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青(1923-2010年),原名林墨卿,是林則徐的五世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外交部工作,是新中國資深外交家。1944年,他前往延安,在那里從事“半官方外交”。后來,他將這段經歷寫進了回憶錄里。
我黨開始有了“半官方外交”
1944年7月,中緬印戰區美軍參謀部情報官員包瑞德上校,率領美軍觀察組第一批人員來到延安。
由于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中央決定在延安設立外事組。當時,毛澤東和周恩來提議楊尚昆(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兼任組長,王世英和金城為副組長,主要任務就是做接待美軍觀察組的工作。楊尚昆對外以“軍委秘書長”身份出面。就這樣,1944年夏秋,中共開始有了“半官方外交”(周恩來語)。
包瑞德上校率領的美軍觀察組于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分兩批飛抵延安。周恩來親自到機場迎接。中共高度重視觀察組的到來,將其看作是“我們在國際間統一戰線的開展,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中共中央、邊區政府和八路軍、新四軍等黨政軍的負責人多次會見觀察組成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也經常不拘形式地同觀察組成員進行會見和交談。
專門修建了“豪華”的
“窯洞賓館”
美軍觀察組住的窯洞是我們專門為接待他們建的,是當年全延安最“豪華”的“窯洞賓館”。窗戶都粘貼了白紙,墻用的是灰磚,很結實。磚塊之間還用沙土夯實了。我記得每個窯洞里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還有個臉盆架,一個毛巾架,而且一人一張木床。在當時的延安,這個條件算是很好的了。
1944年9月以后,美軍觀察組前往敵后根據地參觀訪問,同時執行建立氣象站、確認美軍緊急著陸點等任務。
日方獲悉有關情況后竭力破壞阻撓,以數千美元的高價懸賞觀察組成員。1945年1月,觀察組成員惠特塞為考察設立氣象設施的地點,前往位于太行山區的榆社縣堡下村考察。他的使命是負責向降落在敵占區的飛行員提供盡可能的救援。考察途中,惠特塞遭遇日軍襲擊,他和翻譯當場犧牲,八路軍也付出了重大傷亡。朱總司令提議建個惠特塞紀念堂。這樣,就把延安鳳凰山下美軍觀察組的食堂命名為“惠特塞紀念堂”。
毛主席怒斥美國人出爾反爾
1944年秋,赫爾利作為美國總統個人代表來華。他為調處國共沖突于11月上旬訪問延安,并作為證人在中共中央提出的五條協定草案上簽字。但在國民黨拒絕五條協定草案后,他反過來對中共施加壓力,要求中共接受國民黨的方案。中共領導人對他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極其憤慨。
赫爾利違背自己的承諾后,包瑞德勸我們不要頂撞赫爾利。毛主席氣憤,毫不客氣地對包瑞德說:“你們美國人吃的是面包,我們吃的是小米,你們美國人吃飽了飯愿意干什么是你們的事。”毛主席的意思很清楚:我們中國共產黨堅持自己的路線,走自己的路,根本不懼怕美國人。
12月8日,毛主席在與包瑞德談話時再一次義正詞嚴地闡明了立場,指出:五條協定草案是中共的最后條件,中共已經作了最大讓步,同意蔣介石作為領導,同意中共軍隊接受全國軍事委員會的統一指揮,中共已讓無可讓。
這段時間,除了內部的聯絡、翻譯、研究外,最重要的就是搞對外宣傳和友好聯絡。對象除了美國軍官外,還有其他一些外國朋友。他們到延安后都住在美軍觀察組招待所,由我們給安排會見、參觀等項目。毛主席有一次跟美國著名記者斯特朗女士談話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個論斷如今已經家喻戶曉了。
總體來說,美軍觀察組在延安的近3年間,對宣傳我方政策、擴大影響、結交國際友人,是有積極作用的。中國共產黨搞外交,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
(綜合《從延安到聯合國——凌青外交生涯》《光明日報》 ?凌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