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9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簽署了一份過渡性和平協議,被稱為“奧斯陸第二階段自治協議”,協議擴大了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的自治。盡管向和平邁進了一步,但整個以色列的氛圍變得陰郁起來。激進組織認為同敵人和談是非法的,因此拒絕和談。
這些情況對拉賓(時任以色列總理)和我(西蒙·佩雷斯,時任以色列外交部長,后擔任過以色列總理、總統)的領導權是一種巨大的挑戰。考慮到必須重新喚起人們對和平的熱情、平息宣戰的呼聲,我建議舉行一個大型的集會。拉賓擔心人們不會來,他說:“西蒙,如果失敗了怎么辦?”
“他們會來的。”我向他保證。
1995年11月4日,拉賓和我來到集會地點,驚訝地看到超過十萬人聚集在當時被稱為“以色列國王廣場”的地方,他們呼喚和平。
拉賓真的很吃驚,這是我所見過的他最為幸福的時刻。和拉賓共事這么多年,我從未聽到過他唱歌。而現在,他突然從一個歌本里挑了一首和平之歌,唱了起來。過去,拉賓也從未擁抱過我。但突然,他擁抱了我。
集會接近尾聲,我們準備離開。情報部門的人員進來跟我們說,有人可能要奪取我們的性命。出于安全的目的,他們希望我們能分開走。過了一會兒,我開始下樓,走向我的轎車。在踏進車前,我回頭看到拉賓正走下樓梯,大約在我身后30米的地方。警衛人員為我打開車門時,旁邊突然傳來了巨大的響聲,我分辨出那是三聲連續射擊的聲響。在許多年之后,這些聲響仍然會在夜晚把我驚醒。
我努力站起身來,“發生什么事了?”我向安全警衛喊道。但他沒有回答,而是將我推進了車內,爾后車子發出刺耳的聲音駛向以色列安全局總部。
我不停地說:“告訴我發生了什么?”
直到那時我才聽說,拉賓被擊中,已被送往醫院。“醫院在哪里?”我質問道,“我馬上要去那里。”
“你不能去,”一名警衛說,“你仍有生命危險,我不能讓你出去。”
“隨你怎么說,”我說,“但如果你不把我開車送到那里,我就走著過去。”意識到他們在這件事上沒有什么選擇,安全專員答應了我的要求,飛快地駕車送我去了醫院。
到醫院后,院長聲音沙啞地說:“我很遺憾,但不得不說,總理已經死了。”這話就像一把刀刺進我的胸口,令心臟受到重擊。
過了好一會兒,司法部長走近我說:“我們必須立即任命一位新總理,”他強調,“我們將提名你,現在正在召開緊急內閣會議,我們必須離開醫院,直接去那兒。”
在會議中,所有的部長都認為,我應該接任總理,并在現場投票任命我為拉賓的繼任者。這是我一生中感到最為孤獨的時刻。
我們的整個國家處于震驚之中,不僅因為我們的總理遇刺,還因為行兇的那個男人。他是以色列人——我們自己人中的一個,這個極端主義分子糊涂至極,企圖阻止我們走向和平。人們自發地舉行游行,不是為了抗議,而是出于愛,成千上萬人走上街頭守夜,為我們失去的領袖點燃蠟燭。我感到整個國家的重擔現在落在了我的肩頭。(摘自《大夢無疆》 西蒙·佩雷斯(以色列)著 吳越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