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辜負人,或者被辜負
只是,一定莫要辜負了這
一月細雨,二月春芽,三月桃李
四月芳菲,五月香粽,六月輕雷,七月流火
八月秋高,九月菊黃,十月斜暉,十一月霜白,十二月雪飛
11月8日·立冬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起始。立冬在古代是“四時八節”之一,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非常重要的節氣。
在古人看來,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水面初凝,開始結成薄冰,山色倒映其上,也是美景一番;二候地始凍:氣溫驟降,地表看似凍結,卻在醞釀著生機;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野雞類的大鳥不見了蹤影,古人認為它們變成了大蛤,寄托著對生命生生不息的認知。
吃餃子·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這補冬的規矩便是吃餃子。餃子兩邊翹起,中間圓鼓鼓,看起來就像是人的耳朵,所以餃子也叫“嬌耳”。因此一句“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便為吃餃子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吃鴨子·立冬還有著“北吃餃子南吃鴨”的說法。蘿卜老鴨煲便是立冬時在南方經常出現的滋補佳品。
吃生蔥·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蔥性溫味辛,吃下去后能讓人出汗。一到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喜歡吃生蔥,以抵抗南京冬季的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立冬時,人們一般會把剁碎的蔥末放在小碟子里,再加點香醋、香油,和其他食物拌著吃,爽口卻不至于辛辣,也算一道冬日美味佳肴。
農歷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下旬期間·侗年節
侗年節,流行于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等侗族聚居地的傳統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侗年節是侗族人民感謝祖先保佑的傳統節日,也是侗族家人團圓、慶賀豐收的節日,同時還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節日。
節日前一天,家家戶戶備好豆腐、魚蝦,當晚用酸水煮熟,經一夜冷卻后成“凍菜”,節日當天便以“凍菜”祭祀祖先。是日,侗族人民拿出各種備好的“凍菜”和糍粑以饋親友,叫“吃楊粑”。過農歷大年時,親友要如數奉還,叫“還楊粑”。
節日里,各家還要殺豬宰羊表示慶賀。節日當晚,人們以肉食為主,忌食蔬菜;而且煮的米飯要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飯前,老人們在神龕和“祖宗角”擺上祭品,燒香焚紙,祭祀祖先,然后全家歡宴。
侗年節最重要的儀式是“斗莎”(唱祭祖歌),“斗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還是老人們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無論是小孩,還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們都要通過“斗莎”來教育下一代培養為人處世、明辨是非、勤儉持家、尊老愛幼等品質。
節日當天的主要娛樂活動有斗牛,青年男女還會通過玩山、對歌、跳蘆笙等活動尋找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