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茹,余 偉,朱乃芬,黃靜宜
蘇州市立醫院,江蘇215002
隨著飲食結構及生活水平的提升,超重/肥胖已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1]。超重/肥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2]。育齡前女性超重/肥胖不僅影響其內分泌功能及生育功能,而且會影響孕期母嬰健康,增加不良妊娠結局[3]。有研究指出,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婦其孕期糖尿病、巨大兒及剖宮產等發生率高于孕前體重正常的孕婦[4]。孕期對孕婦做好體重管理,積極控制孕婦體重增長率對預防孕期不良結局的發生具有積極意義[5]。運動干預是預防體重增長的有效方法,傳統運動干預主要對病人進行面對面運動指導,這種干預模式容易受空間與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孕婦孕期能獲得幫助非常有限[6]。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智能手機得到普及,將手機APP作為干預媒介,不僅省時省力,成本低,而且能突破時間及空間限制,使病人出院后仍能獲得系統化健康指導[7]。本研究為了能讓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婦孕期能更好地管理體重,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對孕婦行基于APP的運動管理,并獲得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2022年12月—2023年1月選取我院孕前超重/肥胖孕婦150例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將孕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例。納入標準:1)均為孕前超重/肥胖病人,即體質指數(BMI)>25 kg/m2[8];2)為單胎活產妊娠;3)對研究內容知情,愿意積極配合。排除標準:1)孕前合并其他內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2)有藥物濫用或孕前6個月內未在醫生指引下濫用藥物者;3)不明原因的胎停或復發性流產史者;4)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或乙肝病毒攜帶者;5)合并嚴重精神障礙、功能障礙或惡性腫瘤者。觀察組:年齡22~38(28.42±2.78)歲;孕前BMI 26.84~32.52(28.96±2.78)kg/m2,孕周7~12(8.96±1.02)周;孕次1~5(2.45±0.42)次;初產婦35例。經產婦40例;小學及初中18例,中專及高中22例,專科及以上35例。對照組:年齡22~39(28.63±2.87)歲;孕前BMI 26.92~32.69(29.02±2.87)kg/m2,孕周7~12(9.02±0.98)周;孕次1~5(2.52±0.38)次;初產婦32例,經產婦43例;小學及初中20例,中專及高中20例,專科及以上35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行孕期常規管理。建立孕期檔案后向孕婦發放科室自擬的《超重/肥胖孕婦孕期運動手冊》,并指導孕婦根據手冊內容填寫運動日志,讓孕婦加入微信群,便于孕期管理。定期在微信群中分享預防孕期體重過快增長的相關知識。護士定期對孕婦進行電話隨訪,通過隨訪了解孕婦孕期體重控制情況及是否愿意堅持運動,囑咐孕婦遇到不良情況時到醫院復診。干預時間為整個孕期,對病人隨訪至分娩。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APP的運動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2.1 組建專業的運動干預小組
選取經驗豐富的產科主治醫生1名、康復科主治醫師1名、產科專科護士2名,助產士2名。小組成員全面收集孕婦資料,了解影響孕婦孕期運動鍛煉的因素、運動方式以及運動量,在結合臨床工作經驗及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制定干預計劃。上傳孕婦教育視頻,通過視頻為孕婦提供疾病知識、運動知識,確保孕婦能夠安全、規范地進行運動訓練,并保持較高的依從性。運動干預方案通過手機APP展開,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
1.2.2.2 引導孕婦保持正確態度
護士為孕婦介紹孕期超重/肥胖的危險性,告知孕婦控制體重的重要意義,讓病人意識到運動控制體重的重要性,從而產生正確的態度,并堅持運動鍛煉。
1.2.2.3 規范孕婦主觀行為
護士通過打電話的方式對孕婦進行隨訪,拉近護患距離,讓孕婦感受到護士的貼心與親切。引導孕婦家屬一同參與到運動當中,為孕婦提供社會支持,以此提升孕婦參與運動鍛煉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2.2.4 強化孕婦知覺行為控制
通過微信群為孕婦推送孕期體重控制的相關知識及參與運動的注意事項,讓孕婦能按指導方法進行運動,強化孕婦自我管理規范性與合理性,讓孕婦的居家運動更有實際意義。
1.2.2.5 了解孕婦的行為意向
采取激勵機制,對能夠積極參與訓練且訓練規范的孕婦給予口頭表揚,叮囑孕婦每日將自己的運動視頻上傳到微信群中,如果發現孕婦的訓練動作不規范,則要及時糾正,讓孕婦按照正確方式運動。
1.2.2.6 運動行為干預
干預周期為整個孕期,每周干預次數為5次,每次60 min,其中包括5 min熱身,50 min有氧運動+抗阻運動及5 min放松訓練。具體如下:1)熱身活動。通過原地踏步、頭部運動、正側壓腿及擴胸運動完成熱身。2)有氧運動+抗阻運動。開展35 min有氧運動,可選擇慢跑、快走、游泳等常見運動,運動期間需做好心率監測,確保運動強度適宜,心率應當控制在(220-年齡)×(60%~80%)。進行15 min抗阻訓練,將彈力繩作為運動的輔助工具,對腿部肌群及上肢肌群開展訓練,動作包括上舉雙臂、站立深蹲等,運動分3組進行,10~15次/組,中間休息時間為1 min。彈力繩的強度保持最大負荷60%~70%。值得注意的是,運動需在餐后1 h后展開,可以根據孕婦的實際生活情況自主調整運動時間。早期運動要保持低強度,后期逐漸增加強度。通過談話測試來判斷運動強度,若孕婦在運動過程中仍然可唱歌或聊天,則表示運動強度較低;若孕婦在運動過程中不能唱歌,但可以正常說話,則表示運動強度適中;若孕婦在運動過程中不能說話,則表示運動強度較高。最后為放松訓練,放松訓練的內容與熱身活動一致。
1.2.2.7 通過智能手機APP打卡
讓孕婦在手機上下載指定APP,每日運動后進行打卡,記錄運動時間以及運動的內容,孕婦和護士都能夠在APP上觀看到歷史運動記錄,了解實際運動情況。同時,每天要讓孕婦上傳運動視頻,加強對孕婦運動行為的約束,并便于隨時對孕婦進行孕期運動指導。
1)孕期體重管理知信行情況:參照相關文獻[9],編制孕期體重管理知識、行為及態度量表,每個維度采用百分制評分,評分越高說明該維度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52,效度系數為0.878,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由產科責任護士在病人建立孕期檔案時(干預前)和入院分娩時(干預后)進行記錄。2)體重增長率:由產科責任護士在產婦孕早期(孕12周)、孕中期(孕24周)、孕晚期(孕28周)負責記錄。體重增長率=(孕期體重-孕前體重)/孕前體重×100%。3)不良妊娠結局:由產科責任護士負責記錄兩組妊娠糖尿病、巨大兒、剖宮產及新生兒窒息發生情況。


表1 兩組孕期體重管理知信行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孕期不同時段體重增長率比較 單位:%

表3 兩組不良妊娠結局比較 單位:例(%)
知信行理論屬于新型的醫學管理理論,該理論認為應從認知、態度及行為等方面關注機體健康[10]。研究指出,大部分超重/肥胖病人對自身體重管理的認知、態度及行為并不理想,導致其體重控制效果不佳[11]。本研究為了能讓孕前超重/肥胖孕婦在孕期能更好地控制體重,對孕婦實施了基于APP的運動管理,該款APP是基于行為理論設計的,通過孕婦應用該款APP實施管理,結果表明,觀察組孕期運動管理知信行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基于APP的運動管理可提升超重/肥胖孕婦運動管理知信行水平。這是因為該APP能讓孕婦運動地點與時間不受限制,孕婦可根據自己的習慣、生活狀態自主調整運動計劃,只需要在運動結束后完成APP打卡即可,從而能有效提升孕婦參與運動管理的積極性[12]。此外,孕婦能隨時觀看既往歷史記錄,而護士也能夠實時了解孕婦的運動情況,并對孕婦進行監督與指導,與孕婦加強了交流,從而增強了孕婦參與運動的信心,使孕婦能更好地參與孕期運動[13]。
有研究指出,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婦在孕期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其對肥胖的認知,將有助于其采取積極行為預防體重過快增長,從而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14]。本研究對超重/肥胖孕婦孕期實施基于APP的運動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體重增長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APP的運動管理可有效控制超重/肥胖孕婦孕期體重增長。分析可能由于運動智能手機APP干預可提升病人運動量,研究結果與馬曉云[14]對2型糖尿病病人運用APP進行運動干預獲得的結果一致。這是因為基于APP的運動管理能有效監測孕婦運動項目、運動時長及運動過程中所消耗的熱量,同時孕婦可通過打卡的方式讓產科護士能更好地了解產婦孕期運動管理情況,從而起到督促病人孕期進行體重管理的作用[15]。
研究指出,孕期體重控制不佳會增加孕期糖尿病發病率[16],而孕期糖尿病可引起巨大兒,巨大兒會導致剖宮產率增加,導致不良妊娠結局。本研究對超重/肥胖孕婦實施基于APP的運動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妊娠糖尿病、巨大兒、剖宮產及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APP的運動管理可有效降低超重/肥胖孕婦不良妊娠結局。分析可能由于基于APP的運動管理可督促孕婦孕期積極參與有氧運動,通過指導孕婦持續參與有氧運動,有效促進機體血糖及脂肪消耗,從而避免孕期體重過快增長,有效預防妊娠相關并發癥,改善妊娠結局[17-18]。
基于APP的運動管理能有效提升孕前超重/肥胖孕婦孕期體重管理知信行水平,有效控制超重/肥胖孕婦孕期體重增長率,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孕婦的孕期體重除了受運動干預影響外,還與孕婦孕期飲食有關,本研究并沒有將孕期飲食對體重增長的影響納入到研究中,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差,在日后研究中需要將孕期飲食干預納入到干預措施中,使得干預更加科學、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