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2022年版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就這一表述看,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分為四個方面,即“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而“語言運用”是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基礎與載體。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語文課程中的“語言”不僅指社會的理性語言,更是指具體語境中含有個人理解體驗在內的言語和優質的母語語感。它是社會經驗與主體建構的統一,是共同規則中的語言和具體運用中的言語的統一。語言文字的運用,那當然離不開習作了。
在農村小學習作教學中,必須立足實際,積極開拓習作空間,讓學生在廣闊的習作環境里、在各種活動中學習寫作。在習作教學實踐中,不妨從以下四個方面實現對習作教學空間的突破。
一、立足實際,豐富習作語言
俗話說得好:“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試想,學生沒有語言積累這個“米”,如何做得好習作這個“炊”?所以要解決寫作之難題,必先進行語言之積累,并養成經常積累語言的好習慣。閱讀是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曾說過:“語言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要開放閱讀渠道,引導學生平時養成善于觀察生活、樂于記錄生活的好習慣,這樣做有助于學生在腦海中不斷積累多種表象,有助于內化積累語言。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累得越多,了解才越見深切。
二、開拓視野,豐富生活容量
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對習作教學人文互動的理解,也派生出這樣的理念:生命所在、生活所在,習作所在。生命和生活是廣延性的,習作必然體現時時、處處的特點。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大千世界、宇宙萬象、社會生活,無不是習作的廣闊天地和習作之源。由此可見,要開拓學生的生活空間,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通過撰寫觀察日記、體驗日記、讀書筆記等形式,讓學生學會隨時、隨機、隨興自由習作,從而豐富學生的習作內容。
三、想象添翼,豐富習作主題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中國作家王蒙道:“想象來自生活。”的確,習作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想象力,學生的寫作欲望靠想象來燃燒,觀察力靠想象來培養,立意新穎靠想象去創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因此,習作教學中教師要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提高學生的審美、創新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習作主題。例如現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來,設想一下,未來的建筑由一個個組裝件構成,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組合,這樣既適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遷、移動。
當看到學校操場只有一處,它的空間十分固定,能不能想象未來會同時擁有地下或空中操場,用升降機來回啟用……這些現實中人們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東西,都可以大膽想象它的樣子、形狀、功能,那么展現在學生面前的空間就大了。
四、評改給力,豐富習作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使學生形成修改習作的能力并逐步養成修改習作的習慣。小學習作教學應牢牢抓住這一點,把以教師為中心的作文評改轉向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多元開放。
總之,習作教學無捷徑。農村語文教師要轉變角色,從習作“技術員”的角色中解脫出來,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習作教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學生,開發習作資源,開拓更廣闊的習作教學空間,還習作教學本源,為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搭建更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