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魯杰

“大管家”讓遺址恢復健康狀態
目前,柬埔寨吳哥窟核心古跡之一王宮遺址,由我國開展修復工作,修復時間長達11年。吳哥古跡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是較早參與保護吳哥古跡修復的國家之一。
正在修復的王宮遺址,曾經的吳哥王朝延續使用400多年,居于整個大吳哥城的核心位置。不久前剛從柬埔寨修復現場回來的浙江古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劉杰說:“柬埔寨主要訴求是祛除遺址病害,散落的石構件能恢復到原有形態,最大程度展現吳哥文明燦爛文化。”
在劉杰看來,管理團隊猶如修復項目“大管家”,需要監管吳哥古跡王宮遺址的修復細節,最終目標是要使王宮遺址回到健康的狀態。
“影像師”數字化記錄修復技藝
尼泊爾地標建筑九層神廟古跡是當地最古老的王宮,2015年在8.1級地震里粉碎坍塌。隨后,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對九層神廟古跡長達5年的文物搶救期間,修復專家也參與其中,用文物數字化技術記錄了珍貴的修復技藝。
兩次趕赴尼泊爾、在修復項目組待了60多天的古建筑專家,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教授回憶起這段親歷,至今還很激動。李志榮教授說,為了九層神廟的修復工作,我國文物修復“國家隊”派出最頂尖的文物專家,還聘請一大批尼泊爾優秀工匠。整個修復工作考驗著工匠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為尼泊爾今后文物修復提供借鑒。為此,李志榮教授團隊綜合集成航拍、三維場景掃描、近景測量等數字信息記錄技術,保存下了修復過程。
“文物數字化融合照相機、工程測量等,能記錄下文物的空間、色彩和現狀信息等。通過數字化記錄,大眾能了解到大型古跡震后重建是一項系統工程,以及傳統工藝、工匠在修復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李志榮說。
“援外修建文物不單是個建筑復原項目,其實還是學術研究。”李志榮介紹,文物數字化技術類似升級版照相技術,如今文物數字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物修復保護工作。
“中國智慧”認可度提高
浙江古建筑設計院首席專家黃滋,是我國較多參與文物修復援外項目的專業人員。在尼泊爾、烏茲別克斯坦文物古跡的修復中,黃滋參與了相關工作。
最近10年里,黃滋去了尼泊爾九層神廟、烏茲別克斯坦西瓦古城、柬埔寨吳哥古跡檢查文物修復工作。讓黃滋印象最深的還是吳哥古跡的修復,從組織頂尖古建專家評審驗收茶膠寺修復項目,再到監管吳哥核心古跡王宮遺址修復,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黃滋表示,文物修復是一項復雜工程,要求技術適宜、材料適配,這樣才能保證文物古跡永續長存。
作為吳哥窟王宮遺址修復項目管理團隊的負責人,劉杰認為,長達11年的修復過程時間跨度長、修復任務重,修復需要精細化、系統性管理。這些管理理念也正是從多年文物修復實踐中積累、總結的寶貴經驗。文物修復工作既是一項工程,也是學術研究和文化的碰撞、交流。通過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文物古跡保護,我們把文物修復技術、文物保護管理理念帶出去。
(摘自《錢江晚報》 吳越 魯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