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財政部網站發布《財政部關于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的通報》,對2022年以來查處的8起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進行通報。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約38.9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約42.2萬億元)之內??傮w上看,地方債務風險在可控范圍內,但還有一些隱性債務在統計之外,它們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債務,一旦地方政府無力償還,就有可能釀成風險。
從財政部公布的8起典型案例來看,隱性債務來源復雜,但城投公司債務是主要來源。比如,有地方要求省屬國有企業墊資建設新增隱性債務,有的通過國有企業舉債融資新增隱性債務等,有的以國有企業為主體融資借新還舊并作為化債處理造成化債不實等。這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變通的做法,嚴重影響了隱性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成效。
深究根源,一些地方和單位的領導干部政績觀存在偏差。在經濟增長政績考核下,有的地方超過財力謀攤子,過度舉債謀“政績”,無序舉債搞建設;有的急于超前發展,只管舉債建設、不考慮還錢;這幾年,為了穩經濟,還有地方擴大投資,使得債務規模增加,債務負擔加重。對待這類現象,必須要從發展觀政績觀上找問題根源,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有多大財力辦多大的事。
不久前,財政部明確要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而對相關責任人予以嚴肅問責,進一步彰顯了對隱性債務問題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
最近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也釋放出明確信號,要綜合看待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僅要從政績觀糾偏和問責角度考慮,更要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上加以防范和化解。
(摘自《南方日報》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