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兒從南方多省市來到內蒙古大草原。他們在牧民撫養下成長,成就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佳話,這些孤兒被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記者近期采訪了解到,很多“國家的孩子”長大后扎根草原,其中一些人還成為了護邊員。在他們老去后,他們的兒孫接過接力棒,守邊的職責代代相傳。
67歲的額爾敦其木格雖然已從牧區搬到城里居住17年了,但還是會常回草原,看看自己曾經為國守邊的地方。她的大兒子張金山,從十五六歲時就和母親一起騎馬巡邊。2016年,張金山也成為一名護邊員。今年2月,他配合洪格爾邊境派出所開展緝槍治爆工作,勸說多名牧民上繳50多發子彈。
蘇尼特右旗的達日瑪也是“國家的孩子”。她的養父曾在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任邊境聯防員,深受影響的她13歲就加入民兵隊伍,參與巡邊工作。達日瑪的兒子烏尼孟和家距邊境線5公里,他在自家草場安裝了監控終端,時刻對可疑人員和車輛進行監控。幾年來,他上報各種情況達2000多次,堵截邊境周邊非法偷獵和盜挖野生藥材人員80余人次。
“我姥爺是退伍軍人、媽媽是‘國家的孩子,他們都是護邊員。現在我也成為護邊員,繼續守在他們曾經守護過的草原上。”烏尼孟和動情地說,這是一種傳承,他要用現在所做的事教育自己的3個孩子,將來也把守邊的接力棒傳給他們。(摘自《半月談》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