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多地重啟住房貸款“商轉公”業務。“商轉公”,即將商業貸款轉為住房公積金貸款。由于商貸和公積金貸款間存在利率差,“商轉公”后,可以減輕購房者的月供壓力。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重慶、黑龍江哈爾濱、安徽蚌埠等30多個城市邁出“商轉公”腳步。
隨著多地公積金政策松動,人們對“商轉公”的關注也持續走熱。經過檢索,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中,僅10月,關于“商轉公”相關問題的留言就超過了50條。記者梳理發現,留言訴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有的購房者因為遲遲拿不到房產證無法辦理“商轉公”;有的地方“商轉公”需要先自籌資金還清商貸,購房者希望能創新政策,省去籌款周轉環節。
“公積金貸款和商業貸款一樣,都屬于抵押貸款,這就需要辦理‘商轉公的房屋產權明晰,這樣才能更有效管控貸款風險。”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法學會不動產法研究會理事王玉臣這樣解釋房產證是“商轉公”硬門檻的原因。
不過,申請“商轉公”仍有很多限制條件。綜合各地政策,“商轉公”房屋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書,貸款置換對象限于純商業貸款,辦理組合貸的購房者無法申請“商轉公”。此外,一些地方的“商轉公”政策對住房套數、公積金貸款記錄有明確要求。
例如,湖南長沙的“商轉公”業務,僅支持擁有唯一一套自住住房的職工家庭申請辦理;江蘇蘇州要求,“商轉公”的商業貸款為符合條件的存量首套住房商業貸款;黑龍江哈爾濱明確,“商轉公”的申請者應是首次申請公積金貸款。
(摘自《工人日報》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