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升兵 陳坤支 田洪星
貴陽市婦幼保健院,貴州 貴陽 550001
抽動障礙是一類起病于青少年時期的神經發育障礙,其主要臨床特征為不隨意的突發、快速、刻板、重復、非節律的單一或多部位肌肉的抽動或發聲抽動[1]。根據其臨床特征及病程長短,抽動障礙可分為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以及圖雷特綜合征。流行病學研究[1-3]顯示,短暫性抽動障礙患病率為5%~20%,慢性抽動障礙患病率為1%~2%,圖雷特綜合征患病率為0.5%~1%,且發病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公認的機制是遺傳因素(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發病。西醫治療本病多以心理治療及行為干預為主,缺乏療效滿意的方法,運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藥物治療,又存在頭昏、嗜睡、乏力、錐體外系綜合征等不良反應,抽動癥狀易反復發作[1,4-5]。中醫學中并無“抽動障礙”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抽搐”“慢驚風”“肝風”等范疇。臨床研究[6]顯示,中醫治療本病具有療效確切、安全經濟、不良反應小等優勢,正逐漸被患兒家長肯定。因此,本文將以肝、心、脾、肺、腎五臟論治為切入點,對近年文獻進行分析、綜述,以期為中醫診療和研究本病提供參考。
抽動障礙臨床常表現為搖頭、眨眼、撅嘴、肢體肌肉的抽動,或腹部抽動,或喉中發聲,其反復發作與癥狀多變的特點與“風”性相應。風為陽邪,易襲陽位,風善行而數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風勝則動。”[7]10《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7]188大多數與“風”相關的疾病,如肢體震搖、搖頭、抽動、眩暈等皆由肝所主。《小兒藥證直訣》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于頭目,目屬肝,上下左右如風 吹……兒不能任,故目連扎也。”[8]82故眾多醫家皆從肝論治抽動障礙[9]。封玉琳教授認為,抽動障礙主要病機為肝風內動,其中肝郁化火、肝風內動者,自擬疏肝解郁瀉火熄風方治療;心肺陰虛、肝風上擾者,百合地黃湯加味治療;肝腎陰虛、虛風內動者,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10]。胡天成教授認為,本病核心病機為肝風內動,兼夾痰、熱、郁、虛,強調病因辨證與臟腑辨證相結合,著眼于風與痰,兼顧熱、郁、虛[11]。肖靜等[12]認為,兒童抽動障礙因“風” 而起,病位關鍵在“肝”,治療上著眼于調肝、并重視風藥的應用。張葆青教授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病因主要為“風”,其發病與五運六氣相關[13]。項金等[14]從陰虛火旺、肝風內動角度論治小兒抽動障礙,運用文靜湯治療抽動障礙患兒30例,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鹽酸硫必利片對照組,且服用文靜湯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的作用。
《小兒藥證直訣·肝有風》云:“目連扎不搐,得心熱則搐……治心,導赤散主之。”[8]6《小兒藥證直訣·肝有風甚》云:“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具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8]7可見,肝心為母子,心火偏熾可致抽動障礙。薛宇航等[15]對北京地區127例診斷抽動障礙的患兒出生時五運六氣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發現本病與“少陰君火”關系密切,建議在臨證中采用清熱涼營、滋陰養心、調和陰陽的思路治療。劉玥等[16]從心論治抽動障礙,認為本病病位在心,心火旺盛者,治以清心瀉火,方用導赤散加減;心肝火旺、肝亢風動者,以清心疏肝之法治之,方選清心平肝湯加減;心火上炎、心腎不交者,常以交泰丸加減治療。白雪等[17]認為,兒童抽動障礙與心、肝關系密切,主張心肝同治,形神同調,以養心安神、治肝調形為其治則。韓斐教授認為,抽動障礙的患兒往往具有急躁易怒、膽怯、敏感、容易緊張等心理行為問題,基于中醫“心身一體”原理,提出了從心論治為主、肝肺同調的理論[18]。王怡等[19]認為,兒童抽動障礙常伴見易激動、多動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是由于小兒心常有余,心火偏熾,痰火擾動心神所致。夏雨等[20]認為本病主要由心肝火旺所致,運用清心平肝法針刺治療31例抽動障礙患兒,總有效率達93.55%。
脾胃為中土,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病則百病叢生,正如《脾胃論》所言:“發明脾胃之病……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21]《幼科發揮·原病論》亦云:“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脾主四肢,又主肌肉,故抽動障礙中四肢、肌肉的抽動等癥狀與脾相關。唐香倩等[22]認為,脾胃虛弱是兒童抽動障礙發病的內在原因,治療上強調“扶土補脾”,重視調理臟腑陰陽平衡。王春榮[23]亦認為,本病與脾胃密切相關,脾主運化,脾失健運則痰濕內生,脾虛則肝旺,脾虛生風,風痰互結,流竄而為病,治療上重視健脾助運化痰、清熱平肝息風。陳丁丁等[24]認為,小兒難治性抽動障礙與五臟虛損相關,脾虛是其病機本質,病理關鍵在“風”與“痰”,治以健脾和胃、益氣助運、化痰息風,運用健脾益氣膏合撳針治療,臨床療效較好。沈海霞等[25]主張從脾論治抽動障礙,運用點刺四縫穴聯合耳穴埋豆治療32例抽動障礙(脾虛肝亢證)患兒,總有效率達90.63%,明顯優于對照組(氟哌啶醇口服治療,有效率75.00%)。《難經·七十七難》言:“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26]基于此,在本病的治療中,治脾之法當貫穿始終,既能治其本臟病,亦可防他臟病邪相傳。
楊映柳等[27]認為,金囚木旺(肺金閉郁,肝木亢旺)是導致小兒抽動障礙的原因,小兒肺常不足,而肝常有余,感受外邪易致臟腑陰陽失調,出現金囚木旺,而與金囚木旺病因密切關聯的兩大病理因素是“風”和“痰”,二者常常又是導致抽動障礙發病的原因,故主張從肺論治,以宣肺滌痰、平肝息風為其治則,重在治肺與肝,同時兼顧健脾化痰、滋水涵木。胡天成教授認為,發聲性抽動以鼻、咽部發異聲為臨床表現,肺開竅于鼻,喉為肺之門戶,風熱外犯,兼夾痰濕,邪犯于肺,肺氣不宣,濕熱蘊結,閉阻咽喉,遂發本病,治宜宣肺化濕,清利咽喉,方用銀翹馬勃散加減,常用藥為銀花、連翹、牛蒡子、馬勃、桔梗、枳殼、滑石、黃芩、僵蠶、蟬蛻等,療效頗佳[28]。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7]72若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必致虛風內動,可見頭頸搖動、肢體肌肉抽搐;肝腎虧虛,陰虛火旺,木火刑金,金鳴異常,可見喉中異聲。故亦可從腎論治抽動障礙。郭妹冉等[29]認為,腎常不足是小兒抽動障礙發病的內在基礎,腎藏精,腎虛則封藏失司,精氣不能內守,腎藏志,精虧則志意不充,導致神機不安、精神不專,精神、運動等調控不及,故可見行為、語言、動作的異常,臨證運用補腎填精、強志御神、交通心腎、滋陰潛陽等法治療,頗有效驗。李亞群等[30]總結閻兆君教授經驗,主張從“腎志不足”治療,以益腎強志為其治法,自擬強志組方治療本病,療效較好。宋瑤[31]從腎辨治本病,運用電針治療小兒抽動障礙41例(腎陰虧損、肝風內動型),總有效率為95.12%,且可降低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YGTSS)評分,不良反應少。
中醫學強調整體觀念,形神一體觀和五臟一體觀是其主要內容,疾病的發生往往與多臟相關[32]。常克教授根據《內經》“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論,提出“五臟六腑皆令兒抽動”,采用“五臟靜法”治療中后期抽動障礙患兒,療效頗佳[33]。馬融教授治療小兒抽動障礙重視五臟辨證體系,認為本病病位在肝,與其他四臟密切相關,并以五臟為切入點提煉出核心病機,在肝為肝氣郁滯、在心為心血不足、在脾為脾虛生痰、在肺為感受外風、在腎為腎精虧虛,從肝論治用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從心論治用酸棗仁湯,從脾論治用滌痰湯,從肺論治用銀翹散,從腎論治用六味地黃丸[34]。國醫大師王烈教授認為,本病病位在心、肝、腎三臟,采取分期治療,發作期心肝同調以止動,緩解期滋腎養腦以治本[35]。舒蘭教授認為,五臟均能致抽,病位主要在肝,與心、脾、胃、肺、腎等臟腑皆相關,關鍵病機為風痰膠結、肝亢風動[36]。陳黎認為,小兒抽動障礙病位主要在肝、心、腦,涉及五臟,病機主要為心肝火旺、腦竅失養,辨證運用耳穴撳針治療,療效滿意[37]。史文麗等[38]認為兒童抽動障礙與五臟相關,與肝、脾最為密切,運用疏肝理脾方(柴胡、枳殼、白芍、炒白術、茯苓、炒麥芽、大棗、甘草等)治療抽動障礙(脾虛肝亢證)患兒59例,中醫臨床療效為88.1%,該方抗抽動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血清中抗核抗體、白介素-6、白介素-12、及腫瘤壞死因子α的含量相關。
兒童抽動障礙發病率正逐年攀升,嚴重威脅著患兒的身心健康,中醫治療本病具有明顯的優勢。中醫認為兒童抽動障礙屬虛實錯雜之癥,其關鍵病位在肝,與脾、心、肺、腎四臟均相關,五臟之間相互影響,多臟合病較為常見,但辨證時需分清主次。關鍵病機為肝風內動,關鍵病理因素為“風”與“痰”,重視“風藥” 運用,重視健脾化痰。中醫治療本病方法多樣,中藥內服、中醫外治法均有相關臨床報道和研究,但由于中醫辨證論治個體化差異較大,多數研究及報道的都是名老中醫經驗或是個案報道。部分研究雖設計了隨機對照試驗,但由于樣本量小,說服力不足,其治法方藥很難推廣運用[39]。未來需更多的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更好的完善實驗科研設計,為臨床診療兒童抽動障礙提供更廣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