的重要價值
1.養成教育對學生素質養成的內生價值
養成教育與高校學生素質養成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21世紀青年人才素質的結構分為合格的政治素質、科學的思想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健康的身心素質、較強的工作能力素質[3]。當前,新時代高校養成教育涉及學生的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行為規范素質、學業素質和職業素質等,它與學生素質養成存在的交集比較多且聯系緊密,因此,養成教育對高校學生素質養成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首先,養成教育有助于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教育依托于學校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道德規范教育,學生通過參加主題教育、專題講座、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實現了道德品質的不斷提升。其次,養成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身體素質。學生通過養成教育,參加內容豐富、形式各樣的體育運動,加強日常鍛煉,強健體魄,培育了良好的身體素質。第三,養成教育有助于培育學生陽光健康的心態。養成教育抓手設計活動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通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或參加“5·25”心理健康節等,讓自己擁有積極陽光、健康向上的心態。第四,養成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高校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創比賽、技能競賽等,能夠引導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轉化行動自覺,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最后,養成教育有助于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養成教育不僅對學生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職業素質具有重要影響,也對其他素質產生影響,如行為規范教育是日常行為教育,它與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的培育有交集,由此可見養成教育對學生良好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2.養成教育對學生素質養成的次生價值
行為習慣是素質的外在表現,素質通過習慣表現出來[4],養成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中心內容,它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素質養成提供一系列的抓手設計活動,讓學生真正實現親身參與、親身體驗,養成良好習慣[5],因此,養成教育對高校學生素質表現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道德素質的體現。在學習生活中,學生養成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助人為樂等好習慣,有助于學生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肯定。其次,身體素質的體現。學生通過加強體育鍛煉,強化健康修養,進一步健全強健的體魄,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第三,心理素質的體現。學會調整心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學生通過養成教育養成調整心態的好習慣,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6],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強大,經受起各種挑戰。第四,行為素質的體現。養成教育將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容止習慣,讓學生舉止整潔大方、自然美觀,行為表現講文明重禮儀,真正實現學生的外表美和行為美。第五,生活素質的體現。在校園生活過程中,學生養成良好的言語習慣、待人習慣等,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規范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做到善于交際、與人為善、待人真誠。總而言之,養成教育不僅對學生素質養成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學生素質的展現具有重要價值。
二、運行邏輯
人類文明新形態下,社會教育的內容形式在轉變,人的發展需求也在更迭,高校養成教育要緊跟時代演進,把握養成教育新的運行邏輯。
(一)理論之維:新時代素質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重要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我們要發展素質教育,更加注重學生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養。新時代,加快了素質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實踐,它的教育內容得到了極大豐富,教育形式、手段得到了創新發展,教育目標轉向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五育提升上來。養成教育作為素質教育實施的基本手段,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環節[7],從本質上它是教育人、引領人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優秀品質,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新時代,高校養成教育也將成為素質教育理論進行實踐檢驗的重要場域,在不斷的實踐檢驗中,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實現理論優化。同樣,高校養成教育也將獲得發展機遇,將培育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實施養成教育融匯于一體,實現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再提升、再深化、再發展。
(二)歷史之維: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運行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就要求高校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探索出一條適合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養成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補充,它在不斷創新、改進、提升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大學生養成教育模式。這種新模式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優秀品質,實現綜合素質提升為目標,通過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成為活動組織、活動參與的主體,讓學生懂得在實踐中如何應用專業知識,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現實之維:新時代育人目標不斷豐富的時代使然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育人目標是經過長期社會探索提出的[8]。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德智體”育人目標的探索,到世紀更迭之際“德智體美”育人目標的提出,再到黨的十九大之后提出“德智體美勞”育人目標,美育、勞育的重要性得到凸顯,這也是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使然。新時代,對“德智體美勞”育人目標的實現提出了更高要求,養成教育作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也將成為五育并舉助力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手段。新時代,養成教育與社會發展、學生成長需求關系緊密,高校實現養成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形式的創新發展,這不僅滿足了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養成,也進一步引領了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職業發展習慣、體育鍛煉習慣、知美塑美習慣和勞動習慣,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三、實踐路徑
新時代,賦予了養成教育新的內涵,高校要從制度完善、內容豐富、平臺建設、環境營造、隊伍提升等方面著手,全面推進養成教育工程建設,助力學生五育提升。
(一)制度完善:構建一體化養成教育制度體系
高校實施養成教育,前提是健全制度體系,既要設計好頂層設計的主體制度,也要制定主體制度下的子目錄制度,又要配套好相關制度,形成一體化養成教育制度體系。首先,優化頂層設計。高校要緊扣教育方針要求,結合高校建設、學生需求等,制定和出臺養成教育主體性制度,為實施和運行好這項工作提供指導性文件。一方面,學校從總體上要明確養成教育的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方法、建設保障、考核評價等,確保制度的規范性、科學性。另一方面,學校要明確養成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案,通過建立校院班三級管理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機構、校家合作共育、營造校園文化環境、配齊配強工作隊伍等,有效推進養成教育的科學化運行。其次,完善子目錄制度。學校要結合養成教育建設實際,制定主體制度范圍內的子目錄制度,如養成教育組織機構建設、校家合作養成教育共同體建設、養成教育抓手設計活動組織、養成教育考核評價等相應制度。一是,健全養成教育組織建設制度,設置大學生養成教育研究中心,明確中心建設章程及發展目標,為配齊養成教育主體隊伍提供制度支持。二是,健全校家合作養成教育共同體建設,制定校家合作相應制度,建立家長QQ群、微信群,每年定期開展家訪、舉辦家長會,培養良好的校家合作氛圍。三是,建立養成教育考核評價制度,實施“精準化”養成教育評價改革,突出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收獲等方面的精準化評價,全面做好養成教育學生綜合評價。第三,健全配套制度。學校大學生養成教育亟需其他相應配套制度支持,如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教師養德修為、課程評估等方面制度,以之為主體制度的運行提供良好環境。同時,配套地區要結合高校實際和學生特點,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偏離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全面發展的既定要求,要做到與時俱進,符合教育規律。
(二)內容豐富:建立“類別+項目”的養成教育內容體系
高校構建養成教育內容體系過程中,要充分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特別關注學生的學業素質、職業素質的培養,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首先,養成教育內容的“三個結合”。高校在制定養成教育內容上,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總體要求;二是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本要求;三是要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這樣內容體系才能符合高校建設標準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需求。其次,養成教育內容的類別選擇。結合國內高校養成教育建設及實踐運行情況,高校養成教育可圍繞家國情懷、道德修養、個性品質、學業素養、職業素養等類別進行確定,這既符合“三個結合”的要求,也能夠滿足不同專業、不同特點學生的發展需求。第三,養成教育類別的項目選擇。高校要結合各個類別確定具體項目,不過在確定具體項目時,要突出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具體項目要多于其他類別。目前,高校可圍繞政治覺悟、熱愛祖國、責任擔當、愛校愛家、誠實守信、文明禮貌、友善樂群、知恩感恩、身心健康、熱愛勞動、崇美尚美、善于表達、勤奮扎實、專心專注、勤于思考、善于閱讀、規律規則、愛崗敬業、嚴謹務實、精益求精、堅毅不撓、創新創造等確定好習慣項目,并結合好習慣項目,制定相應抓手設計活動,為學生認領好習慣項目,制定實踐清單,參與抓手活動提供良性條件。
(三)平臺建設:建立多元化養成教育協同育人平臺
平臺建設是實施養成教育的場域保障,高校構建“線上+線下”的多元養成教育平臺,將拓寬養成教育的育人空間,增強養成教育的育人效果。首先,建立健全養成教育研究機構。學校結合建設標準,成立專門的養成教育研究機構,配備相關工作人員,強化養成教育專項研究,為養成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組織保障。其次,深入拓寬養成教育高校聯系空間。探索養成教育建設方法,凝練養成教育建設經驗,有效推廣養成教育實踐經驗,邀請兄弟高校參與養成教育實踐,構建養成教育共建聯盟,形成養成教育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為學生實現個性化、多樣化成長筑牢堅實基礎。第三,建立養成教育“課堂+網絡”育人空間。通過第一課堂,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開設“大學生養成教育”選修課、實踐課,突出課程的應用性和可操作性,將養成教育思想理論內化為學生的價值理念,外化為學生的行動自覺;通過第二課堂,深入開展養成教育各項實踐活動,如名師講堂、寒暑假“5+X”活動、“課前十分鐘演講”、記周記、睡前半小閱讀等,各項活動均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抓手設計活動的積極性;通過網絡空間,拓寬養成教育渠道,傳播正能量,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建好建成養成教育體驗空間。高校應借助第二課堂、書院制等主體場所,進行養成教育的宣傳教育,通過主體場所的影像展示、視覺體驗,全方位、立體化展出養成教育建設成果,激發學生對養成教育的興趣,如不定期組織學生到教育體驗中心進行參觀體驗、學習交流。
(四)環境營造:建立“校內+校外”的養成教育環境場域
學校、社會和家庭是實施養成教育的三個關鍵場域,高校應結合各個環境場域的特點及學生成長需要,增強不同場域之間的融合,構建起“校內+校外”的養成教育環境育人場域。首先,創建優美、適宜,富有感染力的校園育人環境。高校應將養成教育融匯于校園環境,在理念設計、場景布局、人文環境等方面繪藍圖、抓建設、上層次,強化校園環境建設,重點在校園、教室、圖書館、餐廳、宿舍等區域強化養成教育宣傳[9];同時做好校園網絡平臺建設,通過學校網站、報刊、新媒體平臺等媒介,進行養成教育文化宣傳。第二,創建共生、共贏,富有影響力的社會育人環境。推進校企合作,聯系企業、社區、公益組織等機構場所,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形成校社聯合教育的良好模式;服務地方,積極開展各類各項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深入社區、深入鄉村,提升自身對城鎮發展、鄉村振興的認識,充分把握社會發展必變、自我成長之變,實現良好素質和行為習慣的自我養成、自覺養成。第三,創建和諧、美麗,富有親和力的家庭育人環境。搭建家校共育平臺,建立學校和學生家長的“教育共同體”,通過微信群、QQ 群等,暢通家校溝通渠道,開展線下走訪、線上交流、家長進校園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家校共育活動,動員學生家長積極參與養成教育,為學生發展提建議、做監督,校家合作共同解決學生問題,幫助學生學會成長,懂得如何調試自己,逐步形成校、家合作互動的良好局面。
(五)隊伍提升:打造一支養成教育專業隊伍
當前,高校打造一支具有較強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指導與服務能力的養成教育專業隊伍,成員主要涵括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學生自治組織等五支隊伍,這將為實施養成教育提供支持。首先,優化教育管理,凝聚形成育人合力。各支隊伍因崗位職責不同,所完成的工作任務、內容也要進行歸類、分工,同時也要強化各支隊伍人員的溝通聯系,培育團隊,充分發揮各隊伍的教育優勢,形成教育合力。其次,強化學習研究,提升理論研究能力。一方面,建立以養成教育為研究方向的工作室,為教師對養成教育研究搭建平臺[10]。另一方面,設立養成教育專項研究項目,為教師進行養成教育研究提供項目支持、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全面提升教師對養成教育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不斷推進養成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水平。第三,強化師資培訓,提高教育服務質量。一方面,積極深入國內養成教育較好的院校進行交流學習,借鑒養成教育先進經驗。另一方面,邀請名家名師,走進校園,進行專業理論培訓,強化教師對養成教育的認知,拓寬教師養成教育知識視野,全面提高養成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管理和服務。第四,加強大學生養成教育自治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學生在養成教育抓手設計活動組織、參與的主體作用,成立校院班三級大學生養成教育自治組織,學校、學院成立自治組織委員會,班級成立自治小組,全面推進大學生養成教育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為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提供靶向服務。
總之,新時代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徑過程中,必須重視養成教育工作的靈活性,要將其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教育引領學生實現五育成長。在推進養成教育過程中,高校只有從制度完善、內容豐富、平臺建設、環境營造、隊伍提升等方面著手,才能深入推進養成教育,以便更好地為學生素質養成、能力提升、職業發展提供思想指導和價值引領。
參考文獻:
[1][7]劉瀟.高校養成教育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17.
[2]馮建軍.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理據與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14.
[3]劉書林.素質的概念與21世紀青年人才素質的結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2-5.
[4]閆書廣.素質教育實施的路徑之一——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6):31-32.
[5]伍世亮.大學生養成教育[M].廣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張德江.民辦高校大學生養成教育行動研究[M].吉林大學出版社,2020.
[8]王瑩.新時代育人目標的豐富和拓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52-55.
[9]李凌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話語體系引領下的應用型高校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0(12):104-108.
[10]梅曉芳.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共同體視域下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新向度[J].江蘇高教,2020(7):120-124.
(責任編輯:張宏玉)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Forma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ng Lifeng? Li Xinyan? Hou Jianchang
(Shandong Huayu College of Technology Student Work Department)
Abstract: Nurtur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han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character.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form and means of nurturing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operation logic of nurturing educa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nurturing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improvement, content enrich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team enhancement to provide all-round and whole-process services for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urturing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基金項目:山東華宇工學院2021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養成教育體系研究”(2021ZD04)。
作者簡介:張立峰(1987—),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栗新燕(1983—),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研究與實踐;侯建昌(1981—),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