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敏,陳子豪,周 媛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a.智能制造學院;b.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佛山 528137)
“獲得感”的學術定義不僅包括收入、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和資源分配帶來的客觀物質獲得,也包括客觀物質獲得給人們帶來的主觀感受[1]。在2015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到了“獲得感”一詞。2018 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提出要“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2]。“十四五”時期,中共中央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相關文件指出,到2025 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將取得重要進展,農民獲得感明顯提高[3]。農民獲得感是鄉村振興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標。在農村“空心化”和農民“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鄉村振興須依靠有知識、有文化、充滿青春朝氣和創新想法的青年大學生,他們終將成為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的重要踐行者和主力軍。農村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不僅體現著鄉村振興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農村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在鄉村產業振興的大背景下,研究農村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情況和提升路徑有較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農民創業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既是興辦產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主體,又是產業建設成效的直接受益群體。農民以私人和片區資源通過非正式組織和正式組織的,展開新的生產投資行為、拓寬生產經營范圍,爭取長遠發展并完成個人內在資本積累即為農民創業[4]。農民創業對拓展農村就業、發展縣域經濟和城鎮化建設均有積極影響[5],對本地區的農民人均收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6]。這種促進影響最終會傳導到其他領域,表現為農民創業對教育導向、健康、生活、收入全方位的積極效應[7]。為了深入探索鄉村產業振興背景下農民創業與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的關系,采用線上調查與社會調研相結合,研究農民創業對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的影響。
綜合考慮2022 年7 月中旬各地疫情反彈的影響,運用“問卷星”平臺進行線上調研,招募了90 名戶籍地和居住地均在農村的大學生志愿者利用暑假協助開展社會調研活動,將線上問卷轉發給村里的親朋好友填寫。共回收問卷996 份,其中有效問卷830 份,問卷有效率為83.3%,涵蓋廣東省21 個地級市的596 個行政村。本研究以年齡段為18~25 歲,學歷為大專、本科及以上,篩選出農村青年大學生有效樣本556 份。
從性別來看,受訪的農村青年大學生中,共318名男性,占樣本總量的57.2%,238 名女性,占樣本總量的42.8%;從政治面貌來看,受訪者為黨員的有20人,占樣本總量的3.6%,非黨員536 人,占樣本總量的96.4%;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受訪者以大專和本科為主,大專學歷有408 人,占樣本總量的73.4%,本科有144 人,占樣本總量的25.9%,本科以上的受訪者僅4 人,占樣本總量的0.7%;從家庭收入水平來看,36 名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家庭收入水平在村里屬于底層,占樣本總量的6.47%,169 名受訪者的家庭收入水平處于中等偏下,占樣本總量的30.4%。308 名受訪者的家庭收入水平處于中等水平,占樣本總量的55.4%;36 名受訪者的家庭收入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占樣本總量的6.47%;7 名受訪者的家庭收入水平處于上層,占樣本總量的1.26%,該變量的均值為2.66,眾數為3,說明農村青年大學生的主觀經濟地位比較低,大多數認為家庭收入水平在村里處于中層或中下層,詳見表1。

表1 樣本基本情況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獲得感。在問卷調研中通過詢問關于家庭經濟改善情況和鄉村治理情況2 個問題來測量獲得感。其中一個問題為“近幾年來,您家的經濟狀況有改善嗎”,對應的選項包括改善很多、改善一點、沒什么變化、比之前差一點、比之前差很多。在數據整理過程中,將“改善很多”和“改善一點”合并為“有改善”,將“沒什么變化”“比之前差一點兒”和“比之前差很多”合并為“沒改善”,用虛擬變量“1”和“0”分別賦值。另一問題為“近幾年,您所在的村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可以多選)”,選項包括村民工作機會更多了、交通更便利了、生活環境更漂亮了、治安更好了、醫療條件改善了、教育條件改善了、休閑娛樂場地增加了以及其他。以上2 個問題從總體上反映了受訪者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滿足感。因變量描述統計結果詳見表2。

表2 因變量設置與描述統計
從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的描述統計結果來看,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均值為3.79,處在中等偏下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本研究的自變量為農民創業。已有農民創業研究主要包括農民創業意愿與農民創業績效兩個方面[8]。據此,本研究通過農民創業意愿和農民創業成效2 個變量進行測量。通過詢問“近幾年,您覺得村里是不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包土地發展經營(如種植、養殖、開飯店等)”測量農民創業意愿,選項包括“明顯增加很多”“有增加一些”“沒變化”“減少一些”以及“減少很多”;通過詢問“您認為所在村的種植業、養殖業、旅游等產業發展得怎么樣”測量農民創業成效,選項包括“很好”“較好”“一般”“較差”以及“很差”。自變量描述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自變量設置與描述統計
從自變量的描述統計結果來看,在農民創業意愿方面,約70%的受訪者認為開始承包土地發展經營(如種植、養殖、開飯店等)的村民人數有增加,說明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促進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創業意愿強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踏上產業振興之路;在農民創業成效方面,均值為3.29,眾數為3,說明大多數的受訪者認為農民創業成效處于中等略偏上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收入水平與大學生獲得感呈顯著正向相關[9]。據此,本研究將可能影響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但不屬于農民創業范疇的個人因素和家庭收入水平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個人因素方面包括性別、政治面貌和受教育程度。采用虛擬變量對性別和政治面貌進行處理。在測量性別時,“0”代表女性,“1”代表男性;在對政治面貌數據進行整理時,將選項“共青團員”“民主黨派成員”和“群眾”合并,命名為“非黨員”,用“0”代表,將選項“中共黨員”命名為“黨員”,用“1”代表;將受教育程度分為3 個等級,大專、本科、本科以上。通過詢問“您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在村里什么位置”測量家庭收入水平,分為5 個等級,非常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以及上層。以上控制變量的統計分布見表1。
本研究運用SPSS 20.0 軟件建立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第1 步對控制變量和因變量做一次回歸,得到模型1,考量控制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第2 步在模型1 的基礎上納入自變量,考察在全體變量作用下,農民創業對農村青年獲得感的影響效應,回歸模型擬合結果見表4。

表4 以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表4 呈現了以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當僅考察控制變量對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的影響時,調整后的R2為0.056。在此基礎上納入農民創業因素后,全模型調整后的R2上升至0.182,且F在P<0.001 的水平上通過檢驗。表明家庭因素和農民創業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顯著影響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
自變量農民創業中的農民創業意愿(β=0.673)和農民創業成效(β=0.505)均在P<0.001 的水平上與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呈顯著正相關,支持了本研究提出的農民創業對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有顯著正向影響的假設。
結果表明,在村里承包土地發展經營(如種植、養殖、開飯店等)的村民越多,農村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越強。一方面,農民創業需要以一定資金、技術、交通、政策等條件作為前提。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承包土地發展經營,從側面反映出鄉村建設的成效。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興辦產業意味著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增加了,獲得發展的機會更多了。而獲得感本質上就是人們在鄉村建設中的物質獲得以及主觀感受。因此,農民創業意愿顯著正向影響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
農民創業成效越好,農村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越強。一方面,村里的種植業、養殖業、旅游等產業發展得好,給村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增加村民收入,帶動教育、生態、治安等各方面向好發展,提升了農村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另一方面村里的種植業、養殖業、旅游等產業發展成效顯著,能給農村青年大學生營造一種鄉村產業興旺發達,農村建設欣欣向榮的感覺,提升了其對鄉村生活的滿意度。
控制變量中的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政治面貌對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的影響并不顯著,家庭收入水平(β=0.511)在P<0.001 的水平上與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顯著正相關。表明家庭收入水平在村里所處的位置越高,農村青年大學生的政治獲得感越高。家庭所掌握的經濟資源越多,家庭成員在物質收獲方面的體驗更好,對政策信息、市場信息等解讀得更全面和準確,能更充分地享受政策福利,更可能獲得話語權。相較于主觀經濟階層地位較低的家庭,該類家庭及其成員更容易對鄉村建設成效產生較高的判斷和較積極的情緒體驗,反之亦然。
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處于中等偏低水平,家庭收入水平、農民創業意愿和農民創業成效均對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產生顯著正向影響。
4.2.1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描述統計結果顯示,372 名受訪者認為近幾年家庭收入改善了,占總人數的66.9%。351 名受訪者認為交通更便利了,占總人數的63.1%。337 名受訪者認為生活環境更漂亮了,占總人數的60.6%。認為村民工作機會更多、治安更好、醫療條件改善、教育條件改善以及休閑娛樂場地有所增加的受訪者均只占總人數的30%左右。由此可見,近幾年,鄉村振興初具成效,在農民收入增加、生活環境改善以及交通條件改善等方面成效明顯。相對而言,治安、教育、醫療方面的改善效果稍弱。因此,為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各地在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各項要求,大力開展鄉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頂層設計,切實做到抓重點、補短板和強弱項。以鄉村產業振興為重點,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增加農民的直接物質獲得,與此同時結合鄉村發展實際,因地制宜補足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等方面的弱項和短板,多措并舉,從根本上提升農村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
4.2.2 健全農村低收入家庭常態化幫扶機制 家庭收入水平與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當家庭收入處于較低水平時,農村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也相應較低。因此,為提升農村青年大學生的獲得感,作為學生的主要生活和成長場域,鄉鎮和高校需要在健全農村低收入家庭常態化幫扶機制方面共同發力,幫助低收入家庭提高現有收入和未來收入。鄉鎮相關部門要積極開展低收入家庭認定和動態監測工作,為構建梯度化、多層次社會救助體系,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基礎。在此基礎上,鄉鎮部門要加強對此類家庭的就業機會供給、幫扶政策解讀以及社會救助申領指導,切實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現有收入。各高校要重點排查低收入家庭,特別是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大學生情況,制定幫扶花名冊,指導符合申報條件學生申請助學金和開展勤工儉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低收入家庭在孩子求學方面的經濟壓力。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還要加強思想引導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班干部培養、優秀農村畢業生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培養自立、自信、自強的優秀品質。在畢業階段,還需圍繞就業信息收集,筆試與面試技巧指導以及企業招聘信息定點推送等方面開展針對性就業幫扶,切實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未來收入。
4.2.3 多角度全方位增強農民創業意愿和創業成效 農民創業顯著正向影響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因此,為提升農村青年大學生獲得感,社會各界需在促進農民創業方面開展全方位、寬領域的合作。在政策傾向方面,各級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民創新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與廣度,發揮政府財政的激勵作用,對新型農業、特色產業相關創業項目給予政策優惠與補貼鼓勵,進而提升農民創業意愿與創造性。在資金投入方面,政策性銀行要發揮相應的保障作用,為現代化農民創業項目提供生產資金,鼓勵廣大農村居民以及在外務工人員投身于農業產業振興中。在培育創業主體方面,各大高校,尤其是農業類院校應充分發揮育人功能,結合學科特色和專業特點與鄉鎮開展合作,參與職業農民培訓的課程體系和人才體系建設,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最終實現農民創業成效的提升和現代化農業轉型升級。在市場資源整合方面,各級政府要幫助農戶搭建社企對接平臺,為中小微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技術集成應用、產銷對接、現代經營管理技術交流、風險管控模式研討等全產業鏈條、全方位服務,全面提升農民創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