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莉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教師應該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為了響應號召,教師必須堅持以核心素養理念為指導,重新設計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數學教學的目的性、主體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互助成長。單元整體教學理念的融入提出了全新的教學設計思路,教師以單元為基礎,從整體出發規劃教學內容,構建教學目標,融入特色教學方法,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開展教學活動,賦予學生多樣化的活動體驗,為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數感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特點
(一)計劃性
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法注重單元整體規劃,要求教師必須對單元知識點了如指掌,解決以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合理規劃教學順序,根據需求引入拓展內容,為單元總體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二)主體性
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學習情況和成長需求出發制定與學生思維認知發展規律相匹配的教學計劃,確保學生能夠按照預定計劃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三)整體性
單元整體教學法將單元內所有知識點作為整體進行分析,以整體為基礎設計教材,規劃教學活動,在設計教材的過程中把握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從單一知識點出發,整合新舊知識,循序漸進地推動教學進程,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模塊性
模塊性是指對課程內容體系下的具體內容的類化進行研究,小學數學根據知識特點可以大致分為代數、幾何、統計、綜合實踐等多個大類,不同內容相對獨立,具有一定的聯系,教師在單元教學中需要正確把握不同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循序漸進地導入模塊化知識,結合知識內容靈活整合思維方法和教學設計思路,保證教學效果。
二、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
(一)整體感知知識結構內在聯系
小學數學單元整合教學從整體出發排布知識點,設計教學方案,使原本零散分布在多本教材中的知識點得到了有效整合,理論、例題、練習題等相互串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數學教學活動,保證了教學氛圍的完整性,為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結合已有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分析問題中隱藏的知識內涵,通過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自主應用等方式解決問題,在個性化學習中培養數學思維、邏輯思維、創新意識以及學習自信,促進學生成長。
(三)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從整體入手,貫穿多本教材串聯知識,組織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成長發展需求設定教學目標,圍繞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習體驗的同時推動學生重組數學知識,形成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從課時到單元,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
單元整體教學強調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從共同聯系入手將孤立的知識整合在一起,搭建系統化、全面化的知識網絡,實現對孤立知識點的整合。為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設計方法,以整體化視角看待小學數學單元內的知識點,從縱橫兩個方面入手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橫向分析單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單元教學重難點,合理傾斜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重難點內容;縱向分析,從教材出發,探討各單元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以系統化、整體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成長。
為了保證單元整體教學的應用質量,教師在實現知識點的內部整合后,結合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目標與單元核心知識點進行二次整合,把握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提煉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從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出發對核心知識、教學方法、核心素養進行整體規劃,保證單元教學質量。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為例,橫向分析,本單元主要介紹雞兔同籠問題的幾種常見解法,重點講解方程法解答雞兔同籠問題的關鍵。縱向分析,雞兔同籠問題中的方程思想與運算規律、四則運算等知識存在緊密聯系,四則運算順序和運算規律是學生理解方程解法的關鍵,也是假設法運用的基礎,列表法與概率知識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綜合單元知識點與小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要求,制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自主探究,嘗試結合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感知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概率、數字運算、假設等多種方式探索解題思路,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推理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設置問題:雞與兔的數量關系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如果有4只兔和3只雞在同一個籠子中,二者的頭腳關系會發生哪些變化?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歸納等一系列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兔與雞在數量關系上的差別,為后續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法奠定基礎。為了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自由活動時間自行分析問題解法,探索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推動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在問題講解環節,教師帶領學生復習概率知識,引導學生思考雞兔同籠問題的多種解法。復習已有知識后,教師通過列表統計的方式推導問題答案,強化新舊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從列表解題方法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在雞兔數量增加之后應當如何解題,更新題目條件后引入假設法,引導學生結合問題條件給出猜想,并嘗試驗證猜想,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教師引入方程法,設雞的數量為x,嘗試列方程求解,從方程求解過程出發帶領學生復習四則運算和運算定理知識,引導學生自行結合方程結果進行驗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應用意識,促進學生成長。
(二)分級設定教學目標,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小學數學單元整合教學模式要求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學習過程,發現知識、分析知識、運用知識,幫助其掌握單元數學知識點。為此,教師不僅要提煉單元整體目標,指導教學活動展開,還要結合模塊知識特性,圍繞單元整體目標設計子目標,子目標之間相互聯系,隨著教學活動的逐漸深入,目標要求也隨之提高,學生結合子目標自行完成各類學習任務,教師通過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確定單元整體目標的達成情況,適時進行干預,提高學生課堂自主學習質量,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為例,本單元主要學習求取多邊形面積的方法以及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形成過程。教師圍繞知識點設計教學目標,首先,知識目標:自主推導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了解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運用轉化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其次,情感價值目標: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空間觀念和自主探究精神。最后,能力發展目標:培養學生的幾何思維、空間觀念、創新意識和推理能力。為了切實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養成自學習慣,教師結合知識模塊特點設計教學子目標,圍繞子目標布置自學任務,助力學生成長。
《多邊形的面積》共分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為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子目標為培養學生的圖形切割與組合思想和空間觀念,教師結合知識模塊特點以及教學子目標設計自學任務:結合以往所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求取方法思考平行四邊形面積求取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能否進行互換?第二課時為三角形面積,教學子目標為如何探索不同形狀的三角形面積求取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復習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提出問題引導自主學習探究:已知三角形面積=底×高÷2,試著分析公式的推導過程。第三課時為多邊形面積計算,教學子目標為運用轉化思想拆解多邊形,推導多邊形面積求取公式。圍繞子目標設計自主探究任務:如果要你求取正五邊形面積公式,你會選擇將其轉化為什么樣的圖形?為什么?如果是正六邊形呢?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探究數學知識,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助力學生成長。
(三)關聯性知識導入,突破教學重難點
單元整體教學法強調教學內容的聯系性,從知識的內外聯系入手,將知識有序串聯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形成一條完整的知識發展脈絡,圍繞知識發展脈絡由淺入深地開展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為學生理解復雜的數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由基礎知識和重難點知識組合而成,基礎知識理解難度較低,重難點知識較為抽象,學習理解難度較大,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在授課中引入單元整體教學法,從知識發展脈絡入手,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基礎自行推導,對比分析舊有知識與新知的相同點和區別,幫助學生把握數學重難點知識的特點,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分數乘法》為例,本單元的教學重難點為整數與分數乘法規則、小數與分數乘法規則、分數與分數乘法規則的掌握,以及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師引入單元整體教學思路,從知識的發展脈絡入手,追溯過往,將整數乘法和小數乘法知識引入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結合已有知識探索分數乘法規則,突破教學重難點。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整數乘法的含義、小數乘法的含義以及運算規則,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大家經過之前所學了解到小數與分數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如0.5可以轉換為1/2,那么2×0.5與2×1/2的結果是否相等呢?這代表什么?學生從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兩個方面入手,分析整數乘法、小數乘法與分數乘法的含義,認識到分數與整數乘法就是均分整數的過程,推導得出結果。其次,教師布置自主探究任務,要求學生結合上述學習方法自行推導分數與分數乘法的含義以及計算規律,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階段性評價反思,保證教學質量
單元整體教學法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主張從整體出發學習知識,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教學流程較長,一旦在學習前期出現知識盲點,會直接影響后續學習活動質量。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教師必須將教學評價環節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定期引導學生反思所學,串聯新舊知識,總結歸納階段性學習情況,查缺補漏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并在下一階段的評價環節中驗證調整措施的有效性,為高質量、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保證單元整體教學評價結果有效性的關鍵在于評價時機的選擇。評價環節出現次數過多會影響教學體驗的完整性和連貫性,評價次數過少則難以實現對教學全過程的有效評價。為此,教師從教學內容入手,按照所講知識的理解難度和學生思維認知能力的發展特點,將整個單元教學活動分為多個階段,從各個階段的銜接處設置評價反思環節,對學生該階段的學習成果進行全方位評價。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為例,單元整體教學進程中,學生的思維認知發生了四次躍遷,第一次躍遷發生在加減法與乘法混合運算階段,第二次躍遷發生在學生按照已有經驗探索加減法與除法混合運算的過程中,第三次躍遷發生在學生自主探究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規律的過程中,第四次躍遷發生在教師指導學生探究添加多重括號的混合運算式的問題運算順序的過程中。為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每次躍遷發生后設置反思評價環節,結合所學知識布置隨堂練習題,第一階段練習題以加減法與乘法的混合運算類問題為主,第二階段評價題目以加減法與除法的混合運算類題目為主,以此類推,考查學生對每一階段新知的掌握情況,同時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感能力,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發現問題后,教師結合易錯題重新講解本階段所學知識,開啟二次測驗,鞏固知識的同時,與錯題較多的學生進行溝通,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法,保證教學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讓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得到有效應用,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教學順序和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地導入數學知識點,引導學生以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方式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課堂,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計算能力和空間觀念,為學生今后學好數學知識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