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華
作業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發展數學能力。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及新課標的實施,如何優化作業設計,為學生過重的作業減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作業需求,如何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實現提質增效減負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下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近年來,作業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已經導致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創新能力薄弱,甚至部分學生出現了學習焦慮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成長。
(一)作業缺少素養立意的作用
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作業的知識立意,忽視其素養立意。大部分教師認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就是多做練習,只把作業的價值體現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方面,忽視了作業對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發展的作用。2022年版新課標在“學業考試水平”的“命題原則”中指出,堅持素養立意,凸顯育人導向。作業不僅僅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與方法,更要讓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鍛煉數學思維、積累解題經驗,發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良好的情感和道德,真正發揮作業的育人價值。
(二)作業缺少個性多元的內容
大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是教材內容,或從配套的教輔材料中選取一些習題,提供給學生練習,但是結合學情自編自創的習題較少。學生完成的作業缺少探究性與實踐性,顯得繁重無趣,每天在機械、重復的題海練習中,思維得不到訓練、個性得不到發展,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三)作業缺少分層設計的結構
目前小學數學作業存在“一刀切”的普遍問題,沒有考慮到作業能否達到“優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的訓練目標。平時布置的作業經常會出現優秀生做起來易如反掌,沒有思維含金量;學困生難如登天,重點知識不達標,難題更不會。這種作業設計背離了義務教育階段“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培養目標。
(四)作業缺乏實踐創新的形式
目前小學數學作業多來源于書本知識,形式也局限于紙筆測驗與練習,將作業融合于日常生活實踐的機會不多,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應用能力相對薄弱。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如查閱資料、校外調查等,提升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五)作業缺乏學科融合的意識
現實中的小學數學作業常常缺乏和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造成各學科學習變得獨立無交集。實際上,小學數學學科和語文、體育、美術、音樂、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都有密切聯系,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及核心素養的形成,都離不開作業的有效運用。當前國家倡導的作業減負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合理、有效的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交流的橋梁,是學生鞏固知識、掌握技能、發展能力的關鍵內容。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是為學生減負增效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
(一)突破唯一,突出作業的開放性
不少教師所設計的數學作業,已知條件和問題完全具備,答案也幾乎是唯一的,雖然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機械性訓練,難以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及方法的靈活運用能力。開放性作業可以讓學生在鞏固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打破思維定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數學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知識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習題:
1.把一根長( )米的繩子,平均剪成( )份,每份占這根繩子的( ),每份是( )米。
2.興安小學合唱隊有60名女生,___________,男生有多少名?(請你用上,把題目補充完整并解答。)
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及能力完成上述兩道開放性作業,尤其是第2題,由于思考角度不同,作業存在多種結果:
方法一 補充:男生人數是女生的,列式:60×
=20(名)
方法二 補充:女生人數是男生的,列式:
60÷=180(名)
方法三 補充: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多,列式:60×(1+)=80(名)
方法四 補充: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少,列式:60×(1-)=40(名)
方法五 補充: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多,列式:60÷(1+)=45(名)
方法六 補充: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少,列式:60÷(1-)=90(名)
設計這樣的開放性作業,不僅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落實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還在習題練習中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關注分層,突出作業的層次性
針對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及心理特點,習題設計的層次性應遵循“基礎—提升—拓展”的模式,降低習題的坡度,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自由選擇不同層次的習題完成訓練。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知識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道題:
1.基礎練習。(★)
三年級的學生用一根繩子在操場中央圍了一個長7米,寬5米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米?
2.提升練習。(★★)
同學們又用這根繩子在操場中央剛好圍成了一個正方形,請問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米?
3.拓展練習。(★★★)
如果他們想在操場上靠墻圍出一個長20米、寬2米的長方形,可以嗎?試著畫圖計算并說明理由。
這三道習題設計較好地突出了層次性。針對第1題“基礎練習”,學生能根據周長的計算公式,通過模仿性的思考直接算出結果;第2題“提升練習”通過變式性設計,培養學生逆向思考問題的能力;第3題“拓展練習”則要求學生必須聯系實際情境,將數學模型轉化為現實中的數學問題,通過數形結合直觀地感知圍成的長方形必須是用一條長靠墻才可以。這種循序漸進的習題設計模式,符合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訓練需求,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三)豐富形式,突出作業的多樣性
1.操作類作業。
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轉化,必須借助學生的動手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只有在操作中不斷嘗試、調整,才能完善認知,發展空間觀念。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三)”知識后,教師可以布置下面一道習題,如(圖1)所示:
圖1 從前面觀察幾何體圖
如果一個幾何體是用5個小正方體擺成的,從前面看和圖1一樣,它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
這道題對學生來說,僅憑空間想象完成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輔以動手操作,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由立體到平面、由平面到立體的過程,幫助學生實現二維到三維的轉換,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
2.調查類作業。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學情需要,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作業。比如,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知識后,教師可以設計“班級要舉辦一場生日聯歡會,在哪個月份舉行比較好?”的生活小調查。組織學生開展全班同學出生日期的調查,在小組內交流調查結果,再根據每個小組匯報的數據進行決策。在調查中,學生親歷數據收集的過程,掌握統計方法,切身感受到了統計知識的應用價值。
3.整理類作業。
整理類作業主要是對一節、多節或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回顧與梳理,教師可以通過寫數學日記、數學小報、畫思維導圖等方式引導學生完成知識整理,提高知識體系的條理化、結構化和系統化。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整理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點,進一步理解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這些圖形的內在聯系,明確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幫助學生構建多邊形面積計算的結構化知識體系。
4.查閱類作業。
人教版教材中都會出現“你知道嗎”板塊,有介紹數學知識、數學史話、生活常識、文化名人、自然奧秘等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這部分內容做進一步研究。例如,在學習“年月日”知識后,布置課后任務:同學們,關于時間的數學知識還有很多,如果你對其他的時間知識感興趣,可以到圖書館或網上查一查,并和同學互相交流你所了解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或到圖書館翻閱相關書籍,深入了解地球自轉、二十四節氣、北京時間等知識,更加詳細地認識年、月、日,實現對學習內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同時,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悟數學家們百折不撓的鉆研精神和數學文化價值,加深對數學史的了解,達到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滲透,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四)整合學科,凸顯作業的融合性
新課標要求提高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加強各學科之間知識與方法的聯系。數學學科的學習并不是孤立、封閉的,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及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設計學科融合的數學作業。
1.和思品學科融合。
數學作業作為學科育人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觀、思想觀融入其中,發揮學科育人作用。
例如,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1)請用12時計時法表示下面時間。
9時22分( ) 18時48分( )
(2)飛船推進艙是它的“動力心臟”,呈圓柱形,底面積約6.15平方米,高約3米,它的體積約( )立方米。
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科技實力的進步與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這樣的作業設計實現了知識傳遞與價值引領、思想教育與素養培養的和諧統一。
2.和語文學科融合。
在學習“百分數的認識”知識后,教師可以在練習中設計以下“成語中的百分數”習題:
半壁江山( )百里挑一( )百發百中( )
十拿九穩( )天方夜譚( )平分秋色( )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說一說成語中的百分數,提高學生對百分數讀、寫法的掌握程度,并進行語文知識的有效滲透,實現學科融合。
3.和美術學科融合。
教師要找準數學知識與美術學科的關聯點,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作業。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知識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尺規作圖,用圓設計出漂亮的圖案,嘗試創造數學美,體會數學的學習價值。這樣不僅陶冶了學生的藝術情操,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4.和音樂學科融合。
音樂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兒童的智力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小學生天生愛玩好動,喜歡美妙動聽的音樂,把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置于朗朗上口的音樂旋律中,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例如,在學習“乘法口訣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拍手歌記憶口訣。再如,在學習“年、月、日”后,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大小月,教師可以將“拳頭記憶法: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歌訣記憶法: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七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融合音樂節拍,設計成小歌謠,讓學生吟誦,借助生動的音樂節奏,幫助學生深刻記憶大小月,在寓教于樂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5.和體育學科融合。
數學和體育看似兩個毫無關聯的學科,其實兩者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教師可以開展數學與體育學科融合主題式學習活動,讓學生在運動中找尋數學的秘密,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例如,在學習“時、分、秒”知識后,教師可以依托體育課的“跳繩”“跑步”“仰臥起坐”等運動內容,讓學生深刻體驗1分鐘能完成多少,或者跳繩200下、跑200米、完成20個仰臥起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又能培養學生加強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意識。
以上聚焦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真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別開生面的跨學科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愛,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互助學習,凸顯作業的合作性
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互助學習是實現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有效方式,教師應積極開展小組合學,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數學素養。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綜合與實踐——我們的校園”知識后,教師可以根據學校情況,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鋪設地毯、布置宣傳欄等真實問題,指導學生明確活動主題后采取分組研究的方式,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實踐中,一起交流從哪幾個角度思考問題,如何做到既全面考慮各種情況,又考慮經濟實惠、整潔美觀等因素。這項作業涵蓋了搭配、計算、面積等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鞏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團隊精神。
三、結語
在學生鞏固深化所學知識、發展技能、形成素養的過程中,作業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推進教學改革與落實“雙減”政策教學中,優化作業設計實現減負增效已越發重要。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準則,以領悟作業編寫意圖為前提,以學情為依托,多角度、多層面進行作業的優化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業的育人導向功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