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曼,宋新躍,肖 娟,李云雪,孫國強
1.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安徽244000;2.重慶市綦江區古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強基層”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改革方向,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發生以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肩負著疫情聯防聯控第一線,也是促進醫防融合的重要實踐場所[1-2]。近年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在持續增強,群眾對基層衛生機構的服務需求也日漸增加。基層醫療機構資源總量呈上升趨勢,但仍存在規模效率不足、不平衡及員工工作績效處于較低水平等問題,導致基層醫務人員工作滿意度和職業幸福感低下[3-4]。職業幸福感是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積極正向的心理感受和認知,職業幸福感的強弱不僅關系到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更關系到醫療隊伍的穩定性[5]。因此,探討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的提升機制,對“強基層”乃至推動醫療服務事業發展尤為關鍵。性格優勢(character strengths)作為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研究領域,愈加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6]。性格優勢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認知、情緒以及行為反映出來的一組積極的人格特質[7-8]。性格優勢具有可識別性、異質性和可塑性等特征。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性格優勢,若能善加運用,將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增進個體的幸福體驗[9]。同時,性格優勢還可以作為一種壓力防御因素,能夠幫助個體在特殊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不同程度地適應壓力,在個人創傷后成長和復原力中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10]。關于性格優勢干預的“認識-探索-運用”模型(aware-explore-apply model)強調,在積極心理干預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人們發現自身優勢,并且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自身優勢,從而獲得有價值的結果[11]。由此可見,優勢運用在性格優勢對幸福感的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擬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調查基層醫務人員的性格優勢、優勢運用與職業幸福感三者關系,旨在通過了解基層醫務人員性格優勢與積極潛能,提升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為促進基層醫療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建議和策略。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取2022年11月—12月重慶市綦江區21所基層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醫療機構)的454名在職醫務人員進行調查。納入標準:在職醫務人員、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調查時外出進修和學習、輪轉或正在休產假的醫務人員。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問卷
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自行編制。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稱、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月收入等。
1.2.1.2 三維度性格優勢問卷(TICS)
TICS是由我國學者Duan等[12]于2017年編制,量表由15個條目組成,包括親和力(5個條目)、求知欲(5個條目)和自控力(5個條目)3個維度,涉及15種性格優勢。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計分法,即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計1~7分,其維度得分越高說明個體對應性格優勢愈加突出,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3。
1.2.1.3 優勢運用量表(SUS)
SUS是由我國學者Duan等[13]于2018年根據Govindji等的優勢使用問卷進行修訂的中文版,主要用于評定個體的優勢使用情況。量表由14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計分法,即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計1~7分,得分越高說明個體運用優勢狀況越好,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78。
1.2.1.4 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量表
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量表是由我國學者胡冬梅等[14]于2011年進行編制,主要用于評定醫務工作者的職業幸福感,量表由24個條目組成,包括身心健康(6個條目)、價值/能力體現(6個條目)、社會支持(5個條目)、經濟收入(3個條目)和工作環境(4個條目)5個維度。每個項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每個條目有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個選項,其中身心健康維度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說明個體在職業中體驗到幸福感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66。
1.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電子問卷調查方式,通過“問卷星”制作二維碼調查。每所醫院選取并培訓1名或2名調查員,由醫院調查員采用統一指導語向被調查者說明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和填寫注意事項。本次調查共有501人填寫,剔除填寫時間過短、規律填寫等無效問卷,共有454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0.6%。
1.2.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完成問卷調查的454名基層醫務人員來自21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中男106人(23.3%),女348人(76.7%);年齡<20歲7人(1.5%),20~<30歲182人(40.1%),30~<40歲151人(33.3%),40~50歲79人(17.4%),>50歲35人(7.7%);婚姻狀況:未婚102人(22.5%),已婚317人(69.8%),離異35人(7.7%);學歷:中專41人(9.0%),專科183人(40.3%),本科及以上230人(50.7%);職稱:初級244人(53.7%),中級175人(38.5%),副高級及以上35人(7.7%);工作年限:<3年39人(8.6%),3~5年102人(22.5%),>5~10年107人(23.6%),>10年206人(45.4%);月平均收入:<2 000元26人(5.7%),2 000~4 000元194人(42.7%),>4 000~5 000元126人(27.8%),>5 000元108人(23.8%)。
性格優勢的條目均分為(3.59±0.62)分,其中親和力條目均分為(4.03±0.68)分,自控力條目均分為(3.43±0.73)分,求知欲條目均分為(3.30±0.77)分;優勢運用條目均分為(4.92±1.13)分;職業幸福感條目均分為(3.30±0.72)分,其維度的條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為社會支持[(3.69±0.90)分],價值/能力體現[(3.42±0.93)分],工作環境[(3.32±0.95)分],經濟收入[(3.04±1.01)分],身心健康[(2.96±0.98)分]。見表1。
表1 基層醫務人員性格優勢、優勢運用和職業幸福感得分
表2 不同特征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得分比較 單位:分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基層醫務人員性格優勢與職業幸福感呈正相關(r=0.540,P<0.05),性格優勢與優勢運用呈正相關(r=0.684,P<0.05),優勢運用與職業幸福感呈正相關(r=0.551,P<0.05)。見表3。
表3 基層醫務人員性格優勢、優勢運用和職業幸福感的相關性(r值)
以基層醫務人員的性格優勢為自變量,優勢運用作為中介變量,職業幸福感為因變量建立中介模型,應用SPSS中的Process插件,選擇Model 4,Bootstrap樣本選擇5 000,設置參數后,獲得3條回歸路徑模型(見圖1)。路徑1:性格優勢→優勢運用,偏回歸系數為1.174,P<0.001;路徑2:性格優勢→職業幸福感,偏回歸系數為0.292,P<0.001;路徑3:性格優勢+優勢運用→職業幸福感,偏回歸系數為0.354,P<0.001;說明M具有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法檢驗結果顯示,性格優勢對職業幸福感的直接效應為0.572,間接效應為0.435,總效應為1.007,且95%置信區間均未包含0,說明優勢運用部分的中介模型成立,且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43.1%,見圖1。
圖1 優勢運用中介效應模型
在本研究中,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條目均分為(3.30±0.72)分,處于中等水平。這與我國學者汪韻芝等[15]對浙江省1 082名醫務人員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基層醫務人員的職業幸福感水平尚有很大的提升和進步空間。作為國家衛生服務體系的中堅力量,基層醫務人員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然而,基層醫務人員心理異常檢出率較高,工作內容瑣碎、晉升渠道狹窄、薪酬機制不健全等共性問題困擾基層醫務人員,對其心態存在消極影響[16-17]。因此,關心基層醫務人員的職業幸福感也是提升工作績效的重要舉措。本研究發現,在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的5個因子中,身心健康條目均分最低,這與陳群等[18]的研究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就目前而言,基層醫務人員人力資源仍處于短缺狀況、承擔的基層醫療任務逐漸增多,導致其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身體和心理的調適,容易滋生負性情緒,表現出對工作的疲憊感,不能充分體會職業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示管理者應該重視醫務人員身心狀況的變化,適當合理進行資源配置,最大限度減輕團隊成員工作負荷,疏導負面情緒,構建積極正向團隊組織文化,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水平。得分最高的是社會支持,說明基層醫務人員在工作環境中充分感受到領導、同事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關心,構建了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基層醫務人員在工作環境中更好地體驗職業幸福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子女、工作年限和月平均收入的不同是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為40~50歲的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水平最高。這有可能是由于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對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認知,也更能夠在這份工作中體會到身份歸屬感和認同感,更容易得到管理者、病人和家屬對其工作的認可,使基層醫務人員對工作產生積極正向的評價。有2個及以上子女的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水平相對較高,可能因為在家人的幫助和支持下,使工作增益,子女的陪伴讓個體更好地在工作中履行其工作角色,即家庭-工作增益[19]。工作年限越高、收入越高的基層醫務人員其職業幸福感體驗越好,這也可能是由于入職時間越長,其薪酬待遇享受越多,基層醫務人員可以更好地融入團隊,使其更好地在職業中找到歸屬感,從而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提示管理者應注重家庭和工作的雙向遷移,使基層醫務人員學會平衡家庭和工作關系,且不斷完善晉升獎勵機制,激發基層醫務人員內在工作動機,提升職業幸福感體驗,優化服務質量,促進醫患關系和諧。
基層醫務人員性格優勢條目均分為(3.59±0.62)分,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20],表明基層醫務人員的性格優勢發展尚可。性格優勢是指讓個體在擅長的領域表現出色或達到個人最佳水平的能力或天賦[20]。在本量表中性格優勢包括親和力、自控力和求知欲3個維度,其中,得分最高的是親和力,親和力主要是指個體通過自身的一些積極認知和行為與他人保持良好社會關系的能力[21]。而護理的核心內涵是照護和幫助性關系,除了要有過硬的醫療護理技術,還要有良好的護患溝通能力,即人文關懷,通常體現為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病人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的積極幫助。基層醫務人員的關懷能力與自身親和力的強弱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或者說關懷能力是內在親和力的外延,親和力的高低與醫療服務質量也緊密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基層醫務人員性格優勢與職業幸福感呈正相關,且性格優勢對職業幸福感有直接正向預測作用,說明基層醫務人員具有的性格優勢水平越高,其職業幸福感水平越高,與國外研究[22]結果一致。性格優勢作為積極的人格特質之一,在基層醫務人員面臨持續的工作壓力或處于不良的工作環境時,能激發基層醫務人員體內的自我保護機制,積極應對困境,從而使基層醫務人員保持積極的幸福體驗。建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者注重基層醫務人員的性格特點,對其開展優勢培訓,幫助基層醫務人員識別并使用自身性格優勢;重視基層醫務人員親和力相關性格優勢的培養,使其在工作中更好地為病人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提升員工的職業幸福感夯實基礎。
本研究結果顯示,優勢運用在性格優勢影響基層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應為0.435,占總效應的43.1%。這表明善于運用優勢的基層醫務人員能發現自身優勢和內在潛能,更加投入工作,更容易體驗到職業幸福感。研究表明,當個體識別、欣賞和運用自己的性格優勢時,最有可能體驗到積極的心理結果[20]。關注性格優勢可以通過以新的方式識別和使用他們的最佳品質或標簽優勢來增強心理健康,從而提升幸福感。目前,有關性格優勢的干預大多采用的是“認識-探索-運用”模型,當組織積極支持使用個人優勢時,優勢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可以通過培訓管理者來識別基層醫務人員優勢,并為其提供培訓和自我發展優勢的機會,使基層醫務人員充分了解自身優勢并知道發揮優勢的重要性;再通過引導基層醫務人員對自身優勢的合理運用,不斷正面放大其優勢,讓基層醫務人員制定合理的目標促使其在工作中不斷地運用優勢來提升職業幸福感。
綜上所述,基層醫務人員性格優勢、優勢運用和職業幸福感三者關系密切,基層醫務人員優勢運用在性格優勢和職業幸福感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此結果為基層醫療管理者促進員工工作績效和職業幸福感提供了新的干預視角。管理者可采取線下主題心理健康活動,線上進行性格優勢積極心理干預等形式,幫助基層醫務人員識別自身性格優勢,并且將自身優勢合理運用,使其更加專注于工作,提高其在工作中的職業幸福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