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萍/文

他扎根西安昆侖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多年,擁有高級技師、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技能帶頭人等諸多頭銜;他先后榮獲公司勞動模范、“陜西帶徒名師”“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兵器裝備集團第三屆“最美兵器人”等榮譽稱號。他就是西安昆侖機加一工廠機加六班加工中心操作工李志強,他以樂于創新、樂于奉獻、樂于傳技、樂于扛責的“四樂”秘籍生動詮釋了一位精工巧匠的成才之道。
筆者走進西安昆侖機加一工廠數控加工中心,只見李志強低頭彎腰站在數控機床邊,左手扶零件、右手按鍵盤,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
他的同事們告訴筆者:“‘李師’可是公司最先使用推廣宏程序操作法的人!”“使用宏程序加工方法后,我們班這兩年產品質量穩定,工作效率較2019年提高了3—5倍。”“……以前干首件產品需要3天,用宏程序僅用4小時,且表面粗糙度達1.6。”
談及宏程序,畢業于河南中原機械工業學校機床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李志強如數家珍:“如今導引體、倒角、非標準R 等上百種件號都在用。”他清晰記得“初識”宏程序是2008年,是參加兵器裝備集團職業技能競賽的一道筆試題。好奇心驅使他想要“學”個明白,于是他圖書館找資料學、上網搜課程學、《數控宏程序編制方法技巧與實例》書中對照學,為了學深悟透,經常早上6點多“開學”后再上班。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2年7月,李志強終于有機會首次實踐使用宏程序。加工某零件時,因活大、孔深、壁薄且光潔度要求高,采用傳統方法加工效率低下且刀具損耗高,一周時間干完8件活,談何容易?情急之中,他想到了宏程序。上網查、翻書找、挑燈夜戰,編制、模擬、走不通,找原因、推翻重來;修改、編制、模擬、走通后再實操;不符合工藝要求、再找原因、編參數、加工、測量……連續三天,他吃不好、睡不香,滿腦子都是程序。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志強創新使用的分層加工方法——在壁薄、硬度高、定位小且受力易變形的零件加工中,不僅縮短了加工時間、減少了刀具損耗,還提高工效2倍以上,宏程序在西安昆侖終于“嶄露頭角”。
經營計調室主管調度孟攀斌這樣介紹李志強:“他每天必須在每個工位前‘看看’,提醒大家相關注意事項,抽樣測量尺寸,發現問題及時糾偏。”
作為技術指導,李志強經常“左顧右盼”地在過道間“閑庭信步”,時不時在某號機床旁停下,低頭彎腰地“指手畫腳”……
班長云飛也快言快語:“我們班2018年5月組建,現有員工31人,其中27人都是從普通銑工轉崗到數控的年輕人,技能水平不高。‘李師’調過來后,經常給大家看程序、調活,無論誰遇到難題,總是有問必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2020年大家的工資是正增長,他是負增長,可他毫無怨言。大家技能水平提高快還有個秘籍,就是跟‘李師’學習,養成了記工作筆記的好習慣。”云飛一邊說著,一邊打開工具柜,里面整齊擺放著13本手寫版的產品零件加工流程記錄本。
問及李志強為何如此樂于解惑,他輕描淡寫地說:“大家有難題,幫著解決,看年輕人進步,我也挺高興的。2020年,我作為數銑教練和領隊,參加了4次技能大賽,和參賽者脫崗培訓了4個多月,沒工時但有補貼,收入雖減少了,但有機會和優秀選手學習交流,挺值的!”
徒弟們說:“進廠7年就當上了技師,挺高興!印象最深的是培訓時學刻字編程,從早上8點一直學到第二天凌晨1點,是我進廠以來最累的一天。‘李師’一直陪著,學不會都不好意思。”“我從未編過刻字程序,‘李師’耐心細致,教我分析工藝、裝夾刀具,再編程序,一遍、兩遍、三遍,看著自己親手干出來的活,心里挺美,更堅定了學技能的信心!”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讓更多同事學會使用宏程序,李志強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被賦予了更多稱謂:勞模工作室負責人、技術指導、導師、技能帶頭人、內訓師……
2018年至今,李志強為數控工人授課約90小時,7名徒弟已成長為技師、高級技師,他自己也連續兩次榮獲公司“優秀導師”。
談及家人,李志強總感覺愧疚太多。作為父親,教育好孩子,是終身責任,更是任何事業都比不了的成功。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他覺得是自己未盡到責任。和妻子同在一號廠房上班,可兩人長年在廠里倒大班在家里倒小班,一家三口只有周末才能聚在一起。李志強說:“為接送女兒上學,我和妻子都學會了開車,每次去學校看女兒僅有幾分鐘時間,但我都特別期待,且非常珍惜,覺得是盡責的一種方式。”“女兒很獨立,放假在家會學著做飯、炒菜,過春節還用毛筆給家里寫對聯。”“別人家放假是旅游休閑,對我們而言,則是輪番回雙方父母家過節,陪老人說話、吃飯!”
面對榮譽,李志強淡然地表示:“我只是立足本職干了自己該干的,沒什么了不起。是昆侖給了我成長的舞臺,領導的肯定賞識、同事的認可幫助、家人的支持鼓勵是我干好工作的動力。多思考多發現多鉆研,困難就能迎刃而解。”樸實無華的語言道出了他“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