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莉,詹憲玲,侯繡瑋,周 文,葉 夢,許保閃,郭曼麗,蔡 敏
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醫院,江蘇223800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會導致病人下肢遠端神經病變或周圍血管病變,足部供血不足,出現潰爛、感染等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嚴重者會影響骨骼、肌肉,甚至導致截肢,降低病人生活能力[1]。隨著醫療水平不斷進展,DF治愈率得到提高,但截肢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導致病人普遍存在焦慮、沮喪、無能為力等不良情緒,對其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2]。無能為力感屬于心理社會學現象,為個人損失的一種狀態,定義為個體認為自己行動不會對事件帶來顯著成果,對于目前情景或事情缺乏控制力[3]。無能為力感水平越高,病人越會感到自己身體無法控制,延長康復時間,降低生活質量。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重點關注老年DF病人無能為力感狀況。目前,關于DF病人無能為力感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DF病人無能為力感的相關影響因素,為臨床干預提供一定依據。
1.2.1 無能為力感量表(PAT)
PAT包括執行行為及決策能力的自我感知、察覺自我控制的情緒反應2個維度,共12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12~60分,得分越高,提示病人無能為力感越強。其中得分≤24分為輕度,得分>24~36分為中度,得分>36~48分為重度,>48分為極重度。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80,效度為0.789,適合中國慢性傷口人群評估[7]。
1.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
SSRS由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對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共10個條目組成,總分12~66分,得分越高,病人的社會支持越多;若得分≤22分提示低水平社會支持,>22分提示中高等水平。SSRS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18[8]。
1.2.3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參考相關文獻后,根據本研究目的及納入病人情況,自行設計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病程(<12個月/≥12個月)、Wagner分級(0~2級/3~5級)、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3 000元)、婚姻狀況(有配偶/無配偶)、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居住狀態(獨居/非獨居)、付費方式(自費/醫保)。
調查者均接受相應培訓,保持統一指導語,避免出現偏倚;調查員考核合格后向病人解釋調查流程、目的及方法以及本研究的保密原則等,取得同意后,開始發放問卷。調查時解釋出現歧義的條目;現場發放及回收問卷,回收問卷時認真檢查,及時補充缺項,將填錯超1/3的問卷剔除,采用雙人錄入法錄入數據,確保準確率。本次發放問卷均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為100%。
120例老年DF病人PAT評分為(32.24±5.79)分,處于中度水平。
表1 不同特征老年DF病人PAT評分比較 單位:分
將老年DF病人PAT評分作為因變量,將表1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Wagner分級、文化程度、居住狀態、社會支持均為老年DF病人無能為力感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老年DF病人無能為力感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
DF多發于老年群體中,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危害性較大,可引發疼痛、睡眠障礙、喪失活動能力等不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病人心理狀態,產生負性情緒,不利于預后[9]。無能為力感作為心理社會反應,因頻繁出現于成人病人中,逐漸受到臨床重視,但在DF中鮮見報道[10-11]。本研究120例老年DF病人PAT評分為(32.24±5.79)分,處于中等水平,臨床應重點關注老年DF病人無能為力感水平,并采用相應干預措施以減輕病人無能為力感。
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Wagner分級、文化程度、居住狀態、社會支持均為老年DF病人無能為力感的影響因素(P<0.05)。分析原因如下。1)Wagner分級:Wagner分級越高,提示DF病情越嚴重,Wagner分級為3~4級提示病情進入晚期,進展到5級會導致截肢。Wagner分級越高傷口感染情況越重,需消耗機體更多營養物質,可能會導致繼發性營養不良,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加重病人軀體及心理負擔,無能為力感較重;且Wagner分級較高的病人自理能力差,給病人帶來生活上障礙,降低自尊心,無能為力感增強[12]。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不同分級的病人,盡早發現危險因素,并采取積極處理措施,預防疾病快速進展[13]。2)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較高的病人對疾病有充分認識,自我管理意識強,能夠遵醫囑服藥,定期就醫,有效控制疾病進展;而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難以識別有關疾病的信息,遵醫行為差,多以消極態度面對疾病預后,不會通過正確途徑加強對疾病管理,不利于疾病恢復,進而加重無能為力感。因此,醫護人員應根據不同文化水平病人制定合理的宣教方案,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文化水平較低病人進行教育,改善其對疾病的片面認知,減輕心理負擔,降低無能為力感[14]。3)居住狀態:與配偶或子女同住的病人接觸性壓力小,心理負擔更輕;而獨居病人日常活動不便時難以獲得幫助,病人更容易產生無助感、焦慮感,多放棄治療,產生無能為力感。因此,護理人員應重視與病人家屬溝通,鼓勵家屬配合病人護理,并傾聽病人內心感受,減輕心理負擔及無能為力感。4)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水平較高的病人能夠獲得來自家人、社會等支持,自我管理行為好,可更好地進行自我足部護理;而社會支持較差的病人需承受更大心理壓力,內心情緒無處訴說,多需自己面對日常生活及護理,無能為力感較重[15]。因此,護士應鼓勵家人、朋友多支持病人,關注病人心理狀況,及時改善不良情緒,緩解其無能為力感[16]。
綜上所述,老年DF病人無能為力感處于中等水平,可能受病情程度、文化程度、居住狀態、社會支持等因素影響。臨床護理人員應根據上述因素采取有效護理措施,以降低病人無能為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