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瑜娟,翁秀華
莆田市慈康醫院,福建351142
精神分裂癥為嚴重精神疾病,具有低治愈率、高復發率及致殘率的特點,病人表現為思維、行為及情感多方面障礙,且部分病人面臨生活無法自理、失業等,需實施家庭照顧,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1]。照顧者在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治療、康復中起到重要作用,可提高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治療依從性,但因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癥狀復雜多變,易產生沖動傷人、自殘等,導致主要照顧者處于應激狀態,進一步對照顧者的各方面產生負面影響[2]。獲益感是應對壓力過程中的認知適應方式,高水平的獲益感可提高照顧者的應對方式,減輕照顧負擔及負性情緒[3]。本研究將重點觀察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選取莆田市慈康醫院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病人的主要照顧者83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照顧的病人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4];2)照顧者簽署知情同意書;3)照顧病人時間≥7 d。排除標準:1)照顧者存在精神病史、存在嚴重慢性病;2)近期有重大家庭負性事件;3)照顧者合并惡性腫瘤、存在心腦血管疾病。
1.2.1 中文版獲益感量表(BFS-C)
BFS-C包括5個維度(接受、個人成長、家庭關系、健康行為及社會關系),共22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22~110分[5]。分值越高,獲益感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3。
1.2.2 一般資料調查表
統計病人及主要照顧者的一般資料。1)病人資料:年齡(≥45歲、<45歲)、性別(男、女)、病程(>5年、≤5年)、工作(有、無);2)主要照顧者資料:性別(男、女)、年齡(≥45歲、<45歲)、工作(有、無)、共同照顧者(有、無)、照顧時間(>5年、≤5年)、家庭月人均收入(≥5 000元、<5 000元)、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中專或高中、專科及以上)、社會支持[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6]評估,包括10個條目,共66分,其中得分≥46分為社會支持良好、<46分為社會支持低下]、應對方式[使用醫學應對方式量表(MCMQ)[7]評估,包括回避(7個條目)、面對(8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3個維度。采用4級評分法,每個條目1~4分,各維度標準分=(實際得分-該維度最低分)/(該維度最高分-最低分)×100,若面對維度得分高于回避及屈服維度得分則為積極應對,納入積極組,反之納入消極組]。
83例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BFS-C評分為(70.65±7.38)分。不同受教育程度、照顧時間、社會支持及應對方式精神分裂癥病人的主要照顧者BFS-C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BFS-C評分比較 單位:分
以表1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BFS-C評分為因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應對方式、照顧時間及社會支持是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獲益感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BFS-C評分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研究顯示,主要照顧者的獲益感水平高,可促使其主動了解掌握病人疾病的相關知識,將彼此的關系增強,采取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及困難,更加懂得感恩與責任[8-9]。本研究結果顯示,83例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的BFS-C評分為(70.65±7.38)分。說明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的疾病獲益感水平較低,經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獲益感的影響因素為受教育程度、照顧時間、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
受教育程度低的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難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疾病管理的相關知識,可影響照顧者的自我調節能力及健康生活的建立,在面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疾病管理時多會出現負性情緒,加重心理壓力,降低主要照顧者的獲益感水平[10]。應加強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的健康教育,可通過多媒體、教育手冊及教育講座等方式,提高照顧者對疾病的了解。
應對方式是個體在應激事件中為了降低、緩解不良情緒的策略及手段,積極的應對方式可穩定個體情緒,采取健康行為[11]。若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采取消極應對,可加重照顧者的身心負擔,導致其在對病人進行照顧時多會出現負性情緒、逃避等,減少照顧者的社交時間,為了避免他人的歧視主動回避社交,對病人的病情選擇隱瞞,降低照顧者的獲益感水平[12]。建議應加強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的健康教育,引導其面對困難時應向他人傾訴,并尋求相關建議,以提高獲益感水平。
因精神分裂癥有較高的復發率,為慢性遷延性疾病,照顧時間長,病人的疾病復發次數增多,會降低照顧者對病人疾病的康復信心及自身勝任照顧者角色信心[13]。應加強照顧時間長的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的心理支持,并實施同伴教育,增強照顧者的角色勝任信心。
社會支持為個體通過外部途徑獲取的幫助與支持,良好的社會支持利于調適心理狀況,減輕應激事件對心理的影響[14]。若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的社會支持低下,說明其難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幫助與支持,在照顧精神分裂癥病人時,多會存在負性情緒,且心理壓力及想法找不到他人傾訴,降低病人主要照顧者的獲益感水平[15-16]。應關注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的社會支持情況,鼓勵病人其他家屬、朋友共同承擔病人照顧責任,并指導其尋求社會支持的方法,加強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獲益感的影響因素為受教育程度、照顧時間、應對方式及社會支持,應針對上述因素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提高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獲益感水平。但同時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會對研究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且相關對策實施的有效性尚不清楚。因此,后續還需增加樣本量,進一步證實結論的可靠性,并分析相關對策實施的效果,以指導臨床干預方案的擬定,提高精神分裂癥病人主要照顧者獲益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