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強,鐘士江
1.武警后勤學院,天津300309;2.武警特色醫學中心
據《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8年全球有1 810萬例癌癥新發病例和960萬例死亡病例[1]。有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來,我國癌癥病例數、死亡例數、癌癥粗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癌癥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長期反復的化療、放療等治療措施使病人飽受煎熬,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感恩作為一種積極心理特質,逐漸走入研究者的視野。Fredrickson等[3]指出感恩具有的拓展建構功能能提高病人的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提升幸福感,為癌癥病人的護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如何將感恩拓展建構理論應用于癌癥病人的護理干預中,提高病人的積極心理狀態和生存質量,是臨床護理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研究就感恩拓展建構理論在癌癥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綜述,旨在為護理人員制定癌癥病人健康方案提供思路與參考。
Fredrickson等[4]提出的擴展建構模型最初是用于解釋4種積極情緒(快樂、興趣、滿足和愛)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該理論指出積極情緒促使個人思考更多問題解決的方式并付諸行動,從而有助于擴寬思維行動儲備,建構豐富的身體、智力和社會資源。積極情緒具有拓展和建構兩大核心功能,而消極情緒會窄化思想行動資源,產生特定行動的趨向。在拓展階段,積極情緒通過促進個人積極思考付諸行動的可能性來拓寬個人的注意力、認知和行動范圍[5]。在建構階段,積極情緒能帶給個體持久的收益,幫助建構更多心理、身體和社會資源,這些可持續資源可以長期儲存,以供日后提取使用,便于應對各類危機和壓力情境。積極情緒的拓展功能和建構功能并不是相互割裂,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引發、相互影響的關系。早期的積極情緒體驗拓展思維儲備之后,有利于豐富各類心理資源,心理資源的建構又預示未來積極情緒的增加并繼續構建更多資源,由此引發積極情緒擴展功能和建構功能的向上螺旋,在此過程中心理彈性得到重塑,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3]。通過循環往復的螺旋上升過程,最終幸福感得到提升,實現個人成長[6]。
2004年,Fredrickson[7]提出感恩作為一種積極情感特質,也具有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效應。感恩幫助感恩者以積極的視角看待事物,拓寬思想行動范圍,積累豐富的個人資源,消除消極情緒帶來的生理影響。后來Fredrickson等[8]開展了大量實證研究對這一理論進行驗證,現有對臨床領域感恩干預方案的制定大多以這一理論為依據。
基于拓展建構理論的感恩干預對心理健康的積極效應已得到大量研究者的驗證,總結起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感恩記錄、感恩沉思、感恩表達[9]、其他。1)感恩記錄:即護士指導病人將最近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感恩事件與心理體驗記錄下來。記錄頻率靈活,可每周或每天寫感恩事件,感恩記錄是感恩干預中最常用的方法。2)感恩沉思:指導病人睡前嘗試想象美好的事物、風景和當日體驗到的美好事跡(來自親人、朋友和醫護人員的關懷等),并回憶自己在受到他人幫助時的情感體驗。3)感恩表達:護理人員鼓勵病人對感恩事件及原因進行梳理,以書信、感謝卡、郵件、視頻、電話和微信等形式向曾經幫助自己的人表達感激之情。4)其他形式:如感恩傾訴與交流、感恩講座[10]、觀看感恩視頻[11]。
眾多研究發現,感恩干預可通過增加積極情緒體驗來緩沖負面情緒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于是研究者將注意力集中于情緒相關的腦區活動。Fox等[12]的研究表明,感恩評分與前扣帶皮層活動和內側前額葉皮層活動顯著相關。另一項對大腦活動的fMRI研究表明[13],感激表達調節了左額頂葉、內側前額葉皮層和枕葉區域的活動來完成資源的構建,感恩干預通過增強情緒認知能力來改善相關腦區功能,進而緩解焦慮、抑郁癥狀。杏仁核是處理負面情緒的大腦功能區域。Kyeong等[14]發現,感恩冥想干預通過調節情緒和動機相關大腦區域的靜息狀態功能連接來改善情緒調節功能和自我激勵。
1)積極情緒:感恩水平高的個體能夠構建更多的心理資源,體會到更多的其他積極情緒(如樂觀,希望,幸福等),能有效緩沖消極情緒帶來的不利影響,患抑郁癥的風險更低[15]。研究發現,基于感恩拓展建構理論的心理干預能夠提升癌癥病人的感恩[16]和希望水平[17-18]。2)焦慮和抑郁:大部分癌癥病人在確診后均會產生焦慮和抑郁癥狀,導致其心理負擔較重,以感恩情緒護理的心理干預對肝癌[19]和肺癌[11]病人的焦慮抑郁癥狀改善較為明顯。3)心理彈性:國內一項研究顯示,在對腦膜瘤手術病人進行基于感恩拓展行為理論的護理模式干預,心理彈性水平得以提高[20]。4)心理痛苦:長期化療所引起的副作用使癌癥病人滋生不良心理反應,產生無助感和心理痛苦[21]。葉金嬋等[10]對淋巴瘤病人進行感恩干預,結果發現心理痛苦得分降低,提升了尊嚴體驗。5)復發恐懼:復發恐懼是指癌癥病人對腫瘤細胞在原部位或其他部位復發、轉移、惡化的一種焦慮。研究表明,基于感恩拓展建構理論的干預方案能有效緩解癌癥病人復發恐懼,幫助病人調整情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22-24]。
4.2.1 睡眠質量
研究表明,在控制大五人格和社會可取性的影響后,感恩與總體睡眠質量、主觀睡眠質量、睡眠潛伏期、睡眠持續時間和白天功能障礙顯著相關[25]。彭斯等[26]構建感恩方案對乳腺癌病人進行積極心理干預,引導病人積極看待生活和接納疾病,促進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提高了病人的睡眠質量。
4.2.2 疼痛改善
疼痛是癌癥病人常見的癥狀之一,各種治療措施均可能引起疼痛。一項Meta分析顯示,癌癥治療后疼痛患病率為39.3%,抗癌治療期間達55.0%[27]。章靈芝[28]對50例肺癌術后化療病人進行2周的感恩情緒干預后,視覺模擬評分(VAS)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感恩情緒干預可以改善癌癥病人的疼痛癥狀。
4.2.3 癌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
癌性疲乏是癌癥病人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在治療期間疲勞的患病率可達25%~99%,部分病人在治療后數月或數年會感到持續性疲勞[29]。與正常疲勞相比,癌性疲乏疲勞程度更為嚴重、持續時間更久,而且經過充足睡眠或休息也不能緩解。應慧蕓等[11]探討了感恩情緒管理對晚期肺癌化療病人癌性疲乏的影響,經過感恩干預后發現情感和認知疲乏評分呈下降趨勢,進一步驗證了感恩拓展建構理論的有效性。
4.3.1 幸福感
感恩能促進病人充分挖掘周圍美好事物,提升正性情緒,形成良性循環,提升病人主觀幸福感[30]。研究表明,高感恩傾向的個體能體驗到更高水平的積極情緒,如快樂、活力、樂觀和希望,對生活更滿意,幸福感水平也越高[31]。裴方方等[32]對120例宮頸癌的研究顯示,感恩拓延構建理論指導下的心理干預對總體幸福感及各維度分值的提升作用明顯。
4.3.2 社會支持
感恩作為一種積極情緒特質,能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豐富的社會資源能改善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模式,有利于個體建立更具有支持性的社會系統[33],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支持[34]。國外一項針對乳腺癌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2周日記形式的感恩干預使病人能感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力量[35]。
4.3.3 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與人們軀體心理社會功能明顯相關,明申秋等[36]發現,正念心理干預和感恩日記干預相結合的形式對宮頸癌生活質量的提升作用優于常規護理組。
癌癥病人長期身處逆境,既要面對疾病帶來的壓力,又要面對醫療費用過多對家庭造成經濟負擔的壓力,容易陷入絕望、悲觀等負性心境,直接導致身心健康損害以及生存質量下降。疾病一經確診,大多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根據感恩拓展建構理論,感恩具有緩釋、糾正消極情緒的功能,心存感恩的人,能夠更好面對創傷性事件,幫助病人順利度過危機。因此,在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應注重全程給病人灌輸感恩知識,積極引導病人注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感恩事跡,如家人的陪伴、醫護人員悉心照料、朋友的關懷等,發揮感恩的建構效應,豐富內在心理資源,獲取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加積極地應對疾病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對癌癥病人的健康管理方案中,很少有研究同時納入心理、生理和社會健康等多個方面。不管是感恩記錄、感恩沉思還是感恩表達,均是源于西方國家心理學的發展,國內受儒家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對感恩的表達較為含蓄。因此,護理人員在制定基于拓展建構理論的感恩干預方案時,在借鑒國外研究思路的同時,充分考慮國內文化背景,兼顧癌癥群體的心理特點,梳理感恩的作用路徑,探討來自家庭、社會、醫院及個人等影響感恩的因素,在考慮生理、心理和社會健康等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出適用于癌癥病人的綜合感恩干預方案。
隨著心理醫學模式的建立,臨床醫護人員不再僅僅關注疾病本身,更關注生理、心理、社會健康等方面的情況。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的提出為癌癥病人的治療、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帶來了新的視角,通過感恩干預,調動病人更多的積極情緒,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生理、心理、社會健康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重將感恩納入整個治療過程,探索促進符合癌癥病人心理特點的綜合干預方案,不斷拓寬感恩拓展建構理論在癌癥病人中的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