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媛
摘 要 核心素養導向下,語文教師應重視高中生的文化認知與理解能力、審美意識以及思維品質等方面的發展需求。以整本書閱讀為導向的語文教學中,要增強導讀環節的趣味性,提升高中生閱讀興趣;建設任務驅動模式,講究閱讀方法;增設交流研討環節,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 興趣? 方法? 思維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部分構成,教師要圍繞核心素養發展要求積極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使學生核心素養獲得全面發展?!罢緯喿x與研討”是新課標下的重點學習任務群。教學中,要使學生學會閱讀、熱愛閱讀,在閱讀中優化思維品質,感悟文化魅力,提升審美鑒賞水平。
一、激趣導讀,增強閱讀興趣
學生能否完成整本書閱讀任務,興趣是關鍵要素。若缺乏興趣,學生很難自主完成閱讀任務。要通過有助于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導讀方式,增強作品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養成主動閱讀的好習慣。
比如在對《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指導中,可以為學生播放剪輯版的1987版影視劇《紅樓夢》作品,相比直接播放某一集電視劇,經過剪輯的視頻節奏更快,呈現的信息量更大,不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作欲望。學生可以通過對喜歡的人物與情節進行自主研讀、合作探究,加深對該著作的認知理解。不少學生都曾觀看過《紅樓夢》電視劇,對演員演繹的形象有所認知,所以通過觀看剪輯版電視劇能讓學生對作品的整體脈絡有更清晰的了解,拉近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距離。教師可利用作品中的神話元素引導學生探究作品的神秘色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讓學生欣賞“青埂峰下石頭”的故事,讓學生在了解作品淵源的同時,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梢越柚髡卟苎┣矍鄣娜松洑v進行導入,讓學生在作品中去尋找映射作者自身的內容。
比如在《水滸傳》整本書閱讀教學時,首先借助影視作品或者音樂作品導入,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經典片段及《好漢歌》,也可以選擇剪輯版視頻,使學生了解故事整體脈絡與主要人物。
面對這種角色數量較多的著作,教師可以人物為切入點設計導入環節,可讓學生先自主閱讀作品,再借助思維導圖對其中魯智深、林沖等自己印象深刻的角色的行跡進行勾勒。在導入環節中,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考查,為學生設置一些趣味性題目,比如猜字謎“愚公移山謀非淺”,或者讓學生搶答角色的名字與綽號,再將學生預先制作的思維導圖展現出來,讓學生加深對書中人物的熟悉,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學生可在此環節交流自己所喜歡的角色、經典片段以及具體原因。而后精讀“三打鄭屠”“三大祝家莊”“燕青打擂”等片段,深入探究作品在寫作手法與語言運用方面的獨特之處,包括精準的描寫角度、生動恰當的比喻以及精彩紛呈的細節描寫。
教師若想讓學生主動地完成閱讀任務,就必須要重視閱讀興趣這一的起點,借助有效的導讀方法,培養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欲望與探究熱情,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借助古典文學作品幫助學生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深刻內涵。
二、任務導向,掌握閱讀方法
為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核心素養,教師應注重對閱讀方法的傳授,引導學生同時完成閱讀與思考兩項任務。通過內容明確且要求具體的任務讓學生在面對篇幅較長的文學作品時,可快速確定閱讀方向,高效完成自主探究任務。
比如在《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時,可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其思考:為何中國人喜歡種菜?為什么中國與外國對親戚的稱呼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少學生會認為閱讀學術著作的過程很枯燥,缺乏閱讀積極性。借助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任務能使學生對閱讀任務產生好奇心。學生可以對這兩個問題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閱讀,了解到中國社會所具有的鄉土性特點,土地對于傳統中國人的重大意義,并聯系《西游記》作品,孫悟空在取經路上總是喜歡召喚土地爺來詢問情況。學生在探究問題時,能夠認識到這一學術專著的價值。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中西方在親戚稱呼上的差異。帶著這個疑問,學生能更為認真地閱讀該書,認識到婚姻與生育事實對我國社會中親屬關系的影響,由婚姻與生育所結成的網絡,在不斷地向外延伸。有學生發現作者用“石頭擊水”“捆柴”分別比喻中國與西方社會,極為生動地突出了中西方社會差異,中國社會顯現出“差序格局”的特點,而西方社會則顯現出“團體格局”的典型特征。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能主動閱讀與了解書中的內容,還能夠掌握整本書的閱讀步驟與方法,初讀環節進行瀏覽與略讀,掌握作品的篇章格局、主要內容以及體例,對重要觀點及概念進行標注勾畫,比如“橫暴權利”“社會圈子”等詞,嘗試用自己的語言對其加以解釋,完成對作品邏輯結構的梳理。精讀階段可同時進行閱讀與批注,摘錄重要詞句,記錄讀書筆記,撰寫書評。研讀時,既可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與布置的任務進行反復閱讀與揣摩,也可以自主發現與提出問題,與其他同學合作解決,學習作品的語言運用技巧,領悟其文化價值觀。
任務驅動模式下,教師要將作品內容解析與閱讀方法傳授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究、總結閱讀方法,切實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交流研討,優化思維品質
交流研討是整本書閱讀中的重要環節。在此環節中,學生能在深化作品內容與觀點的基礎上,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與提升邏輯思維水平。教師要圍繞作品內容,貼合高中生的學習生活設計議題,讓學生在觀點碰撞中,培養思維能力,優化思維品質。
比如在《論語》整本書閱讀中,要以“孝”為線索設計閱讀探究任務與交流研討議題。首先,讓學生對《論語》《詩經·蓼莪》與《孝經》中與“孝”有關的資料進行閱讀梳理,感受古人對父母的情感,了解《孝經》對“孝”的傳承,分析子女對父母表示孝心的具體表現。教師可為學生播放關于“孝悌園”的視頻,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與“孝”有關的現象。最后,結合教材課文《陳情表》,分析在傳統文化體系中“孝”和政治之間的關系。
自由交流環節,教師可列舉研討議題:我們在孝順父母時,是否必須對父母的指令與言論做到言聽計從?可讓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就這一議題展開辯論與交流。有學生提出,因為父母的生活閱歷更加豐富,因此應當做到聽父母的話;也有學生認為,時代在不斷發展,父母的經驗并不一定適用任何情況,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必須要有自主意識。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生引經據典,說事實,擺道理,差異化的思維激烈碰撞,對“孝”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完成前期閱讀后,大部分學生都會產生表達欲望,教師要把握好時機,組織各種形式的研討交流活動,讓學生將寫作與名著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自主選擇文體、創作主題與寫作方式,比如致作者的一封信,綜述分析、人物小傳、續寫改寫等。通過研讀交流,學生深化了傳統孝道的認識,也培養了開闊性、深刻性、辯證性、創新性思維,優化了思維品質。
核心素養下的整本書閱讀是要讓學生積累閱讀經驗,掌握閱讀方法,優化思維品質,提升核心素養,理應抓實抓好,抓出成效。
[作者通聯:江蘇張家港暨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