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程 謝士成
(1.山東瑞程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山東日照 276800;2.日照建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山東日照 276800)
在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各個領域已經廣泛開展信息化建設,特別在建筑工程行業,信息化技術可以為工程建設工作提供良好保障。
(1)并未深入挖掘信息。在建筑項目建設中進行應急管理活動,一些信息存在內在關聯,傳統管理模式中信息分布不集中,無法深度加工應急信息,進而無法為應急管理活動提供支持與指導,無法深入挖掘深層次的信息。信息分布不夠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建筑項目建設過程中參建部門較多,并且不同部門的組織架構存在差異,不同業務部門產生的數據流通效果差,使得信息分布不夠集中。
(2)信息存儲主要采用紙質形式。傳統管理模式主要通過紙質方式儲存與傳遞信息,導致應急管理活動中,無法充分共享應急信息,還會造成信息不暢通問題。
(3)信息無法快速傳遞。管理層級多、信息來源廣,以往信息傳遞方式主要采用電話與紙質文件等形式,影響了信息傳遞速度,延誤了信息管理的最佳時機[1]。
(1)集中儲存、共享應急信息。建立信息化平臺,統一儲存各種應急信息,保證不同專業、不同部門之間能夠共享信息,防止發生信息孤島問題。
(2)快速傳遞應急信息,通過信息化平臺對信息傳遞制定統一要求,借助郵件、電話、網絡等渠道快速傳遞信息,保證應急管理可以及時響應,充分強化應急管理質量與效率。
(3)通過計算機技術合理規劃應急管理工作。在地理信息、計算機技術、遠程監控以及數據庫等技術不斷發展過程中,信息化應急管理可以對應急信息的內在規律進行深度挖掘,為管理人員提供決策依據,保證應急決策的合理性[2]。
(1)構建建筑項目風險3D 模型。建筑項目施工難度大、周期長、規模大、技術復雜以及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為了對建筑項目各個環節風險進行系統性分析,可以選擇WBS-RBS 結構分解風險,構建建筑項目風險3D 模型。
第一,時間維。時間維主要指根據建筑項目的建設規律分解成不同時間段,建筑項目建設一般需要經過項目建議書、可行性分析、設計、施工準備、正式施工以及竣工驗收等環節。
第二,WBS(工作結構的分解維)。為了保證建筑項目建設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把各項工作根據分項、分部、單位等工程進行逐級分解,建立不同作業模塊。建筑項目涵蓋主體項目、防水項目、地基項目等,需要層層分解、逐級細化,為精準識別風險要素提供保障。
第三,RBS(風險因素的分解維)。RBS 可以選擇4EIM法,即建筑項目風險來源于環境因素、方法因素、機械因素、材料因素。
(2)建立風險管理制度。結合風險管理理念,建筑項目風險管理涵蓋風險識別、分析與評價、處理、監控等內容。建立全程管理制度主要是為了保證風險管理觀念可以在建筑項目各項工程中均得到有效落實,特別在應急預防環節。建筑項目所有參建方需重點監控重大風險源,做到有效預防,出現應急事件后,對其原因進行快速識別,及時制定應對措施。其中基礎環節是風險識別、分析與評價,基于此制定風險應對措施,并通過風險監控了解風險治理情況[3]。
第一,借助3D 風險模型識別風險源因素,通過評價矩陣法分析評價風險,科學制定風險等級標準,結合專家經驗對風險概率級別、損失級別進行評估,構建評估矩陣,見表1。

表1 風險評估矩陣
第二,風險應對。根據建筑項目建設活動中風險源制定應對措施,盡量減低或避免風險損失,實現風險轉移,借助工程保險、合同轉移降低管理者損失。比如,借助合同形式向安全預警部門轉移建筑項目的預警風險。只有風險降低,才能降低損失概率,減小風險損失程度,比如要求安全管理負責人定期開展用電安全檢查活動。開展項目管理活動,借助制度方式對某些活動強制禁止,禁止現場人員站在吊車作業區域,保證現場人員安全,避免風險的發生。
第三,風險監控。跟蹤控制重大風險源,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后,對風險因素變化狀況進行觀察把握,選擇相關管理措施或是技術措施。監控內容涵蓋風險狀況、是否需要調整管理方案以及應對措施落實情況等,定期編制跟蹤報告[4]。完成風險管理工作后,總結風險管理工作,編制風險報告。
應急預案涵蓋編制環節、評審環節、培訓演練環節與實施環節。
(1)編制應急預案。此過程應該遵循動態性、標準化與針對性原則,確定應急預案級別與類型,根據范圍把應急預案劃分為現場預案、綜合預案以及專項預案。根據事故可控性、現有危害與衍生性等要求,把事故劃分為市級(Ⅲ級)、公司級(Ⅱ)、現場級(Ⅰ)。
綜合預案屬于總體預案,為應急行動提供整體思路。綜合預案主要涵蓋5 項內容:編制總則,涵蓋工作原則、依據、目的、適用范圍與分類分級等;組織體系,涵蓋專家組、工作機構與領導機構等;運行機制,涵蓋信息發布、應急處理與預測預警等;應急保障,涵蓋物資保障、人力資源、通信保障以及物資保障等;監督管理,涵蓋檢查、宣傳培訓以及預案演練等[5]。
(2)評審預案。通過預案評審,審查與評價預案成果,實現應急預案的優化。可以選擇定量評審方法與定性評審方法,定量方法可以實現精準評審,然而缺乏良好可行性。定性方法主要是評估應急預案可操作性、有效性、科學性與整體性,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選擇定性法。評審預案涵蓋4 項內容:決策指導性,比如現場符合性、預案針對性以及措施科學性;描述邏輯性,比如不同環節的邏輯關系、內容描述規范性與準確性等;可操作性,比如保障充分性、內容合理性以及措施有效性等;文件完備性,比如體系銜接性與要素完整性等。
(3)培訓演練。選擇網絡教育、動畫、文字以及其他方法技術,結合建筑項目典型事故進行直觀培訓活動,有效提升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減災技能以及互救能力。定期開展培訓活動,可以借助分組比賽、現場測試與網絡測試等方法對培訓成果進行考核,編制考核報告。
(4)實施預案。應急預案實施主要涵蓋選擇預案、動態調整預案、發布預案等。選擇預案,即結合應急事件類型、級別等性質,通過預案庫合理確定預案,借助關鍵詞對類似事故處理手段進行搜索,挑選最優處理方法。需要對編制標準進行統一處理,數字化與模板化預案,為有效、快速地選擇預案奠定基礎。
在實施應急管理活動時,資源管理工作屬于基礎內容,要在短期內快速配置相關資源,其屬于應急救援管理的難點內容,也是管理機制的重點內容。資源管理主要涵蓋資源布局與資源調度兩方面內容。
(1)資源布局。資源布局工作主要涵蓋資源選址與資源配置內容,即通信、公安、交警、消防、醫療等應急人員與機械、材料等應急物資的選址,確定資源配置數量,為應急中心提供資源保障。現場項目部負責應急人員的建設單位、施工企業與監理單位等內部力量選址,外部選址主要遵循職能部門的管理原則進行,在施工現場周邊進行選址。
資源配置需要基于區域中風險事件規模、類型與概率的評估結果,按照應急預案內容對所需物資類型與數量進行確定。為了確保符合應急資源的儲備要求,結合資源選址以及配置計劃,匯總布局信息,同時對資源管理狀況、儲備狀況進行定期巡查,編制巡查報告。
(2)調度應急資源。發生突發事件后,結合現場情況,對資源需求情況與資源布局情況進行確定,為實現資源調度最快速、供應物資數量最充足的目標,對調度線路進行優化,編制調度方案。資源調度屬于動態管理,調度方案需要結合應急救援的救援有效性、道路通暢性與氣候條件等約束條件進行動態優化[6]。
優化資源調度工作主要是為了保證資源調度時間與調度數量最優化,約束條件涵蓋道路保障情況、供應數量與資源地址等,為了對動態多目標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可以選擇網絡優化、動態規劃與多目標規劃的方法。信息化管理系統可以引入GIS 技術,選擇Dijkstra 算法,對道路保障情況進行充分考慮,根據相關信息確定選取點,搜索最短路徑,編制資源調度圖。
(1)對預警指標、預警值進行科學確定。根據GB50497-2009 規范標準、GB50026-2020 規范標準等制定指標體系,涵蓋圍護結構的內力以及基坑底回彈等內容。
預警值氛圍動態預警值與靜態預警值兩種形式,靜態值代表達到危險狀態的相關限值,動態值代表達到危險狀態前的發展速率。即便靜態值未達到危險狀態,然而若是經過長期發展,不制定應對措施,就會存在一定的危險。所有預警值需要按照歷史信息規律、現場具體情況與規范進行確定,對建筑項目開挖深度、附近環境、地質條件、施工周期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2)采集監測數據。為了確保建筑項目施工安全與結構的穩定性,應該監測預警指標,對結構穩定性及其對附近環境的影響進行充分掌握,指導建筑項目進行動態設計、信息化建設,為管理工作提供數據保障。
(3)分析預測。上傳監測數據后,整理各項數據信息,借助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方法,預測評估建筑項目結構的穩定性、附近環境影響與其他施工安全性。首先,識別、剔除異常數據,可以選擇狄克遜準則、拉伊特準等方法完成此項工作。其次,分析數據資料,對建筑項目安全狀態進行預測,可以采用有限元分析、統計分析、作圖法以及比較法等方法。
(4)預警。結合預警值目標與分析結果,把預警等級劃分為緊急預警(一級)、警告預警(二級)、注意預警(三級)3 個等級。可以通過人工方式與自動方式進行預警,自動預警主要是在檢測值比目標警戒值大的情況下,管理系統可以實現自動預警;人工預警主要是工作人員結合現場情況,分析相關警情,進行人工預警[7]。發生預警后,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應急管理系統可以采用信息平臺、郵件與短信等方式發布預警信息。
在建筑項目建設過程中,需要重視應急管理工作,通過構建建筑項目全過程風險管理體系、建筑項目應急預案機制、建筑項目應急資源機制、建筑項目應急監測機制等策略,為應急管理提供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