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
十年前,我曾經說過一句話:“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很多人都用這句話來描述小米的崛起,或者奚落小米的低谷。這可能是過去十年來,對我、對小米和對創業群體最大的誤會。這句話,似乎只強調風口,只是在鼓勵投機心理。事實其實完全相反。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風口上的豬”這句話的主語是豬,本意是說在進入新領域、尋找新機會時,放低姿態,虛心學習,既要埋頭苦干,也要把握時機,順勢而為。“這個豬,指的是我們自己”,我都把自己比喻成豬了,姿態低到底了,誰還能擊敗一個躺在地板上的人呢?況且,即便狂風在前,一頭豬也不是能輕易飛上天的。
首先你要知道,臺風來不來?什么時候來?從哪里來?在風來之前,大多數能上天的豬都是做好了準備的。其次,豬在風口上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很快會掉下來。
在今天,不少創業公司有些“好大喜功”,好像沒有100萬用戶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在創業最初期,短期內有太多的用戶其實也沒用,關鍵是要和你的核心用戶一起把產品打磨好,做這件事一定要有耐心。對后起的創業團隊而言,不要被巨頭們的團隊規模和投入規模嚇倒,只要能在關鍵領域高效創新,永遠都有后來居上的機會。
在上市之前,我最擔心的是,小米變成了一家公眾公司,資本一定會逼著小米創造“超額”的利潤。我自信能扛住這樣的壓力,但如果有一天我不做CEO了,小米管理層還能不能繼續克制對高利潤的追求,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呢?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把這一使命固化下來,永久限制硬件凈利率。
我覺得“一分價錢一分貨”大體是對的,但它應該反過來,是“一分貨一分價錢”。不應該把市場推廣、廣告渠道的層層加價算在一件商品的價格里,而應該算這件商品在原材料、研發、設計、制造上花了多少錢。大多數企業都在10%的生產成本里摳搜,從來不向無謂損耗的90%的交易成本開刀,這是“便宜沒好貨”的根源。
提高效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擰毛巾”,主要是壓縮內部費用,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壓縮空間有限,而且過度壓縮費用未必有利于公司的長期健康發展,比如研發費用對產品力的提升就極有必要。我更傾向并且用得更多的是另一種方式:模式優化,即盡可能壓縮商業流通領域的中間環節,同時少做事,用最聰明的人簡化流程。
我認為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革命”,零售的本質沒有改變,而所謂的“新”,核心在于商業效率的提升。“新零售”與線下還是線上無關,更與輕公司還是重公司無關。
隨著業務拓展、規模擴大,購買你的產品和服務的人群變得多元,要支撐企業的高速發展,必然要獲取更多的流量和用戶。此時,企業稍不留神,就容易陷入“規模不經濟”的陷阱:對流量的渴求壓倒一切,導致忽略了真實的用戶增長,規模越大,效率反而越低,最終也就無法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經過反復討論,我們總結出了大公司做新業務的三個大坑。
認知錯位就是錯誤地預估了行業復雜度和自己的能力。認知錯位最大的危險之處,就是會導致對新領域缺乏足夠的敬畏之心,陷于不知己也不知彼的危險境地,嚴重延誤有效推進速度。
一旦出現認知錯位,必然會導致慣性思維,會把原先的行業經驗、行為習慣不假思索、刻舟求劍似的照搬到新業務中來。慣性思維一旦發生,危害極大,輕則效率低下,重則方向錯誤。
“偶像包袱”則是一方面面對合作伙伴時低不下頭,俯不下身,無法用謙遜的心態向同行學習,另一方面總想著第一款產品就要驚天動地,全面勝出。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是一種傲慢,也是一種虛榮,更是一種莫名其妙的速勝論幼稚病。
如何避免這三個大坑?我們需要在做策略推演時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同時,始終堅持創業團隊心態,杜絕一切盲目樂觀與傲慢,保持警醒、謙遜,甚至保持對生存的恐懼。借用劉慈欣在《三體》中的精彩論述,就是“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小米創業思考》)