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玲,鐘鴻耀,盧瑞華,熊小滿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廣東510130
急診科是醫院急重癥病人救治的首要場所,也是病人入院治療的中轉站。因此,院內轉運危重病人成為急診科的重要工作之一[1]。有研究顯示,約44%的危重癥病人需由急診進行院內轉運[2]。危重病人病情不穩定,常需依賴醫療器械維持生命體征,加之轉運過程中病人處于移動的環境狀態,存在治療資源短暫性缺乏、醫護人員數量及經驗不足,病人可能出現難以預知的病情變化[3]。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受轉運前的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評估系統Ⅱ(APACHE Ⅱ)評分、動脈血氧分壓、乳酸水平、葡萄糖水平、心率、呼吸頻率、脈搏血氧飽和度和轉運前鎮靜多種因素影響,危重癥病人轉運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高達79.4%,嚴重威脅病人安全[4]。隨著醫院腦卒中中心的建設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急診危重癥腦卒中病人在初步搶救后需要院內轉運,以達到更明確的診斷,并獲得更好的治療。如何為危重腦卒中病人進行安全高效的轉運成為急診科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本研究在急診科腦卒中病人院內轉運過程中應用危重病人安全轉運表格,實現標準化分級轉運。現報道如下。
將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急診科收治的急性腦卒中病人150例設為對照組,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病人150例設為試驗組。納入標準:1)均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5-6];2)參考急診病人病情分級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7]評估病情程度為2級;3)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20分;4)病人需要通過院內轉運完成檢查或進行專科治療;5)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危重癥疾病;2)處于瀕危狀態。對照組中,男89例,女61例;年齡28~92(62.37±12.53)歲;腦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115例,出血性腦卒中35例;NIHSS評分21~40(30.67±2.82)分;APACHE Ⅱ評分20~59(32.63±5.02)分;機械通氣16例;攜帶管路93例;攜帶儀器:無30例,1臺或2臺81例,>2臺39例;保護性約束35例。試驗組中,男85例,女65例;年齡26~93(60.96±10.98)歲;腦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108例,出血性腦卒中42例;NIHSS評分21~40(30.93±2.59)分;APACHE Ⅱ評分21~60(31.98±4.79)分;機械通氣18例;攜帶管路90例;攜帶儀器:無32例,1臺或2臺83例,>2臺35例;保護性約束31例。兩組年齡、性別、腦卒中類型、NIHSS評分、APACHE Ⅱ評分、機械通氣、攜帶管路、攜帶儀器、保護性約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轉運,護士轉運前后通過瞳孔、意識、皮膚等評估病人狀態并記錄,根據既往經驗準備轉運過程中需要攜帶的藥品、器械設備;到達接收科室后與科室醫生、護士口頭交接病人情況。試驗組采用危重病人安全轉運表格。具體如下。
1.2.1 轉運前準備
按照我院急診科設計的危重病人安全轉運表格(見表1)判斷病人是否滿足轉運條件,確定轉運人員資質,逐項記錄轉運前準備事項。轉運護士核實檢查時間、接收科室床位、轉出時間、病人病情,準備轉運需要攜帶的儀器及藥物,準備完成,在對應框內打“√”。由主治醫生對轉運風險進行2次評估,確定轉運人員資質是否恰當,確認后簽名;告知病人家屬轉運風險,家屬無異議后確認簽名。
表1 急診科急危重癥病人轉運記錄單
1.2.2 轉運中監測
轉運過程中由轉運護士監測病人病情,并根據轉運表格中相關內容記錄是否發生不良事件,若出現不良事件在相應項目的框內打“√”,并立即采取干預措施。
1.2.3 轉運后交接
到達接收科室后按照危重病人安全轉運表格中內容與接收護士進行逐項交接,交接完成后簽字確認。
設置專門護士負責統計轉運成功率、轉運時間、轉運途中不良事件發生率、不規范發生率。1)比較兩組轉運成功率。以病人安全轉入接收科室,且病情平穩為轉運成功。2)比較兩組轉運時間(單純性轉運路途時間、檢查等待時間、交接病人滯留時間)。3)比較兩組轉運途中不良事件發生率,不良事件包括心搏呼吸停止、墜床、氣管導管滑脫、補液外滲、設備儀器故障。4)比較兩組轉運行為不規范發生率,轉運行為不規范包括轉運方式不合理、轉運交接不清楚、物品準備不完善、轉運后物品處理不當。
試驗組轉運成功149例(99.33%),對照組轉運成功142例(94.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6)。
表2 兩組轉運時間比較 單位:min
表3 兩組轉運途中不良事件比較 單位:例(%)
表4 兩組轉運行為不規范情況比較 單位:例(%)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及居民生活習慣變化,腦卒中發病率急劇上升,而其治療效果具有高度時間依賴性[8-9]。規范院內轉運流程是確保病人盡早接受專科診治的關鍵,也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10]。目前,雖然國內已形成了急診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的專家共識,但尚缺乏可供借鑒的安全轉運模式。本研究以《急診危重癥病人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為基礎,結合急診腦卒中病人特點制定危重病人安全轉運表格,以優化院內轉運流程,結果發現,試驗組轉運方式不合理、轉運交接不清楚、物品準備不完善、轉運后物品處理不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急診科腦卒中病人應用危重病人安全轉運表格有利于規范轉運行為。急診科急危重癥病人轉運記錄單中對生命體征、意識、瞳孔等多項內容進行評分,準確評估轉運前病人病情狀態,綜合判斷病人是否可以安全轉運,以及轉運風險。表格化的內容可避免醫護人員因情況緊急或個人遺忘導致的轉運不規范行為。
危重癥腦卒中病人病情復雜,進展迅速,轉運過程中需要攜帶多種搶救藥物及儀器,尤其是對機械通氣、氣管插管病人,轉運過程中需要陪檢人員具備扎實的專科知識儲備,以時刻確保呼吸機模式、參數準確,避免出現不良事件[11]。攜帶中心靜脈導管、尿管等管路的病人,轉運的移動環境會增加意外拔管風險,而處于意識障礙、煩躁狀態的病人必要時應進行保護性約束[12]。安全轉運表格對轉運過程中需要的儀器、藥物進行逐項羅列,避免護士在準備時遺忘,保證監測、治療措施的連續性,同時根據病人轉運風險配備相應資質的轉運人員,有充足的能力應對意外事件,確保病人在轉運途中病情穩定。這與本研究中試驗組轉運途中心跳呼吸停止、補液外滲、設備儀器故障發生率更低的結果相符。試驗組轉運成功率99.33%,高于對照組(94.67%),同時單純性轉運路途時間縮短,其原因與轉運途中不良事件減少密不可分。此外,試驗組的交接病人滯留時間較短,可能因為試驗組在到達目的科室后可按照表格中的病人基本情況、意外事件及處理等記錄進行書面交接,內容清晰明了,避免雙方僅口頭交接出現的歧義,有利于接收科室護士快速、準確掌握病人病情及治療情況。
綜上所述,危重病人安全轉運表格應用于急診科腦卒中病人,對促進轉運行為規范化,減少轉運途中不良事件,節約轉運時間有積極意義,有助于提高轉運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