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文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第一幼兒園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育人指引。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其愛國情懷。中華民族在輝煌綿遠的中華文明創造過程中,形成了生命力強大的傳統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基于此,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第一幼兒園抓住3~6 歲幼兒品德萌芽與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愛國情懷的視角,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自然滲透在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將愛國教育的知識、情感、意志轉化為愛國行為的表達,潤物無聲地能讓愛國的種子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
了解新時代幼兒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教師作為教育的實施者,首先要洞察其豐富內涵與深遠意義,回歸教育育人的初心,瞄準品德啟蒙關鍵期,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為起點,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貫穿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幼兒愛家、愛鄉、愛祖國的情感,以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的“做現代中國人”為育人目的,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提升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 文化認同對愛國情感產生起著最為基礎與恒久的作用。教師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首先要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其發展歷程及內容體系,如科學成就的黃河文明、多維復合的長江文明、勤勞質樸的農耕文明、熱烈奔放的草原文明、敢拼會贏的海洋文明、光彩迷人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同時,把握其精神內涵,以深厚的文化素養帶領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使他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完善人格、規范行為,萌發對祖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中做葆有中國心的“現代中國人”。
建立學習共同體,以研促學 一是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培訓和學習活動。例如,在新教師的入職培訓和全園教師的在職培訓中,通過專家導學、教師自學的形式,引導教師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了解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內涵與培育導向。二是課程研究中心定期向教師推薦經典閱讀書目或組織教師遴選適宜的傳統文化繪本,開展讀書分享,開展“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立德培元活動,不定期分享如《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欄目內容,以“知”為基礎,在定期研訓、反思、梳理、凝練與傳承優秀經驗中,不斷提高教師的文化甄別能力,使他們在知識學習中進一步豐富對愛國的理性認識。三是教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及認知發展水平,結合節日、節氣和儀式活動等,研討并組織貫穿一日生活的多形式游戲與活動,讓積極的情感體驗、多元的行動表達,強化幼兒與祖國的情感聯系,推動幼兒愛國主義教育的落地。教師只有自覺認識時代的要求并積極行動,才能與時代同行并進。
兒童有一百種“語言”,也有一百種愛家、愛鄉、愛國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其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與認同感,應基于幼兒的年齡特征及學習方式,特別關注活動載體須扎根于幼兒的生活經驗,且具有游戲性,并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巧妙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
一日生活中滲透 一是環境創設中滲透中國元素之美。充分發揮環境“第三位教師”的教育功能,讓傳統之美融入日常生活。例如,主題墻面布置的中式對稱之美,書香閱覽室的古典靜雅之美,藝術角民間傳統藝術的古樸與鮮明之美,角色區中式茶藝室的愜意雅致之美,剪紙、團扇、青花瓷等用在空間裝飾的特色之美,節日節氣傳統元素營造的氛圍之美等,潤物無聲中讓幼兒產生中式美學的情感共鳴。
二是活動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以生活化和游戲化為原則,在語言活動、故事播報等環節增加愛國教育故事、傳統文化故事、兒歌、童謠等,拓展幼兒的認知;自主游戲時間,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給予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如在美工區體驗民俗特色藝術、在操作區體驗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在表演區以戲劇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英雄人物、故事的理解;將消防員、解放軍等榜樣形象融入體育游戲的設計,激發幼兒向楷模學習的積極性,在強身健體中培養堅強勇敢、樂于奉獻的品德;挖掘民間體育游戲資源并融入幼兒園體育游戲,促進幼兒運動機能發展的同時,傳承與延續傳統民間體育游戲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三是生活事件中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幼兒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小事或大事件中也蘊含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例如,2022 年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功舉辦,帶來全民冰雪熱潮。春季返園后,在幼兒的交談中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吉祥物“冰墩墩”“雪融融”的喜愛,對精彩開幕式的贊嘆,對國旗傳遞、冉冉升起的自豪,對帥氣炫酷的空中飛躍的驚嘆,對運動員勇往直前、努力拼搏的崇拜,對“一起向未來”的美好向往……為此,教師基于幼兒感興趣的事件,帶領他們進一步了解“綠色、安全、簡約”的理念是中國踐行做地球生態保護者的初心;感知“一起向未來”,是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感受每一位用盡全力拼搏的運動員,都有為國爭光的赤誠之心,展現團結、和諧、友愛、拼搏、奮進的中華精神。又如,“熱點話題”冰墩墩深入人心,教師在自主游戲活動中,觀察到幼兒戴著班級表演區的熊貓頭飾,用滑板車當作滑雪工具、玩起滑雪的游戲,自發組隊進行“滑雪”比賽,到達終點的時候,和同伴擊掌對上“一起向未來”的通關密碼。基于此,教師嘗試利用生活中的廢紙箱、PVC 管等環保廢舊材料作為主材,運用傳動軸和定滑輪的設計原理,在淡藍色雪地為背景的卷軸上,呈現滑雪形態的冰墩墩形象。幼兒可以選擇一人操作,一手控制方向盤,一手轉動卷軸,傳動軸帶動畫面滾動,呈現動態雪景,讓冰墩墩躲避障礙物順利向前“滑雪”;幼兒也可以選擇兩人游戲,一人控制方向盤、一人轉動卷軸,雙人配合中,讓冰墩墩“滑”向終點。幼兒在游戲操作中感受勇往直前、堅持到底的運動精神,同時促進手眼協調發展、游戲力的激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小種子,在悄悄生根。
四是傳統節日中理解與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節日節氣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思想與情感,是開展幼兒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例如,端午節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承載著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在端午節活動中,師幼心手相牽,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折疊粽葉、盛放糯米和紅棗、絲線纏角中,用層層粽葉傳情,用悠悠粽香表意;插艾葉、菖蒲,制作香包,驅蚊避蟲,祈身體健康,在天地四時的輪轉交替中,傳承先輩與自然共處的智慧;編織五彩繩子,彩線輕纏,將歲歲平安的祝福系于腕上;自選材料、自組龍舟,在振奮的鼓聲中,齊心協力;在加油吶喊中,龍舟競渡。如此,端午節不再是長輩蒲扇輕搖下的悠遠傳說,而是在福粽飄香、彩繩系腕、龍舟競“渡”等具身體驗中理解、認同和熱愛傳統文化,真正實現了“情系端午,賡續文明”。此外,節氣文化是天地四時中的中國智慧,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開展節氣活動,在故事、歌謠、食育、手工、游戲中自然滲透節氣智慧。例如,春分節氣,帶領幼兒感受立春播種育苗后的喜人長勢,走進自然,觀察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盎然生機,趁著東風放風箏;聆聽故事《小蛋殼》、念著朗朗上口的歌謠《春天開了》;繪制彩蛋、畫春牛圖、制作手工風箏;玩“春分到,蛋兒豎”的豎蛋游戲等。節氣活動,讓幼兒意識到生活里有節氣,在生活中感知古代農事歷法,并在理解與認同中傳承節氣文化。
主題探究為載體 幼兒對家庭、集體、家鄉及祖國初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往往來自直接的感受和體驗。因而,主題探究活動的選擇應呈現出以兒童為中心的輻射狀發展態勢的“兒童邏輯”,即對世界的認知始于身邊具體的人、事、物,進而輻射到更遠的人、事、物。如陳鶴琴先生所說“小孩子今日能愛人,他年就能夠愛國。”培養熱愛國家的新時代兒童,需要按照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的原則,從幼兒的已有經驗入手再逐步深入擴展,并通過選取核心概念、基于系列引導性問題設計探索活動,充分支持幼兒用特有的真、善、美表達自己的家國情懷。例如,在小班開展“你好,幼兒園”主題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第一次和老師擁抱、和同伴牽手,第一次參加升旗儀式,第一次學會大方表達對他人的愛,從而熟悉幼兒園環境,建立安全感,從感受家人的愛延伸到感受集體的愛。又如,在中班開展“我自己”主題探究活動,引導幼兒進一步認識自己,感受在溫暖和愛中成長的自己的變化,感受自己認識與表達更多的內容的能力的增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參與更多的節日體驗、儀式活動、實踐活動,做節日與活動的小主人。再如,在大班幼兒開展“家鄉”主題探究活動,帶領幼兒了解家鄉的物產、建筑、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等,浸潤在錦繡山河與豐富文化中,萌發熱愛與自豪,產生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實踐證明,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幼兒真正成為文化的主動傳承者,關注身邊的事件,提升道德認知,并且有多元的行為表達。
儀式涵育為拓展 儀式活動也是讓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在感知與體驗中發揮潛移默化作用的重要途徑。一是充分利用每周晨會的升旗儀式,向幼兒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旗的由來等,帶領幼兒觀看并了解升旗、奏國歌的禮儀,感受升旗儀式的莊嚴,懂得國旗神圣而不可侵犯,懂得珍惜輪流擔任升旗手的寶貴機會,體會擔任升旗手的自豪。二是舉行開學典禮“開學第一課”、建黨百年慶祝會“黨支部書記講黨課”、國慶節紅歌活動“童聲嘹亮,唱憶崢嶸歲月”、深港姊妹學校共同喜迎香港回歸25 周年系列活動、喜迎黨的二十大等活動,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帶領幼兒一起了解值得口耳相傳的中國歷史,了解革命年代人們堅守祖國神圣不可分割,傳承愛國、為民、奉獻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抉擇和熱血,傳播主流價值,增強幼兒的認同感、歸屬感與榮譽感,與幼兒一起與生命共鳴,種下愛與和平的種子,讓愛國教育與文化傳承有溫度、有情感。三是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帶領幼感受傳統剪紙一手剪刀、一手紅紙剪出的喜悅歡暢;向老藝人學搭水袖、走臺步及唱腔,感受粵劇的優美韻味;稚嫩的小手跟著大師揮筆寫“福”“春”,送出新春吉祥;打陀螺、拔河、踢花鍵、滾鐵環等傳統民間游戲,支持幼兒結合當今游戲形式、材料及設施等,大膽嘗試古法新玩,拓展游戲趣味性與創新性,守正創新中煥發“非遺”文化的勃勃生機。
建立科學有效的家園社合作共同體,盤整多方資源,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合力,是幼兒愛國主義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徑之一。幼兒園積極貫徹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弘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家國情懷。基于此,幼兒園通過家長學校講座、家長開放日活動等,引領家長進一步了解開展幼兒愛國主義教育的初衷與方法,并給予切實可行的指引,如從小從細著手,從日常點滴抓起,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開展“親子悅讀月”活動,充分利用兒童文化資源,發揮貼近幼兒生活且感興趣的經典文學魅力,講好中國故事,讓經典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以身作則,幫助幼兒養成從小關注時事的好習慣,如冬奧會、亞運會等,并用幼兒能夠聽懂的方式豐富幼兒的理解,為作為一名中國人而自豪;利用節假日,感受家鄉、祖國的風景名勝、人文特色、建設發展等,萌發對家鄉、祖國的熱愛。與此同時,在當前新媒體融合的時代,更充分利用社會媒介的多重優勢,傳遞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幫助幼兒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協同育人,讓愛國主義情懷在幼兒心中牢牢扎根。
總之,有國才有家,有國有家有未來。未來,我們將繼續深耕實踐,堅守育人的立場,堅定不移落實幼兒愛國主義教育、落實文化理解與傳承核心素養培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煥發生長力。家國情懷只有在每一位幼兒內心深處深深扎根,幼苗才能生根發芽,向陽生長,長成棟梁!但,不論樹影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扎根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